APP下载

关于“锦鲤祈愿”亚文化的解读

2019-12-17陈潇逸

魅力中国 2019年48期
关键词:好运亚文化锦鲤

陈潇逸

(福建师范大学,福建 福州 350108)

引言:

“锦鲤”作为网络流行语,具有好运的含义,可以代表有好运的事,也可以代表有好运的人。“锦鲤”一词一直活跃在网络中,因其代表好运,所以很多人在网络中转发,同时也被广大网友二次创作。

一、“锦鲤祈愿”的产生

在中国古代,鲤鱼就是吉祥、好运的象征,中国人对鱼类的崇拜可以追溯到6000多年以前。鲤鱼是鱼类中的领袖群体,在《尔雅》中鲤鱼是鱼类之首,《本草纲目》中鲤鱼是31种鱼之冠。在春秋时期,鲤鱼就开始被大量“转发”。[1]到了现代,“锦鲤祈愿”最开始出现在2013年微博知名玄学博主@锦鲤大王发布的锦鲤图中,这条微博至今转发已超过918万。2018年《创造101》选手杨超越,尽管自身唱功和舞蹈能力饱受争议,但是凭借“运气”成功进入总决赛并出道,让杨超越成为“锦鲤”的形象代言,“转发杨超越”、“膜拜杨超越”成为人们膜拜“锦鲤”的一种方式,“锦鲤祈愿”逐渐火热。同年支付宝大抽奖活动中@信小呆以超越杨超越的运气,从300万人中脱颖而出收获大奖,成为人们争相膜拜转发的“中国锦鲤”,将“锦鲤文化”推向了高潮。

二、亚文化现象

亚文化又被称为集体文化和副文化,主要指一些非主流文化、非普适文化和非大众文化,是某些特定人群表现出来的特定文化,在互联网时代下,直播、网红、游戏、说唱、街舞、同人漫画、霸道总裁文等等,和正统文化和传统主流文化形态相去甚远的文化就是一种亚文化的形态,具有风格化、个性化和另类化的特点。亚文化作为社会部分人群的精神抚慰方式,不再局限于小圈子,而是面向广大社会群体进行传播,能够赋予人一种可以辨别的身份能力,或者具有某一集体的特殊精神风貌和气质。

三、“锦鲤祈愿”中亚文化解读

亚文化研究的关注点在于“风格”、“抵抗”和“收编”三种特征。现阶段,参与“锦鲤祈愿”转发的人群大多数为12岁~34岁,从这一年龄段可以看出“锦鲤祈愿”是一种青年亚文化,这也从另一方面折射出当代青年的精神面貌特征。通过网络技术,转发锦鲤、书籍等图像符号,使得这类亚文化具有较强的“抵抗”和“收编”特征,以下具体对“锦鲤祈愿”亚文化进行解读。[2]

(一)迷群的流动性

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亚文化的形式也在不断发生改变,导致传统亚文化在时代发展中逐渐被摒弃,同时其群体的聚会场所也逐渐消失,目前网络空间成为新的亚文化群体进行文化活动的场所。对于“锦鲤祈愿”这一群体来说,他们分布于世界各地,并没有具体的聚会场所,人人可以通过网络参与到“锦鲤祈愿”活动中来,因此,这一群体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往往不需要聚集在一起进行讨论和交流,只需按照自己的意愿参与即可。只要参与活动能够满足个体的实际需求,就能够使其成为“锦鲤祈愿”群体中的一员。同时,这类群体中没有固定的媒介使用,只要在某一媒介上能够参与“锦鲤祈愿”活动,他们就能够在此地聚集,共享转发“锦鲤”的感受。

(二)具有温和性的抵抗特征

在网络媒体中,“锦鲤”是转发祈愿活动的图形符号,活动引发者在网络传播中,对锦鲤赋予一种新的含义,让参与者进行理解,进而主动参与到这种“锦鲤祈愿”活动中,而且这种活动的内容一般是参与人的愿望,即想要得到某件物品或者取得什么成就。[3]目前“锦鲤祈愿”的活动有很多种,比如考试锦鲤、化妆品锦鲤、游戏锦鲤、脱单锦鲤等等,“锦鲤”在其中扮演了许多祈愿角色,赋予很多不同的含义,包括水墨锦鲤、动漫锦鲤、人像锦鲤、表情包锦鲤等,让“锦鲤祈愿”活动变得有趣和灵活。引发“锦鲤祈愿”活动较为简单,仅需要一张配图和一段文字即可,例如“转发这个锦鲤,六级英语必过”、“转发这个杨超越,明天就脱单”等等,这些就成为了“锦鲤”形象的代表。网络中的锦鲤形象和传统文化形象存在某种意义上的复制和重塑,将传统文化形象进行复制、粘贴、重构。这看似是利用“锦鲤”在祈求愿望成真,但是,在这实际背后却是一些青年人在生活、工作和学习的压力下,将网络空间中“锦鲤”转发当做释放情绪的一种渠道,存在某些侥幸心理,“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企图不劳而获,这是青年群体对复杂现实的“软抵抗”表现。[4]

(三)具有商品性质的收编特征

赫伯迪格将收编概括为两种形式,即意识形态收编和商品性质收编。“锦鲤祈愿”从某种意义上可以理解为“不劳而获”、“新型迷信”等,是青年依靠网络媒体衍生出来的一种亚文化形式。很多商业领域借助“锦鲤”吸引消费群体,达到盈利的目的,让青年的软抵抗性成为消费性质,因此“锦鲤祈愿”具有一定的商品性质的收编特征。例如,某个化妆品销售者,在朋友圈中宣传,“转发这条锦鲤,将有机会获得精美大礼包一份”,当人们在接收信息后开始转发时,无形之中成为了传播的介质,将这款化妆品传播给更多的人。这种表现从一方面展现出人们想要不劳而获的心理,也从另一方面折射出“锦鲤祈愿”中的收编特征,让青年亚文化转化为了具有实物载体的商品形式。

总结

总之,“锦鲤祈愿”这种活动到底能不能给人们带来好运无从知晓。在当今社会中,“锦鲤祈愿”的原始美好愿景渗入越来越多的符号元素,成为更具时代标签的亚文化现象,青年人可以将其当做一种情绪释放,媒体也能巧妙地将其运作为商品消费。不过最有力的还是那句话:要想成功还得需要自己努力奋斗。

猜你喜欢

好运亚文化锦鲤
网络亚文化群体间关系及影响因素探析
勇敢向前,好运连连——读《明天会有好运气》有感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90后、00后行为观察大赏
亚文化,不可怕
有趣的锦鲤
亚文化是个筐,你可别啥都往里装
寻找好运
小编,来条“锦鲤”
私密嗒的惊喜和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