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视角下自然色彩到绘画色彩转变过程研究
2019-12-17张兆红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
□张兆红 南京浦口中等专业学校
日常生活中看到的色彩,总结起来就是空间和形体这两种主要形式,任何的色彩都要以这两种基本形式为基础进行变化。正如在草地上有一些树木和建筑,它们本身就是形体,当它们与草地组合在一起,则成了一种空间。通过人的眼睛对这些物体进行接收,就会呈现出各类颜色。绘画艺术是将自然色彩作为研究对象,将自然色彩转变为绘画色彩,这是绘画艺术中值得研究的问题。人眼可以看到各种颜色,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具有红黄蓝感色细胞,本文以此为起点,主要研究自然色彩是如何转变为绘画色彩的。
一、人眼对颜色的合成
从生物学的角度上来看,我们人类是可以看到五彩缤纷的事物的,这是因为,在人类眼睛的视网膜上有感光细胞和红绿蓝感色细胞。人类依靠三种感色细胞就能看到各种五颜六色的事物,这也是可以从生物学的角度进行解释的。其实我们真正能够接收到的颜色只有红绿蓝三种,其他的颜色如橙色、紫色这些间色以及诸多的复色,其实就是三种颜色经过人类大脑的合成所形成的。
若是在暗室中用红光照射一个白色物体照射,后方布置的是白色的背景。这个时候就可以看出,受光的部位都是红色的。但本来背光部应该呈现为黑色,此时却呈现出暗绿色。
这种情况是因为,视网膜此时受到的是红光的刺激,所以感光细胞处于兴奋的状态。感光细胞将受到以及没有受到光波刺激的信号传递给大脑,而背光部则是感红细胞的作用被亮部的感红细胞抵消,导致黄蓝感光细胞处于更加活跃的状态,因此感受到的绿色实际上是黄蓝色合成的,视觉残像也是对这种现象的解释。
二、自然状态下的色彩形态与变化规律
写实风格的绘画艺术通常是将静态的自然色彩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我们看到的自然色彩,从形态上来看可以分成空间和形体两种。色彩在形体方面的表现与上文中描述的暗室实验是相同的,也就是高光部就是光源色,光线弱的地方则会呈现固有色,暗部则会呈现出亮部对比色。若是到此为止,实际上这个理论与素描理论中的“三面五调”规律还是比较容易掌握的。但若是在光源过于强烈的情况下,就会产生很多反光,这个时候就相当于很多个光源照射到同一个物体上。但是人眼是用对比色来分辨颜色的,在欣赏到多样色彩的时候,还是会分成冷暖两个重要的色系。通常,光源色对其他的颜色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也就是说光源色属于冷色,而暗部色则是暖色,反之则是相反,这是由生理结构造成的。通过进一步还可以研究发现,形体上出现的冷暖色变化多数是黄红转变为紫蓝,或者是黄红绿转变为紫蓝,顺序与红橙黄绿青蓝紫等色彩相接组成的色环是符合的。因此,可以将自然空间的色彩用色带进行简单概括,形体色彩则可以用色环进行表示。
三、颜色是转变的媒介
研究自然色彩,也是为了将自然色彩转变为绘画色彩。现如今,我们掌握的颜色种类可以达到几十种。从物理学上可以将这些颜色依据明度、色相以及鲜度来排列。但是,人类很容易受到情感以及视觉经验的影响,从生理上看也属于对比色结构。因此,还是要对颜色展开冷暖色的排序,也就是说从大红、紫红一直排到朱红、殷红。这种颜色的排序是依据冷暖的顺序来组成一个色环的,它与自然色环比较接近,也可以成为三要素的纽带,可以将自然色彩的诸多奥秘开启,将其转变为绘画色彩。
四、人类如何利用对比色来欣赏绘画色彩
实际上,现有的绘画色彩是可以用写实、抽象以及写意三种类型进行划分的。写实绘画就是在写实形象上,依据自然色彩来进行色彩的变化。写意则是在写实以及写意形象上,对主观或者是提炼过后形成的色彩进行表现。抽象色彩则是从自然色彩中,选择性抽取一些有效颜色,最终组成奇特的画面。
例如在油画创作方面,能够表现自然色彩的实际效果,同时也能用颜色排列来表现的作品就是莫奈的《草垛》。从形体上看,这幅画上的草垛本身受到阳光、天地的照射。三个不同的光源依据红黄蓝进行安排,每个颜色都是依据色环的一段进行明暗的过渡。
总之,从色彩绘画的角度对自然色彩进行研究,并将其转变为绘画色彩,这是绘画艺术不断发展的关键。学生对这方面的认识,是结合了课内有关生物、物理等学科,对诸多资料进行收集和整理而完成的。但仍然不够深入,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强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