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箜篌引》中的诗意表达
2019-12-17李冰
李 冰
(沈阳音乐学院,辽宁 沈阳 110818)
一、庄曜与《箜篌引》
庄曜,近现代优秀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南京艺术学院院长。其中古筝作品《箜篌引》就是庄曜教授一部优秀的现代创作筝曲,由当代优秀的古筝演奏家任洁首演,获得好评如潮,并且该作品先是荣获江苏省的音乐舞蹈节—器乐独奏曲创作的铜奖,之后又接连获得“中国音乐金钟奖全国古筝比赛”作品奖的铜奖。连续几年都被定为各大比赛的规定曲目,是一首优秀的近现代创作曲目。也是当代筝乐教学及演奏的常见曲目。
这首筝乐作品的灵感来自于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该诗通过大胆的文字,描述了唐代箜篌演奏家李凭在演奏箜篌时的演奏效果,李贺将他所听到的箜篌演奏出的乐声夸张的描绘出来,给读者塑造了一个仿佛有声音的奇特景观。庄曜先生则运用了现代的作曲技法,加入了古筝的演奏技巧,通过虚实相映的旋律,展开大胆的想象,加入古筝独特的演奏技法,制造出部分特殊的声音效果。乐曲前段旋律起伏多变,节奏变幻多端;后半段有着轻盈明快的节奏感,有时是轻快活泼的节奏,后面又有翩翩起舞的动感。
庄曜教授创作的作品中很好的利用了李贺独特的音乐观,强调诗中描写的绚丽的音乐效果,让听众随着乐曲仿佛进入了另一个神话般的世界。在乐曲后半部分中通过轻巧明快的节奏,融合轻巧与粗犷的情感变化,更加完美的呈现出诗中描写的独特的音乐效果。
二、李贺与《李凭箜篌引》
李贺,唐代著名诗人。与李白、李商隐二人被后人称作“诗中三李”。李贺一生命运坎坷。他特殊的人生历程,成就了李贺不平凡的创作风格。其中作品《李凭箜篌引》正是他的经典作品,该作品也是唐诗中描写音乐的名篇,被评价为当代描写音乐的诗篇中顶尖之作。
诗人努力地想要把自己对箜篌乐声的抽象听觉与感受通过对具体的物象的形容表达出来。使读者仿佛可以亲眼见到和亲身感受到一般。全诗形象极其鲜明,想象大胆奇特,出其不意却又动人心弦,感人至深。全诗寄托着作者的情思,委婉的表达了让诗人李贺尽情地表达了他对李凭演奏的音乐的感受并做出诗人角度的评价。诗人完美地将外在的物象和内在的情感融为一体。
笔者试图分析诗中李贺想要表达的独特的音乐美学思想,并将这音乐美学思想运用到筝乐作品《箜篌引》的演奏中,使听众在现代筝乐作品《箜篌引》中跨越时空领略到唐代箜篌演奏的魅力。
三、筝曲《箜篌引》的曲式结构与诗意表达
(一)《箜篌引》的曲式结构
庄曜先生说:“在创作这首作品时,其实并没有过多的考虑作品整体结构。”也就是说全曲的创作也是基于作曲家的丰富经验与直觉之上的,这种作曲手法其实更符合这首曲子原本要表达的自由的富有想象力的音乐意境。
《箜篌引》的曲式结构是带有减缩再现的三部曲式。其中较为特殊的部分是开头处带有很长的引子。
1、散序(1-46小节)
在乐曲的整体结构中,散序占有接近四分之一的篇幅,在长大篇幅的散序中,又可以分为六个层次展开,以Largo、Lento、Adagio、Andante等不同慢速的速度标记为主。六个层次中的速度变化都有少许的差别,但六个展开层次中的音乐材料都是相同的核心音调。
例如乐曲的1、2小节,一开始就呈现了小二度音程的该曲独特的调式调性,do,fa,do,si,fa,sol简单的几个音不断重复,很直接的就把人带入到特定的西域音调氛围中。
在长大篇幅的散序中,作曲家使用了轻盈灵动的节奏,虚实相间的旋律线条,时隐时现,完美的表现出了李贺诗中富有想象力,变幻无穷的幻想境界。
2、A段(47-97小节)
这是一个速度较快的呈示性段落,轻盈灵动的节奏和织体富于舞蹈性,时而歌,时而舞。主题音乐第一次呈示时,先是以单线条旋律的形式演奏出来(a 51-63小节),线条干净,节奏动感鲜明。之后在a1,64-71小节处出现了对a主题的第一次变奏演奏,右手翻高两个八度,配合左手的扫弦,使演奏达到粗犷,豪爽的音乐效果。a2,72-75小节处出现了第二次变奏,这段音乐主题只有4小节但是标有反复记号,演奏时要注意强弱的对比才能使音乐显得积极而富有活力。第三次变奏a3,出现在81-91小节,旋律在左右手间交替,右手的旋律第二次是模进的音乐手法,表达的音乐情感更显热烈。
3、B段(98-134小节)
b主题的出现是通过双手八度齐奏的形式演奏出来的,速度由慢转快,强度从p逐渐到mf,在快速的音流中隐含着核心的音乐材料。b1(105小节开始),b2(111小节开始)和b3(124小节开始)分别是b主题的三次边变奏。
4、A1段及尾声(135-172小节)
A1段开端将a主题的音乐材料进行位移,节奏拉宽,用较强的力度再现演奏,使音乐奏的热烈奔放,137小节处回到全曲开头的散序时演奏的音调核心,配合以大幅度的刮奏和句尾处的扫弦,音乐从高音区位移至中音区时,力度需要从ff降至pp,要演奏出很强的落差感。159小节起进入尾声演奏,速度与力度的增长都相当迅速。在速度、力度达到一定高速的情况下下,音乐作品也走向了最后的高潮部分。
在整首作品的创作中,作曲家还使用了一些其他作品中很少见的演奏手法,例如捂弦刮奏、在筝弦、筝板等不同位置拍击敲打以做出一些独特的音响效果。这些独特的表现手法更加渲染出古诗中描绘的瑰丽奇异的音乐效果。
(二)《箜篌引》的诗意表达
想要演奏好《箜篌引》这首曲子,一定要结合同名古诗的创作背景与思想。我们要做的是将筝乐作品与古诗词的意境融为一体,从音乐作品中,表达出古诗词中想要表达的音乐效果。将几千年前石破天惊的箜篌演奏与今天的《箜篌引》完美融合在一起。这首诗让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来诠释《箜篌引》这首乐曲,将研究内容运用到乐曲的实际演奏中。《箜篌引》之所以成为一首优秀的筝乐作品,也是因为作曲家在创作中更注重文化内涵,做到了诗意与音乐的完美融合。
无论从情境、核心音乐织体方面,还是从结构,或者独特的演奏技巧方面来看,作曲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箜篌引》这一作品与《李凭箜篌引》这一首诗紧密的联系在一起,李贺通过文字将乐工李凭演奏的箜篌形象生动的描绘出来,经过岁月几千年的磨练流传至今仍旧脍炙人口。而现在,庄曜先生又用音乐重新描绘这首流传千年的经典作品,从音乐到文字,从文字又演变成音乐,古诗词与音乐的交融,历经岁月的沉淀,终究让现代的人们听到了唐代那惊天地,泣鬼神的箜篌乐声。
四、结语
随着现当代筝乐作品的不断涌现,有一部分作曲家选择以古诗词为写作背景进行筝曲创作。近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优秀的筝乐作品是根据古诗词的意境所创作的,不仅仅有庄曜老师的《箜篌引》;王建民老师的《枫桥夜泊》、《长相思》;周雪华老师的《声声慢》等等许多优秀的筝乐作品,这一切都说明我们一直在努力继承和发扬着诗乐交融的音乐传统。
中国传统的古诗词想来强调韵味的表现和言有尽而意无穷的余味,音乐又何尝不是,诗歌的艺术美与音乐艺术美是有共通性的,艺术形式不同但所表达出的意境之美却是有共通之处的。音乐和诗歌虽然是作为两个不同并分别独立的艺术学科而存在的。然而二者中间的联系却是息息相关的。其实在中国古代,古诗词与音乐一直是一体的,只是在近现代才区分开来,但是二者之间的内在联系还是依旧紧密。笔者将筝曲《箜篌引》与同名古诗词进行剖析,从不同角度分析了该作品与诗篇《李凭箜篌引》中的内在联系。从而更准确的以深层体验来诠释乐曲,探究在乐曲演奏中应注意的文化内涵,达到音乐与诗意的完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