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的返乡故事
2019-12-17周超文
□背景·盘点
聚焦返乡创业的人群,我们会发觉他们的细微差别:他们有的是在外打工的“农民工二代”,有的是受过良好教育的大学生、“海归”……虽然身份不同,但他们的目标是一致的:实现自身价值,造福家乡人民。在他们的创业、就业故事里充满了酸甜苦辣的各种滋味,从中,我们能感受到新一代返乡者们的可贵与可敬。
“三瓜公社”成为“网红打卡地”
安徽巢湖半汤镇有个“三瓜公社”,它是安徽巢湖经济开发区和安徽省淮商集团于2015年9月联手打造的电商特色小镇,首期建设了南瓜电商村、冬瓜民俗村、西瓜美食村三个特色村,未来将带动周边12个村庄的发展。
2018年约有720万游客涌入这里,一睹“三瓜”风采;以“三瓜公社”为实践基地的半汤乡学院已开办“互联网+三农”相关主题研讨培训班60期,吸引全国各地同仁们前来“取经”。“三瓜公社”通过互联网+农旅的深度融合,成为电商创业沃土和“网红打卡地”。
“听说家乡变了样,成了‘网红’村。回来一看,宽敞的马路、整洁的民宿、农特产店铺,还有电商创业基地,我的心怦怦跳,这不就是我想要的生活吗?”彭鹏,90后,土生土长的巢湖半汤人,20岁他告别父母去异地求学,毕业后辗转上海、合肥等地打工,5年后,他拖着行李箱,又回到家乡,入驻“三瓜公社”电商创客中心,从一名离乡“游子”变为返乡“创客”。
2017年7月,彭鹏在“三瓜公社”创立了一家电商公司,创业初期缺乏资金,“三瓜公社”为他减免房租、水、电费;没有货源,“三瓜公社”牵线农户,为其供应咸鸭蛋、葵瓜子、小麻花等当地农特产。
渐渐地,彭鹏的电商公司越做越大,从最初的2人到现在的近20人,从年销售额几万元到如今的800多万元。如今,“三瓜公社”天猫旗舰店也交由他来负责运营,分季节推出番茄、黄桃等农特产品,葵瓜子、小麻花等零食系列,以及手工艺品和文化旅游纪念品等,贯穿一二三产业。
留住“彭鹏们”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这里独特的智库服务,“三瓜公社”专门成立了半汤乡学院,围绕“农村电商、农旅结合、乡村建设”等领域,经常性地邀请电商行家、农旅专家为创业者们“传经送宝”。
“三瓜的产业、人文氛围和生活环境促使外出打工者纷纷返乡创业就业,更吸引了一批外地青年来此创业。不仅创业者获得较快发展,当地村民也成功转型,逐渐告别传统的农作方式,成为新业态链条中的一员。”安徽省政协副主席李修松在走访调研了“三瓜公社”后颇为感慨:“如今,三瓜村民无论是留守的,返乡的,还是外来的,都充满获得感,齐心协力振兴乡村。”(张传发)
失败两次后,终于找对返乡创业的出路
微风吹来,三都村沿溪公路旁的花草树木随风摇曳,阳光洒在地面上,也打在翁杰年轻的脸上。3年前翁杰从浙江师范大学毕业,他放弃在杭州的高薪、有前景的体面工作,选择回到缙云老家创业致富。
1989年出生的翁杰是个地道的农家男孩,他的家乡在浙江省缙云县新建镇丹址村,村里务农收入低,村民多外出谋生。2012年6月,杭州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向大学毕业的翁杰伸出了橄榄枝。翁杰心中纠结万分,回农村,4年的专业知识相当于白读;留在大城市,房子、车子重压下,最初的梦想何去何从?综合权衡下,翁杰选择听从内心的声音,回到农村创业。
回到缙云老家后,翁杰先后经历了家族企业缙云县七彩照明材料有限公司破产,为还外债疯狂接单锁具抛光加工,又因为污染问题被叫停的创业经历。
第一次创业失败了,第二次创业又失败了,还要继续吗?“工厂倒闭后,我负债30万元,但我不后悔,更加坚定了要创业,要翻身的想法,证明给自己也给别人看。”翁杰说。翁杰根据家乡多山、多竹林的特色,开始摆弄各种石制品、竹制品,并在淘宝上开起了网店。各种新奇的根艺花盆、石头花盆、竹子花盆等手工花盆一挂到网上,很受爱花人士的喜欢,订单接二连三飞来。在网店卖花盆、花瓶,翁杰常常会拿些花花草草当拍摄道具,多肉植物也在其中。
翁杰发现,光顾网店生意的顾客除了购买花盆、花瓶外,还希望连带多肉植物一起购买。顾客购买花盆后,也大多用来种植多肉植物,而且搭配起来非常好看。2014年春,经过慎重考虑后,翁杰大胆建起了缙云县老翁家庭农场。“当时欠有外债,又摸不清整个行情,只能小心翼翼地推进。”翁杰说。大棚里种植的多肉植物,搭配石头、竹制器具,再在植物根部铺上石头、黄金草等作装饰,一个创意多肉盆栽跃然眼前,价格也比单卖器具多了好几倍。
对于自己的创业路,翁杰信心满满,“萌”感十足的多肉植物拥有大批粉丝。“现在创业虽然很苦,但我相信一定可以闯出一片新天地。”(肇梦)
村里来了“新农民”
在山西晋中有一个“青年农民联合会”,一群30岁上下的“新农民”,告别“海归”、设计师和教师等身份,一头扎进黄土高原,用他们的聪明才智和奋斗姿态,在绿色田野上书写着青春答卷。
从穿梭于高楼大厦间的“海归小资”,到奔波在田间地头的“核桃社长”,再到策划成立“晋中市青年农民联合会”,33岁的程子昂在“新农民”的路上走得愈加自信。
程子昂是晋中市榆次区人,2011年留学归来,先后在太原几家公司任职,过着衣食无忧的“小资”生活。此时,父亲在当地杜堡村搞起了林果丰种养专业合作社,经营起一大片核桃园。
“农民不愁种,就怕卖不出好价钱。”程子昂发现,营销对传统农民来说是个“短板”,但却是年轻人的优势。
从2014年开始,返乡的程子昂一头扎进了核桃园。从一个农业“小白”成长为“核桃社长”,在这条路上,他没少吃苦头。“刚回来时血气方刚,但缺乏对农业知识的了解,在推广和销售过程中常吃‘闭门羹’。”
为了突破难关,程子昂每天泡在村里,向父亲和有经验的村民请教。当地政府和机构举办的农业培训,他更是一场不落地去学习。经过几年攻关,合作社的核桃平均亩产超过300公斤。目前,程子昂的合作社已在晋中9个县区建了示范园,推广种植核桃6万余亩。
一路走来,程子昂结识了不少回乡创业的小伙伴,他们有家装设计师、有酒店经理,也有学校老师。2018年8月,“晋中市青年农民联合会”正式成立,程子昂担任会长。有了这个平台,这群“新农民”经常聚在一起,交流思想,共商“农事”,在田园里的根扎得更深了。(陈忠华)
90后大学生带领全村奔小康
今年25岁的喻强是重庆市涪陵区同乐乡联兴村首个返乡创业的本科生。2017年6月,刚从海南大学毕业的他义无反顾地选择回乡创业,开展肉兔养殖。2年时间,喻强成为同乐乡远近闻名的养兔专家,带动40余家养殖户走上致富道路。
“在大家以往的印象中,农村缺乏机会,但我想用我的经历告诉大家,农村充满无数机遇,只要努力一样大有作为。”谈及自己为何返乡创业,喻强说,他从小一心向农,高考志愿全都是选的与农业有关的专业。2013年如愿考上海南大学后,更是坚定了他在农村广阔天地中闯荡的决心。
大学毕业,喻强说到做到,果断放弃海南、广州的就业机会,返乡创业。“通过整合家乡资源、外出考察学习,我发现养殖肉兔很有前景。”喻强说,兔子繁殖能力强,生长周期短,投资少见效快,从引种到出栏只需要半年的时间,十分适合他这样的新手创业。
创业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前期经验不足,养殖场环境不好,兔子容易患上呼吸道疾病,再加上养殖环境太嘈杂,兔子应激反应频繁,被吓死了不少。”喻强说,摸清了“门道”后,创业之路顺利多了。
“我以前在外打工,后来看到喻强的肉兔产业不错,就返乡建起300多平方米的养殖基地,准备年底引入种兔,开展规模化养殖。”联兴村村民张春华说,喻强的肉兔养殖不仅带动了周边村民,还影响到区外。联兴村的喻学明和李清美夫妻也是在喻强的带动下,决定今年开始肉兔养殖。
据不完全统计,在喻强的影响下,目前同乐乡发展养兔大户5户,小散户30余户。同时,青羊镇、龙潭镇也有几户村民跟着喻强发展肉兔养殖。此外,喻强还帮助南川区的两户贫困户规划发展了肉兔养殖,使他们走上产业致富的道路。(洪华莺)
返乡传承爷爷手艺,闯出“香”事业
当曙光照在布许村的家家户户,嘉萨藏香制作厂内弥散着藏香的芬芳。伴着香味,朗卡次旺开始忙碌起来:检查机器运转是否正常,查看原料配比是否合适,清扫厂区每个角落……2013年,朗卡次旺从苏州毕业后回到昌都,从事过多种工作,但他最终选择回洛隆县马利镇布许村制作藏香。
“我小时候看过爷爷制作藏香,可后来因家里经济困难,爸爸没能继承藏香制作工艺。”爷爷制作藏香的场景一直印在朗卡次旺的脑海里。为了继承爷爷的遗愿,他想回马利镇搏一搏,决定创业制作藏香。
虽然有了初步想法,但办藏香厂并不是件容易的事。在前往拉萨系统学习藏香制作工艺后,朗卡次旺还面临一个大难题:很多村民对产业脱贫信心不足,思想观念落后。为了动员村民加入,朗卡次旺挨家挨户去做工作。一次次苦口婆心的劝说,才使村民们的思想慢慢发生变化。
在洛隆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朗卡次旺争取到70平方米的厂房,县人社局又为他提供了5万元启动资金及1.5万元水电补贴,他又筹资15万元购置了2台二手的藏香制作设备。2018年5月,朗卡次旺带领3名村民正式开办了嘉萨藏香制作厂。
办厂初期,为保证产品质量,朗卡次旺坚持自己采购藏香原材料,搭配所用原材料比例,对每一个环节都要检查一遍又一遍。
“洛隆县人社局把我们的产品放到就业服务大厅内展示,为我们做了初期宣传。”但朗卡次旺觉得这还远远不够,为了拓宽销路,他四处奔波推销藏香。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半年时间,嘉萨藏香制作厂有了近5万元的纯收入。2018年底时,朗卡次旺在预留次年发展资金后,给员工每人发放了3000元福利和价值1000元的生活物资。2019年2月,嘉萨藏香制作厂新增了2台设备,又吸收了2名建档立卡贫困户。
“等藏香厂发展得更好些的时候,我会鼓励更多村民参与进来,提高产值,通过电商平台拓宽销售渠道,增加员工收入。”对于未来,朗卡次旺信心满满。(周婷婷)
“农村四哥”直播乡村生活成“网红”
泸州纳溪区大旺竹海的“农村四哥”王荣棋,当初返乡想创业,又不知道该做什么,他用DV记录乡村生活却意外受到网友欢迎,在短短两年的时间里,成为坐拥380万粉丝的“网红”。通过视频直播,“农村四哥”不仅让更多人认识了他山清水秀的家乡,还为乡亲们的农产品通过网络销往全国。
在成为“农村四哥”之前,王荣棋和无数个出身山村的80后一样,在沿海城市的工厂流水线上打工。时代变化,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2016年底,抱着和家人团聚的想法,王荣棋决定返乡创业。“其实开始还没想好要做什么”,他给自己取名为“农村四哥”,尝试用短视频记录自己熟悉的生活。
“我永远忘不了2017年10月4日,那天我首次拍摄的割猪草喂猪的一个短视频,上传至平台后,短短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引来了300多人围观。”王荣棋说起第一次拍短视频的经历,记忆犹新。这以后,王荣棋开始坚持拍摄短视频。两年来,这些短视频累积播放量超过5亿次。播放量最高的一条,是关于村里人吃猪肉的,目前已有800多万人观看。
刚开始做短视频的时候,不但村里人,就连他母亲也认为这是不务正业。“整天拍拍拍,打扰我们干农活,还不挣钱。”王荣棋的妈妈说。王荣棋则回答:“我回来住一年,一年之后要是没什么效果就再回去务工。”
2017年10月24日,王荣棋拍摄的一条标题叫《农村妈妈做了一道家乡特色菜,爸爸冒雨背90岁奶奶过来品尝!》的视频火了。在短视频平台上,累计播放量接近50万次。而也因为这个意外爆款的视频,让他找到着了努力的方向,从此以后,他的视频内容慢慢向“普通家庭生活”的主题靠近。翻看他制作的一条条短视频,虽然谈不上精良,但真实呈现在镜头下的“农村人家生活日常”却打动了越来越多的网友。一位粉丝给王荣棋留言说,看他的视频,有种“回家”的感觉。
王荣棋说,他不仅可以通过视频的点击率从网站获取收入,还可以在短视频中帮乡亲们“带货”。从2018年10月至今,王荣棋通过短视频帮乡亲们卖了100多万元的笋干,销往全国。“下一步,我打算从最容易的笋干开始做起,争取能开一个小型加工厂,加工更多土特产,力所能及为父老乡亲做一点点贡献。”(周超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