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农村小学生中年段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

2019-12-17刘清玲

魅力中国 2019年16期
关键词:数学知识习惯小学生

刘清玲

(广州市从化区温泉镇第二中心小学,广东 广州 510976)

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在近几年来,农村小学生的学习状况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由于部分教师教学理念及方法滞后,加之留守儿童的现实问题,且监护人文化程度偏低,造成学生在学习上存在不同程度的障碍,影响了其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我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发现目前农村孩子的数学学习习惯存在着不少问题,不容乐观。因此,我结合多年数学教学实践经验,对目前农村小学中年段学生数学学习状态进行深入考察,立足于对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培养进行策略研究,以求寻找到行之有效有方法,改进和解决教育不良现状。

一、农村小学生中年段数学学习习惯培养的现状分析

(一)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现况

当前农村小学数学学习现况不尽人意。笔者对小学中年段的几个班级进行学生现状的调研,据统计分析,在数学教学中,只有一半的学生能认真听讲,课上开小差的学生占10%左右,仅有30%的学生在课上记笔记。而对于按时完成作业,只有一半的学生能自觉完成,甚至有个别学生要么抄袭其他学生作业,要么不交作业。现阶段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现状反映了其总体学习习惯不佳。久而久之,导致了部分学生无法跟进教师的教学进度,学习陷入恶性循环之中。由于学生未在小学阶段打下良好的数学基础,影响了后续的学习,对于未来升入初中学习也会造成不利影响。

(二)特定的社会生活环境影响

由于学生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孩子由家中老人代为照顾,而隔辈老人普遍文化程度偏低,甚至有些老人目不识丁。虽然现在新课程改革不断推进,但对于这些老人来说闻所未闻,缺乏必要的现代教育意识,不能有效地引导,在对孩子管理到做不到位。此外,老人对融辈人更加疼爱,尤其是孩子常年缺失父母在身边的关爱,老人对他们的要求尽量满足,长此以往,使学生在溺爱中成长,自我约束能力低下,养成娇生惯养的习性,不利于他们未来健康的发展。

(三)学生缺乏明确的自我定位

笔者经过实践调研,发现大多数学生缺乏对自我良好的定位,对于学习目标不明确。一方面是由于学生年龄尚小,缺少生活经验和阅历,心智不成熟;另一方面,由于缺乏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家长文化教育不高,无论是在孩子的家庭作业辅导上,还是当孩子遇到心理困惑时,家长在帮助孩子解决这些困扰上显得力不从心,从而对于孩子长远的理想指导更是少之甚少。总之,在学习过程中,大部分孩子只是处于一种盲从和被动的状态,并不是以自我目标化的引领,难以形成长期坚持的意志品格,这种情况不利于孩子们养成长久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农村小学生中年段数学学习习惯有效培养的对策与方法

(一)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良好习惯

古语道,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只有认真思考才可能产生疑惑,而提出质疑的问题也正是思维活跃的体现。加之小学生对周围事物有着强烈的求知渴望。教师应抓住学生这一心理特点,培养学生“善思、善疑、善学”的能力。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从小树立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不迷信课本知识,培养其独立思考能力,避免人云我云。具体来讲,教师首先要贯彻实施以人为本的教学宗旨,为学生营造一个愉快、民主的课堂环境,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师生关系的融洽平等,当遇到对数学知识的疑惑时,也能向教师提出质疑,有利于培养他们善于独立思考的习惯。同时,也有助于教师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及时了解他们学习知识的情况。例如,笔者教学“商不变的性质”时,很高兴看到有学生敢于提出问题:为何要同时除以或乘以一个数,同时减去或加上一个数不行吗?又如,教学“认识年、月、日”时,课件出示2011 年和2012 年的年历,让学生观察,小组合作完成学习任务单:1.一年有几个月?2.有31 天的月份有哪些?有30 天的月份又是哪些?3.二月是多少天?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积极思考,合作交流的良好学习习惯,而这些讨论的问题是教学中的难重点,学生只有认真思考才能寻找到答案。总之,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非常重要,能够有效促进其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培养运用数学知识的践行习惯

数学学科较为抽象,一些概念原理学起来对于理解能力有限的小学生来说,使他们感到晦涩难懂,不易理解。我们知道,数学源于实际生活,又为我们解决生活中的难题。教师可以借助数学这一学科特点,进行生活化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从身边熟悉的事物入手,建立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的桥梁,从而能够具体而直观地感知数学知识,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行自主的学习。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培养学生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从生活中善于发现数学问题,并有意识地思考能将学过的数学知识运用于生活中解决实际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逐渐养成“勤思考、善学习”的良好习惯。例如,学习数字编码时,让学生了解数字编码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如图书编码、身份证编码、车牌号码等,为了使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易于理解,笔者以身份证为例,引导他们认识身份证中数学的意义及编码规律,有利于使学生认识到知识虽然抽象,但与生活密切相关,将学以致用意识根植于他们的头脑中,避免“死读书、读死书”的现象,而且激发他们进一步探索数学知识的愿望。(三)家校双管齐下形成一体化监管

任何习惯的养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不断强化才能形成稳定持久的习惯。因此,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形成是一个长久的教育任务。然而,家庭教育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也不容忽略,单纯依靠学校是远远不够的。家庭与学校双管齐下共同参与教育,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一条路径。首先,教师要为学生营造一个浓郁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在宽松、愉快的气氛中健康发展。其次,教师还可通过家访了解孩子们的生活情况,在情感上给予他们关怀,使其能够感受到学习生活在温暖班级大家庭中,从而能够降低父母不在身边的失落感。再次,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指导,使其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能够进行有效地学习。此外,家庭教育的作用也不容小觑,学生父母要定期主动与孩子的班主任取得联系,详细了解孩子的学习情况,并与教师共同探讨和交流更好管理孩子的教育方法。另外,也要督促监护人严格要求孩子,加强对学生的学习习惯的管理,只有家校双管齐下形成一体化的监管机制,才能帮助和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体来说,家校可通过微信群和校讯通取得紧密联系。家长即便不在孩子身边,也可在微信上及时了解其学习情况。例如,父母定期向教师了解孩子平时课堂表现及校内和家庭作业完成情况等。教师也可在微信或校讯通上给家长留言,形成家校良性互动,增进交流。

结束语:

“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养成良好的习惯。”教育家叶圣陶先生的这段话给予我们启示,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和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习惯。尤其是在小学启蒙阶段,从小养成好习惯,将使他们受益终身。因此,本文立足于小学阶段,以农村孩子数学学习习惯培养为视角进行思考和分析,以期望能够帮助孩子们建立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为未来健康发展打下夯实的基础,促进其数学综合素养的提高。

猜你喜欢

数学知识习惯小学生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上课好习惯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我是小学生
非常小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