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实践研究
2019-12-17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马 超 兰州大学艺术学院
一、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公共艺术教育基础薄弱,师资力量不足
教师是教育中的重要因素,在知识传播中具有关键地位。教书育人是一种艺术,不仅要求教师有渊博丰富的知识,还要求其具有将知识形象地传授给学生的才能。因此,学术能力与教学能力对教师来说缺一不可。我们在实践中可以发现,有的高校公共艺术教育的教师以硕士研究生为主,博士研究生很少,高职称教师也很少;有的高校艺术教育高职称教师数量占比大,但局限于本系内传授专业课,并未参与到学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活动中。究其原因,主要是艺术院系在高校建设中处于起步阶段,公共艺术教育教师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水平不高,以致普遍出现了教师队伍年轻化、经验不足的现象。
(二)课程设置单一,内容陈旧落后
全国高校课程通常分为必修课与选修课,公共艺术教育课程一般为选修课,且设置在单独的领域中。单独领域中的选修课要求学生按照一定比例选择,在固定范围内完成选修计划。而艺术门类包括音乐、舞蹈、美术等,且不分主次,每门课程都只能呈现一类艺术的单独面,学生会局限于单一课程设置,无法获得学校提供的更多选修课程。
各高校的公共艺术教育教材内容大同小异,虽然近几年相关领域教材比较热门,但差别仅在于侧重点不同,大部分教材的知识停留在概括性层面,内容陈旧,缺乏实用性与灵活性。同时,由于公共艺术教育教师主要承担着非艺术类学生的教学,学生的艺术素养不同,而以人为本的理念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意愿与需求、对以往教学方法进行改进。因此,在短时间内,公共艺术教育出现了教学内容落后等现象。
(三)学生艺术活动参与度不够,认识存在偏差
目前,高校对艺术活动的宣传做得较好,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不少高校大学生认为公共艺术课是大学课程中比较好拿分的“偏科”,是高校办学专业教育的“点缀”,忽视了公共艺术教育对提高其自身素养的重要作用,这直接导致高校大学生参与艺术活动的积极性降低,与公共艺术教师在思想感情上沟通困难。
二、提高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水平的策略
(一)建设高素质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
公共艺术教育的传授者是教师,接受者是各专业的学生。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公共艺术教育更多的是学科相互交融的现代化教育。高素质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应该做到融合不同学科与艺术知识,将学生的专业特长与艺术欣赏结合起来,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及其感染力。
建设高素质的公共艺术教育教师队伍应当遵循以下几点:第一,转变思想,加强学生与教师的思想交流,改变以“灌输”为主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情感;第二,教师要善于总结,及时对学生发言及课堂内容进行总结,开展全面的美的教育。
(二)建立全方位、多层次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
目前,高校公共艺术教育普遍存在课程设置相对单一、教学内容不明确等问题。艺术教育强调的是艺术与其他人文学科相统一,因此高校构建的公共艺术教育体系应是全方位、多层次的。高校需要从学分安排、课程设置及内容等多个角度合理规划,并注重与艺术修养相结合,不断提升课程的理论层次。同时,高校应改变学分设置方式,让学生在完成要求学分之余根据自身情况选修其他课程,将其计入任选学分,进而为学生提供更多艺术教育的选择空间。
(三)重视艺术活动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支撑作用
艺术活动是艺术在生活中的体现,艺术实践活动可以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强化教育效果,加深高校学生对艺术形式的理解。教师要重视艺术活动在公共艺术教育中的支撑作用,引导学生通过艺术活动融入艺术世界,进而激发学生的艺术创造力,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艺术素养。因此,高校公共艺术教育除培养高质量教师队伍、规范课程设置外,还需更多的艺术实践活动。高校艺术活动形式应包括建立学生业余文艺团体、系统规划艺术讲座、艺术沙龙及“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还应重视校园群众文化活动,以此推动高校公共艺术教育发展,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现代社会要求人才有丰富的学科知识背景、实践创新能力、处于世界前沿的眼界以及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一发展趋势是对人才素质教育提出了更高要求,而艺术教育对素质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高校公共艺术教师需要从多方面分析、发现并提出解决高校素质教育发展中存在问题的有效策略,进而提高大学生的综合人文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