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唐玄宗消费观念的转变及其影响
——从开元天宝年间宫廷物资供给谈起

2019-12-17崔靖娟

唐都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天宝玄宗开元

崔靖娟

(南开大学 历史学院,天津 300350)

历史中一切大的转变都值得注意与研究。朝代更替,有唐宋变革;唐朝转衰,有安史之乱。而安史之乱正爆发于唐朝盛世的顶峰——开元天宝时期(简称开天时期),极盛中产生的乱象更应引起深思。导致这一历史性转折的因素很多,主要还是最高统治者唐玄宗的变化。而玄宗前后的转变体现在很多方面,原因亦值得重新思考。本文仅以开天时期宫廷物资供给为切入点,论述玄宗消费观念的转变及其影响。

开天时期是唐朝鼎盛阶段,为统治者消费提供了坚固的基础,物资供给也达到唐代规模最大化。宫廷是古代国家的核心,其物资供给和消费情况无论对当时的社会还是以后的朝代,影响都不容小觑。前人对唐代宫廷和消费诸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大成就[注]参见马得志、马洪路《唐代长安宫廷史话》,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王永平《论唐代的宫廷饮膳管理》,载于《饮食文化研究》2005年第3期;陈衍德《试论唐后期奢侈性消费的特点》,载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0年第1期;陈衍德《唐后期奢侈性消费的社会影响》,载于《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1991年第2期;张剑光,张洁《唐代长安女性消费研究》,载于《史林》2008年第5期;孙军辉《唐人饮茶习俗的兴盛与唐代上层消费群体》,载于《求索》2007年第2期;张雁南《唐代消费经济研究》,齐鲁书社2009年版。,但或偏于宫廷,或重于消费,或不能重视开天这一关键时期,或就奢侈谈奢侈。在开天时期宫廷物资供给与唐玄宗消费观念的转变及其影响方面,更无专文探讨。而这对我们了解开天时期经济的发展状况、宫廷的日常生活、经济与政权、思想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关系,对揭示唐代历史规律,都有较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古为今用”,这对当今政府的物资供给与消费以及现在社会的消费风气都有十分重要的借鉴作用。

一、宫廷物资供给不足,玄宗消费观念节俭

开元前、中期,自然灾害较多[注]曹尔琴在《论唐代关中的农业》(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2期)统计开元时期关中地区的灾害共9次,包括旱灾、雨灾和雹灾等,且最后出现时间为开元二十四年(736)。,关中交通相对不便,物资运输效率不高,加上宫中机构庞大,导致有时出现消费物资不足的情况。开元五年(717),姚崇曰:“陛下以关中不稔幸东都,百司供拟已备,不可失信;但应迁神主于太极殿,更修太庙,如期自行耳。”[1]6844关中地区物资不足,玄宗要转移到物资较为丰裕的东都就食,消费自然受到限制。开元二十一年(733),裴耀卿云:“今国用渐广,漕运数倍于前,支犹不给。陛下数幸东都,以就贮积。”[2]3081此时供给物资虽“数倍于前”,但玄宗还是因“国用渐广”“支犹不给”而“数幸东都”。直到开元二十五年(737),“关中蓄积羡溢,车驾不复幸东都矣”[1]6950。在此时期,宫廷物资供给相对不足,玄宗崇尚节俭,为抑制奢侈行为造成物资浪费,采取了诸多措施。

其一,整顿风尚。开元二年(714)七月三日,玄宗颁布了《禁断锦绣珠玉敕》:“今四方晏如,而百姓不足,岂不以尚于珠玉,珍于锦绣,垦田畴而夺其务,出布帛而害其功欤?其珠玉锦绣等,自今以后,切令禁断,如更循旧弊,并归罪长官。仍令御史金吾严加捉搦。”[3]565《资治通鉴》亦记,开元二年七月乙未,玄宗制曰:“乘舆服御、金银器玩,宜令有司销毁,以供军国之用;其珠玉、锦绣,焚于殿前;后妃以下,皆毋得服珠玉锦绣。”戊戌,敕:“百官所服带及酒器、马衔、镫,三品以上,听饰以玉,四品以金,五品以银,自馀皆禁之;妇人服饰从其夫、子。其旧成锦绣,听染为皂。自今天下更毋得采珠玉,织锦绣等物,违者杖一百,工人减一等。”罢两京织锦坊[1]6820。在殿前焚毁内廷的器玩、珠玉、锦绣,对百官及家属的消费进行严格的规定和限制,禁止奢华靡丽的消费行为,违者处以刑罚,还罢停两京织锦坊,足见玄宗当时的禁奢决心。

其二,采纳忠言。唐玄宗还善于纳谏,耐心听取和积极采纳大臣的忠告及建议。这方面记载较多,如:开元初,姚崇、宋璟执政,屡以奢靡为谏,“玄宗悉命宫中出奇服,焚之于殿廷,不许士庶服锦绣珠翠之服。自是采捕渐息,风教日淳”[2]1377。开元二年十二月,右威卫中郎将周庆立为安南市舶使,与波斯僧广造奇巧,将以进内。监选使、殿中侍御史柳泽上书谏言,玄宗欣然采纳[2]174。开元四年(716)二月,玄宗派遣宦官到江南纳取、等,欲置于宫苑,使者所至烦扰。道过汴州,倪若水上言:“今农桑方急,而罗捕禽鸟以供园池之玩,远自江、岭,水陆传送,食以粱肉。道路观者,岂不以陛下为贱人而贵鸟乎!陛下方当以凤凰为凡鸟,麒麟为凡兽,况,曷足贵也!”玄宗敕谢倪若水,赐帛四十段,纵散其鸟[1]6835。此时的玄宗不仅可以听取忠言,还能纠正其奢侈消费行为,消费观念主要是以节俭为主。

其三,重农惜民。在倡导宫廷节俭消费的行为中,玄宗不误农时、爱惜粮食、重视百姓的思想也表现其中,并在宫廷起到了垂范和教育作用。《资治通鉴》卷210“玄宗开元元年五月”条载:“先是,修大明宫未毕,夏,五月,庚寅,敕以农务方勤,罢之以待闲月[注]胡三省注云:闲月,谓农功毕入之后。”。玄宗此时考虑的主要还是农时,不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开元七年(719)九月,“上尝从复道中见卫士食毕,弃余食于窦中,怒,欲杖杀之”[1]6856,可以看出玄宗对粮食的爱惜和节俭思想。开元二十二年(734)五月,“上种麦于苑中,帅太子以下亲往芟之,谓曰:‘此所以荐宗庙,故不敢不亲,且欲使汝曹知稼穑艰难耳。’”[1]6927玄宗深知农业之重要,耕作之艰辛,并以此教育太子等宫中之人,以示其对粮食的珍惜。玄宗这个时期还极为重视和在意百姓,曾说:“百姓租赋,非我所有。战士出死力,赏不过束帛;女子何功,而享多户邪?且欲使之知俭啬耳。”[1]6932玄宗认为宫中皇子皇孙们所占有和消费的物资都源于百姓,不是皇帝个人独有和可任意赏赐的。他看到了百姓和战士们的重要,并教育宫中左右之人要知道节俭。

综上可知,开元前、中期的唐玄宗整顿风尚、采纳忠言、重农惜民,本着“节俭”思想,做着禁奢行动,成就了“开元盛世”佳话。史载:“我开元之有天下也……爱之以慈俭,律之以轨仪。黜前期徼倖之臣,杜其奸也;焚后庭珠翠之玩,戒其奢也……于时垂髫之倪,皆知礼让;戴白之老,不识兵戈。虏不敢乘月犯边,士不敢弯弓报怨……年逾三纪,可谓太平。”[2]236

二、宫廷物资供给充裕,玄宗消费观念转向奢侈

针对玄宗因“国用渐广”、粮食供给不足而“数幸东都”的情况,裴耀卿提出在河口建仓作为转运仓,实行水陆并用的梯级运输方法。开元二十二年(734)八月,裴耀卿“令江、淮舟运悉输河阴仓,更用河舟运至含嘉仓及太原仓,自太原仓入渭输关中,凡三岁,运米七百万斛,省僦车钱三十万缗”[1]6928。宫廷物资供给方式得到了改进,且收效良好,三年时间就运米七百万斛,并节省运费三十万缗。后彭果因牛仙客献策,请求在关中实行和籴之法。开元二十五年(737)九月,“和籴东、西畿粟各数百万斛,停今年江、淮所运租。自是关中蓄积羡溢,车驾不复幸东都矣”[1]6950,和籴的实行也改变了宫廷粮食供给不足的情况。物资供给方式改进,加之关中地区自然灾害的大幅减少[注]曹尔琴在《论唐代关中的农业》(载于《中国历史地理论丛》,1989年第2期)统计天宝时期关中地区仅在天宝五年(746)、十二年(753)、十三年(754)共出现过三次雨灾。,开元二十五年以后,宫廷供给物资已逐渐丰富,唐玄宗“不复幸东都”,消费观念也发生了变化。

开元二十五年正月七日,敕曰:“朝廷无事,天下大和,百司每旬节休假,并不须亲职事,任追胜为乐。”[4]大概这年前后,玄宗就开始了他骄奢淫逸的宫廷生活。开元二十六年(738)正月,玄宗下诏:“自今已后王公并不得以珍物进献,所司应缘宫室修造务从节俭,但蔽风雨,勿崇垩饰。”玄宗禁止王公向宫廷进献珍物,建造宫室也当节俭,禁断一切浮华消费。但该诏令最后却说:“亚献忠王玙,宜赐物一千匹。终献颖王璬赐物五百匹,邠王守礼、宁王宪,各五百匹。……今朝廷无事,天下太和,美景良辰,百官等任追胜为乐。”[3]408同一条诏令前文禁奢,后文大规模赏赐并“任追胜为乐”,可以看出其此时思想的矛盾性。此诏令在开元二十六年正月颁布,值得注意的是玄宗开元二十五年才“不复幸东都”,可见诏令内容的转变并非巧合。《新唐书》亦载:“玄宗承平,财用富足,志大事奢,不爱惜赏赐爵位。”[5]5856直接表明物资供给充足,玄宗奢侈性消费欲望空前膨胀。

天宝时期,经济更为繁荣。《新唐书》载:“(天宝五载)天下岁入之物,租钱二百余万缗,粟千九百八十余万斛,庸、调绢七百四十万匹,绵百八十余万屯,布千三十五万余端。”[5]1346这都为宫廷的消费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天宝八载(749)二月戊申,“州县殷富,仓库积粟帛,动以万计。杨钊奏请所在粜变为轻货,及征丁租地税皆变布帛输京师;屡奏帑藏充牣,古今罕俦,故上帅群臣观之……上以国用丰衍,故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1]7012。玄宗带领百官参观,通过炫耀财富以满足其极强的虚荣心,也正是这样的心理导致他深陷奢侈消费中无法自拔,“上以国用丰衍”则一语道破了其“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的原因。玄宗的赏赐具有随时性、随意性和主观性,如赐予安禄山的府第:“具幄帟器皿,充牣其中,有帖白檀床二,皆长丈,阔六尺;银平脱屏风,帐方丈六尺;于厨厩之物皆饰以金银,金饭罂二,银淘盆二,皆受五斗,织银丝筐及笊篱各一;他物称是。虽禁中服御之物,殆不及也。上每令中使为(安)禄山护役,筑第及造储偫赐物,常戒之曰:‘胡眼大,勿令笑我’”[1]7021-7022。玄宗不限财力为安禄山建造的第舍,床、屏风、厨厩之物都颇奢侈华丽,他所不及,反映了玄宗对其宠爱之盛,从“胡眼大,勿令笑我”亦可窥见玄宗的虚荣之心。还有很多文献记载了玄宗的奢侈生活,如:“奉御汤中以文瑶密石,中央有玉莲,汤泉涌以成池,又缝锦绣为凫雁于水中,帝与贵妃施钑镂小舟,戏玩于其间。宫中退水,出于金沟,其中珠缨宝络流出街渠,贫民日有所得焉”[6],为满足玄宗及贵妃娱乐而消耗了不计其数的物资,珠缨宝络竟流出街渠。贫民的生活此处虽未详载,但在描述玄宗奢靡生活时特用“贫民”字眼做反衬,二者之间天壤之别的生活状态自不难想象,但玄宗对其极度奢靡和骄奢淫逸的生活并无意识。又如,玄宗的舞马“衣以文绣,络以金铃;饰其鬣间,杂以珠玉”[7]898-347,阵容之壮观、奢华和富丽,令人瞠目。

史载:“方其励精政事,开元之际,几致太平,何其盛也!及侈心一动,穷天下之欲不足为其乐,而溺其所甚爱,忘其所可戒,至于窜身失国而不悔。考其始终之异,其性习之相远也至于如此。”[5]154玄宗执政之初,尚能兢兢业业、励精图治、焚毁珠锦、抑制奢侈、勤俭消费。到了开元末及天宝时期,则因“侈心一动”而判若两人,沉湎酒色、纵欲享乐、骄奢淫逸、忘其所戒、不能自拔。唐朝亦盛极而衰、急转直下,“开元盛世”已“兆乱于太平”,诚如范祖禹所言:“明皇暴敛而横费之,其不爱惜如此,安得无祸乎?”[8]

三、唐玄宗奢侈性消费的影响

玄宗的奢侈性消费产生了一个危及江山社稷的特殊群体——“聚敛之臣”。《资治通鉴》记:“宇文融性精敏,应对辩给,以治财赋得幸于上,始广置诸使,竞为聚敛,由是百官浸失其职而上心益侈,百姓皆怨苦之。”[1]6906宇文融因满足玄宗的需求不断地聚敛财富,进而因此得宠,导致百官竞相聚敛以媚于上。尤其是“自天宝之始,边境多功,宠锡既崇,给用殊广,出纳之职,支计屡空。于是言利之臣继进,而道行矣。割剥为务,岐路多端。每岁所入,增数百万”[9]。天宝年间,大量恩赐、广泛消费的背后其实是“支计屡空”,并无大量盈余,财政收支此时已达到了较为危险的地步,于是“言利之臣”竞相剥削、进奉财物。王就是一个极尽搜刮之能、谄媚求荣之人。《资治通鉴》载:“王志在聚敛,以有籍无人者皆为避课,按籍戍边六岁之外,悉征其租庸,有并征三十年者,民无所诉。上在位久,用度日侈,后宫赏赐无节,不欲数于左、右藏取之。探知上指,岁贡额外钱百亿万,贮于内库,以供宫中宴赐。”[1]6988王把搜刮边将兵士等死者的租庸供给宫廷,并岁贡百亿万的额外钱,直接用于玄宗的消费。玄宗因宫中支用无度、赏赐无节均心安理得地接受。“天子骄于佚乐而用不知节,大抵用物之数,常过其所入。于是钱谷之臣,始事朘刻”[5]1346。此时宫廷物资虽较开元丰富,一旦开始奢侈消费,则远远不能满足,“钱谷之臣”克扣百姓、搜刮无度。杨国忠亦“请在所出滞积,变轻赍,内富京师。又悉天下义仓及丁租、地课易布帛,以充天子禁藏”[5]5847。这些聚敛之臣“或以括户取媚,或以漕运承恩,或以聚货得权,或以剥下获宠,负势自用,人莫敢违”[2]3232,谄媚之臣大量聚敛财富危及江山。苏冕说:“洎奸臣广言利以邀恩,多立使以示宠,刻下民以厚敛,张虚数以献状;上心荡而益奢,人望怨而成祸;使天子有司守其位而无其事,受厚禄而虚其用。宇文融首唱其端,杨慎矜、王继遵其轨,杨国忠终成其乱。”[1]7010剥削聚敛造成官吏贪污成风,体制纲纪破坏,为官者肆无忌惮,老百姓苦不堪言,最终促使天宝危机到来,故又有“与其有聚敛之臣,宁有盗臣”的说法,“盗臣诚可恶,然一人之害尔。聚敛之臣用,则经常之法坏,而不胜其弊焉。”[5]1314

唐玄宗的奢侈消费和享乐主义还进一步造成了政治上的腐败。“明皇之始欲为治,能自刻厉节俭如此,晚节犹以奢败;甚哉奢靡之易以溺人也!”[1]6820“晚节犹以奢败”,“奢靡之易以溺人”明确指出了奢侈的危害及其带来的后果。“开元二十年以后,李林甫、杨国忠相继用事,专引柔佞之人,分居要剧,苟媚于上,不闻直言。嗜欲转炽,国用不足,奸臣说以兴利,武夫说以开边。天下骚动,奸盗乘隙,遂至两都覆败,四海沸腾,乘舆播迁,几至难复。盖小人启导,纵逸生骄之致也。”[2]4288奢侈消费造成国用不足,奸佞之臣蒙蔽塞听,社会骚动不安。《新唐书》卷225上《安禄山传》记载:“禄山计天下可取,逆谋日炽,每过朝堂龙尾道,南北睥睨,久乃去……月进牛、橐驼、鹰、狗、奇禽异物,以蛊帝心,而人不聊。”安禄山表面进奉以示忠心,暗地里却密谋造反。该条史料是在天宝九载(750)之前,说明这以后其都抱着此意图进献物资,玄宗也一直处于享乐之中而不闻直言、不知叛乱正近。天宝十一载(752),玄宗干脆“自恃承严,以为天下无复可忧,遂深居禁中,专以声色自娱,悉委政事于(李)林甫”[1]7033,其变化之大,令人觉得不可思议却又在意料之中。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玄宗消费观念的转变还对宫廷消费日益奢侈起了催化剂的作用,行乐享受的奢侈之风早已传遍整个宫廷。如杨氏姐妹:“(杨)贵妃姊妹竞车服,为一犊车,饰以金翠,间以珠玉,一车之费,不下数十万贯。既而重甚,牛不能引,因复上闻,请各乘马。于是竞购名马,以黄金为衔笼,组绣为障泥,共会于(杨)国忠宅,将同入禁中,炳炳照灼,观者如堵。自(杨)国忠宅至于城东南隅,仆御车马,纷纭其间。”[10]单是出行消费就十分巨大,其追求新颖时尚、跟风炫耀、互相攀比又急于表现自我个性的消费心理导致她们僭侈淫靡、穷奢极欲,造成了巨大的物资消耗和资源浪费。“国家自天宝以后,风俗奢靡,宴席以喧哗沉湎为乐,而居重位、秉大权者,优杂倨肆于公吏之间,曾无愧耻。公私相效,渐以成俗,由是物务多废。”[7]894-202宫廷追逐享乐、肆意挥霍和暴殄天物,在玄宗的影响下风靡整个社会,导致民风败坏,世俗消费也渐渐地崇尚奢靡。富商巨贾也都纷纷追求纸醉金迷的生活,这样就把本该或本能转化为产业资本的利润用来进行奢侈性的消费,影响了工商业的发展和壮大。

总之,探讨开天时期宫廷物资供给与唐玄宗消费观念的转变及其影响,是在提醒我们日常消费要适当,不能不顾一切地无限提高物质欲望。开元初、中期,宫廷供给物资不足,玄宗提倡节俭,消费风气较好,出现了“开元盛世”。开元末及天宝时,宫廷供给物资增多,玄宗消费过于奢靡,造成聚敛之臣产生、政治腐败、世风奢侈、矛盾加剧。最终爆发了震惊世人的安史之乱,玄宗险些在一夜之间丧国辱身,偌大的唐王朝也因此由盛转衰。这些经验教训,值得后人思考、借鉴。

猜你喜欢

天宝玄宗开元
大连天宝化学工业有限公司
段开元:拥抱健康产业 增进百姓财富
《天宝桥》国画
狡黠
天宝三载发生了什么?
天宝流浪记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教学课件
来华景教徒与怛逻斯冲突之形成
讨价还价
李白《清平调词三首》析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