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作文练习的魅力所在
2019-12-17尹莲叶
尹莲叶
(河北省张家口市蔚县第一实验小学,河北 张家口 075700)
一、随着我国的教育改革,教育非常重视全面人才发展
少年儿童受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风俗习惯、民族艺术、宗教信仰、生活习惯等影响,个人德性、品格也与其他民族的少年儿童相比较存在个体和群体差异,给学生一个好的教育生活环境是良好品格养成的关键。根据农牧区孩子平时生活视野较窄,但渴求知识、学习、写作热情高;有表现欲望,但表现能力有限,我校力求最大程度的体现生活的气息,把“写作文与练习”这一抽象的概念赋予为丰富多彩的感性形象,发展孩子收集信息、资料,有意识的表现自己的能力。培养小学生对周围事物的好奇心与审美情趣。多样化作文训练,其实就是以新颖、灵活、多变的方法,帮助学生轻松地找到可以动口、下笔的"契入点",有了这个"契入点"训练才是积极有效的,综合性作文训练,避免了过去单调、枯燥、缺乏情趣的写作套路,显示了一定的开放性,帮助学生拓展思路,积累生活和学习的经验,让学生乐于表达,乐于写作。这多种多样、别致、有趣的训练形式,不仅使学生在兴趣中写作,在写作中尽兴,而且把作文与生活,作文与活动,作文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提高了作文练习的综合能力。写作魅力,如同果实成熟后散发的怡人的清香,如同美酒品味时飘逸的醉人的醇香。魅力,是自内散发的气息,人心自有一种魅力,超越了聪睿与深刻。一个真正聪明的智者,他就一定具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语言写作能力,他可以用委婉的语言写作将意思隐藏,看似不着边的话语,其实大有关联。
二、在写作时,还可以运用偶句,使语言凝练
使用散句,让语言流动;运用排比,给语言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适当的反复,给人一种一咏三叹的节奏。骈散结合,才能使语言具有流动感。古人云: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没有娴熟的语言写作技巧,如同没有精良的手艺,难以把一块用事实与思想凝聚的高级面料,缝织成一件适体的、漂亮的外衣。只有生动形象的作文练习写作,才能感染学生,成为作文练习的魅力之所在。让学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培养了学生良好的语感。只有学生有了强烈的表达欲望,才能滔滔不绝地表达自己的独特见解。激发学生到大自然和社会中去寻找习作绥勰和灵感,让他们的绥勰真实而多,大自然孕育着无限的生命力和无限的写作绥勰。只要激发兴趣,让学生发现其中的美好,让他们写身边的事物他们就一定写出精彩的作文来。写作练习的形式是多样的,可以是仿写、改写、续写、补空、写读后感等,可以是写整篇的,也可以是写一个片断。学生在习作交流中,寻找自己的不足,学习和借鉴他人的好的写作方法与技巧,逐步提高自己的习作水平。这样,才能使学生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培养学生从小写好作文反复练习提高综合素质,已成一种必备的品德素质,其重要性已不言而喻
写好“作文”尤其是对于学生成绩与综合素质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作文,不仅是一种思考现象,更是一种写作能力。会写作的人,纵然口若悬河,出口成章,滔滔不绝,也是好成绩,进名校的成功之路。引导学生学习一些优美的习作范文,积累好词佳句,让学生有话可写。在作文学习与练习中教师以科学的方式指导,只要学生肯下功夫学习,掌握写作的基本功,通晓写作与练习的技巧,理解作文的艺术,发挥写作的魅力,相信每个孩子都可以成为写作练习的高手。当然,要让农牧区小学生做到这一点,是离不开教师科学引导相关经验的借鉴,离不开对理论和技巧的学习。
四、小学阶段是学生作文练习的“入门”阶段
由于刚刚开始学习写作文,往往出现这种情况:学生的组词、造句还讲得过去,但作文中的取材仅限于转抄和编造。教师要科学引导学生写作练习时开动脑筋,发散思维,勇于表达自己对生活、社会的独特认识,要站在课本的前沿,在自己所学知识范围的条件下充分挖掘题目或作文材料的内蕴,要善于以小见大,以点滴小事折射现代课本和生活的影子,表现健康高尚的意趣。在素材提供的细节中,捕捉最本质的东西,并融入自己的思考与联想,融入自己对生活的观察与感悟,从而形成正确、深刻、新颖的立意。加强小学生作文练习教育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细致的育人工程。它需要我们每一名教育工作者,与时俱进、精心构思,不断探索符合我国民族发展实际的现代教育,从而达到育才、育德的育人功效。根据每课的实际情况,我们要把主题的重点、难点定点为:初步了解祖国的知识与民族的知识,感受祖国和民族壮美与伟大,做一个主动精神、健康、阳光、乐观的“小”写作者,高尚的写作包含着真诚的动机,写作是心灵和文化教养的反映。给人一种内在的逻辑力量。让学生成为具有一定写作魅力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