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过程中的对策研究
2019-12-17刘卫娜陈香佟珊
◎刘卫娜 陈香 佟珊
十八大的以来,我市文化软实力逐渐增强,“非遗”的传播得到了很好的发展。我市从各个途径,利用多种手段,积极促进我市“非遗”文化“走出去”,在“走出去”的过程中,逐渐向更深入的“走进去”过渡。
在由“非遗”文化“走出去”向“走进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在各项“非遗”文化宣传的开展和大力推进过程中,作为主要的“非遗”文化载体的“外翻”资料出现大量的问题。首先,我市大多数“非遗”项目,并没有相对健全的外语翻译资料,因此给外宾理解我市的“非遗”文化产生障碍。其次,在现有的外语翻译资料中,存在大量翻译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现象。而在相对内容比较准确的翻译材料中又存在着只注重字面意思的翻译而忽视对文化内涵做出相应解释及补充,从而造成外宾无法深入理解“非遗”文化内涵等的一系列问题。
二、在向作为“非遗”传播主体的本市市民的文化深度渗透的过程中,忽略了市民的自身语言素质的提高以及对于国内外文化差异的宣传,因此出现了市民在向“外宾”传播自己了如指掌的“非遗”文化时出现信心不足,以及在真正跟外宾交流过程中出现一些“美丽的误会”。
三、“非遗”本身因为其独特的“历史性”和“文化性”,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作为受众群的外国人,大多数并不懂与“非遗”相关的历史,并不能很好地了解“非遗”文化,同时,因为中外文化差异导致“非遗”传播受限。
在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走出去”向“走进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不难发现,如要解决当前的问题,必须克服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隔阂。因此,针对语言障碍、文化差异和意识形态的问题,我们提出一下对策:
(一)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传的资源平台,并且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语翻译资料。
(二)确定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术语的统一官方说法。通过高校及社会的文化和语言专家相互交流,多方推敲专业术语的准确性,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高度一致。
(三)丰富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外语翻译资料的种类。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外语翻译资料主要以该项目的介绍为主,随着我市与各国文化交流的逐渐深入,可以加入更多的相关历史、文化的解释及说明。
(四)伴随着智能时代的发展,丰富的数字资源,成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宣传的重要手段。完善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资源成为重中之重。而这一手段,可以克服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外传播过程中面临的地域问题,可以使外国人足不出户就能了解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因此,确保数字资源中外语资料的准确性和丰富性有着重大意义及积极影响。
(五)提高我市对本市文化认知的同时,需加强我市市民对于外国文化的了解及语言素养,提升市民的对外宣传自信心。
1.学校作为各种教育的培训中心,应利用自身的优势,向包括学生在内的市民传播国内外优秀文化,提高市民的整体语言能力。
2.利用各种数字平台,开放各种语言及文化课程,鼓励市民在了解本市文化之余,通过这些平台,了解外国文化,提高外语能力,奠定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走进去”的顺利及深入开展。
四、进一步优化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形式及内容,使其克服历史、语言及意识形态障碍,更好地“走出去”“走进去”。
(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开展之前,应该根据受众群体对中国历史的了解程度,适当增加一些相关历史背景的讲解及宣传,使受众群不但能更好地了解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可以对中国历史有更多的了解和认识。
(二)除了因为历史的不了解而产生的传播障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播中,还需要克服文化差异所产生的壁垒。因此,在强调我方文化渗透的同时,也需注意并尊重对方的文化,适当的对我市“非遗”的内容进行调整及改良,从而减少因为文化差异所导致的受众群不适以及文化冲突。
自习总书记提出文化“走出去”战略以来,我市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了极大的成绩及收获。任何一种“文化”战略的开展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我们应该不忽略任何小问题,同时要发现各种问题的根源,积极调整并制订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战略,最大程度地保障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顺利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