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侗族文化传承创新基地建设为依托,打造职业教育特色示范
——以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为例
2019-12-17伍依安
◎伍依安
三江侗族自治县具有绚丽多彩的侗族风情和特色服饰文化,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侗绣、侗锦等民族服饰文化技艺濒临失传。需要中职院校承担起传承和弘扬柳州少数民族文化的责任,改革传统技艺传承模式,培养具有民族文化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为柳州文化产业发展服务。
柳州市第二职业技术学校一直致力于侗族服饰文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创新性人才培养研究。民族服饰(侗族服饰)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建设,开发了三门侗族服饰文化特色专业课程教材和配套教学资源、创设了侗族服饰手工艺社团和侗族大歌表演社团,在侗族特色服饰及工艺品开发方面取得多项市级、区级、国家级工艺美术界大奖,创立了学校的文创品牌“侗礼”等,探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113”侗族服饰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模式。“113模式”,指1条主线、1面旗帜、3个层次协同共进,其具体内涵为:
1条主线,即以三江源侗族文化为主线;
1面旗帜,即打造1个产学研商一体化实体平台,创立自主品牌;
3个层次协同共进,即从三个层面进行建设。由大师工作室作为主导,引领教师工作室高举侗族服饰文化传承创新旗帜,带领学生创客空间进行学习创作,在传承与创新侗族服饰文化的道路中共同进步。将传统课程融入工作室教学课程,课程成果达到“作品化,产品化,商品化”,逐步实现“一生一手艺”的培养目标。
2018年1月,学校被教育部(教体艺函【2018】2号)认定为第二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优良的侗族服饰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基地条件,为进一步挖掘传承侗族非遗文化资源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研发以侗族服饰文化传承和创新为主题的特色文化产品,探索其产业化发展之路。
一、传承场所建设
侗族手工技艺传承工作坊(名师工作坊),配置银饰品手工制作工具和条件,供技能大师和专业教师一起开展教学研讨、技艺传承、产品研发、实训教学等工作。服装一体化同步教学室信息化实训条件提升教师可通过同步录播系统录制或展示民族服饰品手工艺制作实操技能,学生可同步观看或通过录播系统反复观看,使用信息化教学系统和缝纫机等实操设备进行服装设计、制作的自主学习或技能练习,实现理实一体化及同步教学功能。
二、民族特色课程及信息化教学资源建设
在工艺美术专业、服装设计与工艺专业课程体系原有基础上,增设民族文化特色课程,开发民族族文化特色课程《民族图案应用设计》,通过系统的课程教学,在专业教学中融入和强化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应用,配套相应的教材和信息化教学资源,辅助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三、校园社团活动开展
以侗族大歌表演社团、侗族服饰与手工艺传承创意社团为民族文化技艺传承和创新的实施及传播平台,通过组织社团活动,对侗族文化和服饰手工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性教学和创新性作品研发,发挥其传播和服务社会的作用。
四、民族文化技艺教学团队建设
通过培养8-10名掌握民族文化及传统技艺的专业教师,聘请2名技能大师到校参与民族文化技艺教学及培训活动,构建一支由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技能大师、学校专业教师组成的侗族服饰文化教学团队,实施和推进民族服饰文化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
基地建设响应国家文化强国战略,采用“113”民族文化传承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对接服装设计与工艺、工艺美术、美术设计与制作、学前教育、社会文化艺术、旅游管理等专业教育教学活动及人才培养目标。多专业联动,跨界合作发展,将侗族非遗文化技艺置入不同艺术领域,孵化出多元化的非遗创新作品,并将这些优秀的民族文化作品送出国门。通过纽澳中时尚文化周、中国-东盟国际时装周等展示平台,将侗族文化创新成果进行国际化和商业化推广。打造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服装艺术类专业群,通过基地建设,培养侗族文化传承和创新型人才,服务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