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方音乐的风格特点研究
2019-12-17陈夏凌
◎陈夏凌
在对南北方音乐的风格特点进行研究之前,我们首先要明白“风格”二字的含义。所谓风格,其实主要指的是事物系统化、稳定化的感性特征。从音乐的角度去看,音乐风格即是不同音乐在结构方面所存在的系统化、稳定化的感性特征。研究南北方笛曲的风格特点,其实就是对这两者的感性特征进行对比和分析。在笔者看来,底层差异和表层差异是造成南北方笛曲风格特点迥异的主要原因。其中,南北方笛曲的底层差异是指笛曲在本地音乐文化大背景以及历史文化视域下形成的差异,表层差异则是指在乐曲与乐器的基础上衍生出的差异。
一、底层差异
南、北方本地文化中的自然环境是导致双方笛曲风格迥异的底层差异之一。有学者认为:“音乐形态的形成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自然环境与地理特点的影响。”例如,南方多水乡,所以其笛曲风格较为婉转、细腻;北方的平原具有奔放、宽广的特征,相应地,其笛曲风格也较为宽广、奔放,由此可一窥南北方笛曲的差异。说得具象一点,这种差异有点类似小桥与长城的不同魅力。
南、北方本地文化中的人文地理是导致双方笛曲风格迥异的底层差异之二。在同一地域之内,一般由于共同的审美偏向或者师承,会使得一群音乐家的音乐风格产生趋同性,这种趋同性可以称之为“流派”或者“群体风格”。如,在巴洛克时期,欧洲音乐衍生出了曼海姆乐派、威尼斯乐派等流派。在我国,也有相当一部分乐器的演奏有派别之分,其中,南、北派别之分最为突出。如,在明、清时期,琵琶独奏便有南、北派之分。这种风格流派的产生和同一地域内的群体风格有着很大关系。
南、北方本地文化中的艺术形式是导致双方笛曲风格迥异的底层差异之三。在南方,笛子又被叫作“曲笛”,主要用于昆曲和南方诸乐种的伴奏;而在北方,笛子又被叫作“梆笛”,主要用于梆子腔剧种和北方诸乐种的伴奏。由此不难发现,南、北笛曲的奠基因素是有很大不同的。古语有云:“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在南方,笛曲这一艺术形式所衍生的基础是江南丝竹(一种南方民间的乐种),因而南方的笛曲继承了这一乐种细腻、柔美的特点;而北方笛曲的衍生基础是二人台(一种北方民间的乐种),所以其风格偏向于奔放、热情。
二、表层差异
从表层差异的视角去看,南、北方笛曲风格的特点主要是通过乐曲和乐器凸显出来的,这两种因素一同促进了南、北方笛曲风格特点的形成。
诚如上文所述,曲笛和梆笛的乐曲特点有着细腻、柔美与奔放、热情之分,从演奏的视角去看,这种分别主要与演奏者的演奏技巧有关,除此之外,乐器的形制也会对南、北笛曲风格的特点造成一定影响。
先说演奏,从演奏技巧的视角去看,曲笛主要偏重于手指的运用,而梆笛则偏向于舌头的运用。曲笛的演奏技巧有着非常独特的地方,如打音、叠音、增音、唤音等,在这些技巧的作用下,曲笛乐曲的细腻性和柔润性会比较突出。如,在笛曲《鹧鸪飞》中,唤音、叠音等技巧的使用,使其江南风韵极为明显。再观梆笛,梆笛的演奏技巧非常多变、灵活,也正因为此,在演奏梆笛的过程中,演奏者的舌与指必须快速运动,通过通畅、厚重的气息,灵活运用颤音、垛音、花舌音、抹音等较为高超的演奏技巧去进行乐曲表达。因此,绝大多数的梆笛笛曲都非常生动、活泼、俏丽。而且,不同技巧的运用,会使乐曲呈现出不同的韵味和风采。如,在笛曲《五梆子》的三次变奏中,由于演奏技巧的不同,所产生的音效也大不一样。花舌音和垛音的使用令第一次伴奏显得非常风趣、诙谐;顿音的使用令第二次变奏显得更加活泼;花舌飞指颤音与垛音的使用又令第三次变奏的旋律变得更加激奋。
从笛曲的形制去看,南方的曲笛尺寸较长,北方的梆笛尺寸较短;另外,曲笛的管径比较粗,而梆笛的管径比较细。由于形制的影响,曲笛与梆笛的音域也会有很大区别。通常来讲,曲笛的音域在小字组a至小字二组b;而梆笛则为小字一组d至小字三组e。基于上述差别,曲笛所产生的音质会显得比较混,音色也相对较暗;而梆笛的音质则显得比较纯,音色相对较为明亮。
结语
对于南、北方总的音乐体系来说,南、北方笛曲仅仅是其中小小的一脉,本文主要对后者进行了浅析,希望上述内容可以以小见大,帮助广大音乐爱好者,更好地探究南、北方音乐的风格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