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民族乐器之花”绽放
——浅谈小学古筝特色艺术教学
2019-12-17顾君
◎顾君
一、古筝艺术的历史发展
两千多年以来,古筝因地域流传的不同和各流派对音色、音韵的需求差异等,其形制、弦质、等也各不相同,种类繁多。从形制、弦制上看,有汉晋前后的十二弦、十三弦并用;唐以后多为十三弦筝(日本目前还有部分流派仍在沿用);元明时代以来的十四弦筝(当时称小瑟)、十五弦筝(当时称官筝);清末出现的十六弦、十八弦金属弦筝。20世纪50年代以来古筝形制得到了很大的改进,从十八弦增至二十一弦、二十三弦、二十五弦等多种弦制。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筝艺术逐步进入到了专业化教育领域。自一代古筝宗师曹正教授在20世纪40年代把古筝艺术带入音乐专业院校后,古筝由民间流传步入了系统化的专业教学。
二、古筝艺术在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影响
翻阅小学音乐教科书,在中年级段就有一篇专门讲解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作品的单元,其中就有一首古筝曲《战台风》欣赏课。
古筝曲《战台风》,王昌元作于1965年,当时她还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在上海港码头体验生活时,有感于工人与台风搏斗而作的一首筝独奏曲。《战台风》创作时,王昌元的父亲、上海音乐学院古筝专业导师王巽之先生带领的乐器改革小组已基本完成了新型古筝的改革工作——将古筝弦数增多,从原来的16根增至21根;将琴弦质地改变,将丝弦或钢弦改为钢丝、铜丝、尼龙丝相结合。改革之后的乐器,音域拓宽,音量加大,为《战台风》在筝上进行极大张力的音乐表现提供了可能,《战台风》的成功演出,也有力地证明了新型古筝改革工作的成功。
作为一名古筝专业学习者,一名小学教师,我在思考,我应该利用自己的所学知识,为小学阶段的孩子们创造一些古筝学习的机会;我要将古筝特色教学与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紧密联系,利用古筝这一媒介,更好地做一个教育者。
三、如何科学地让高雅艺术进校园
(一)古筝教学的特殊性、局限性
传统教学有很多优点:可以培养古筝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将会被输送到国内外艺术专业类院校),为国家选拔出优秀的专业人才,这些人才将来也将立足于国内外艺术专业的工作岗位上。既想让古筝教育如同一朵朵小花,能够漫山遍野,但是又要保证花朵们的质量,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二)如何改良、创新古筝教学
1.巧妙运用多媒体。
目前,关于多媒体辅助教学已早已成为了全国非常常见的教学手段,例如全国NOC教学大赛、全国微课晒课等活动,可谓是如火如荼,大家也是热火朝天。
1+1教学模式
在教师的琴的正上面放置一个高清摄像头,老师在做一个示范动作,这就是第一个“1”,这个“1”会呈现在大屏幕上,那么所有的学生就如同是身边都有一个老师在手把手地教这个“手型”。此时所有的学生共同模仿,这就是每个学生的“1”。
“1+1”指着就是老师的一个“1”,可以是一个“手型”,一个音符的弹法,一个细微的动作通过多媒体,变成每一个学生近距离地模仿的那个“1”,那么每个学生都可以在同一个时间段里掌握教师示范的那个“1”,呈现无数个学生的“1”。
2.充分发挥节拍器的作用。
集体反馈
学习任何课程,都会有反馈环节,反馈可以非常高效地检查学生掌握的情况。对于古筝教学同样也有反馈。
谱例1:
1=D 4∕4
5 5 5 5 ︱ 5 - - -‖
在集体教学中,学生肯定无法像国际乐团那样整齐演奏,但是也不能让每个学生单独演奏,更不可能老师对每个学生都讲解一遍,短短40分钟的上课时间,显然是非常宝贵的。
结语
“以人为本”,只要不断了解孩子、走进孩子、与孩子交朋友,才能探索出一套更为贴近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法,才能培养学生学筝的持久兴趣。在整个教学手段上、在教学环节的设计和课堂布局上进行精雕细刻,采用多种多样生动、通俗的方法进行教学,从而减少孩子学筝的心理负担,让孩子轻装上阵,从学习古筝中体会到无穷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