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素描让“美”随时发生
2019-12-17韩毅
◎韩毅
我国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引进了苏联的美术教育模式,苏联绘画的写实主义精神对我国美术发展影响深远,直至今日,我们仍然沿用这一单一、僵化呆板的教学方法,会一定程度上禁锢学习者的思维,限制他们创作创新能力的发展。艺术教育的僵化会把艺术引向艺术的反面,缺乏创意和创新是我们美育工作者不愿意看见的;美育工作者不应该教会学习者一套指令,应该教会他们发现美的方法,记录和创造美的技能及技巧。
美术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旨在激发学习者的创新精神,发展他们的动手能力、开发其学习潜能等。学习者在美术作品欣赏和创作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和想象、思考、判断、创新能力,通过接触不同的工具、材料、操作方式和表达,获得丰富而独特的体验。这种发现美、感知美、创造美为一体的学习活动,对激发学习者创新精神、增强学生实践能力是十分有益的。
绘画是一种手、眼与脑之间相互协作的行为,每个部位的协调配合是完成创作的必须要求。美育工作者首先要教会学习者对形象的敏感性:观察对象,记下物体轮廓和特征;在脑海中保留片刻;而后把脑中的形象画下来。观察、记忆、作画,这一过程中要减少思考,思考会干扰绘画,因为在日常中我们往往对认识的事物会形成固有的形象思维,如经典案例杨桃的绘制,要教会学习者尊重自己的眼睛和直观感受,而避免被固有的思维干扰,提醒他们不要被已认知的事物所干扰,观察对象时,少些逻辑,克制住大脑的固有意向去研究对象本身,从事物的语言转移到线条和形状的语言上来,通过观察、记忆、作画能很有效提高学习者对形象的敏感性,从而有效提升他们的形象思维能力。
其次,学会简化形状,现代绘画之父莫奈说过:“自然界中没有线条,只有色块,彼此映衬。”这句话看似简单,却极难掌握,对于绘画来说,每一个“色块”都是一个形状,在观察中,要注意大的整体“色块”和小的局部“色块”之间的关系,先画整体,后画局部,注意整体和局部的对比关系,包括比例、方圆、远近等。其中,比例是学习者难以把握的,也是必须应该去注意的关系,在作画时,我们应引导学习者先画大的,再画小的形状,每一个画面的篇幅毕竟是有限的,要合理的构图,就应该以大的形状为参照;同时我们还应注意位置的摆布,首先应该去找画幅的中线,中线包括横向和纵向的中线,以中线为各种形状的位置经营的参照线,把各个形状合理的布置在画面上,是一幅作品的成败关键。
明暗处理和线,在素描中,明暗处理的目的在于准确表达光对物体的体积感塑造的帮助,物体在受光后必然会呈现受光、背光、反光、投影的视觉感受,要想通过光影来准确的表现光,前辈们为我们总结了“三大面”“五大调”的绘画方法,“黑”“白”“灰”是素描画面层次的体现,而抓住每一个物体的“高光”“明暗交界线”“灰面”“反光”“投影”,是塑造物体体积感的必备因素,其中“明暗交界线”是对物体结构的理解至关重要的;可以通过“达芬奇”发明的“眯眼法”来准确的找到明暗交界线。而难以掌握的是生活中一些复杂、复合形体的明暗变化相对复杂,塞尚告诉我们,“球体、立方体、圆柱体及圆锥体是四大基本形体,自然界中一切都是由四个基本形体组成的。”要教会学习者分解与组合,把复杂的形体用简单的几何形体来归纳,通过分解与再组合,来分析物体的受光后的光影变化。在素描绘画创作中,面和线是难以处理的矛盾,一方面我们需要线来界定物体与物体之间的关系,另一方面,物体交界产生的线是由我们的虚构出来的,处理这些线要注意“虚”与“实”的关系,光线的强弱及画面主观的处理都会影响边缘线的虚实关系,正确的处理虚实关系需要大量的练习和实践才能掌握。
美术具有拓宽发展空间,提高学习者对人生规划的能力,美术技能和知识渗透于社会生活、生产、装饰的各个领域,在美化生活、提高物质产品的文化品质等方面具有重要的非常重要的实用价值。因此,各行各业的人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美术素养。作为美术学习者来说,重要的不仅是学习到美术知识,还包括不断提高自身发现美、感悟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为未来从事美术职业或其他职业拓展发展空间。素描学习,重在让每一个学习者在发现美的过程中,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美,并用手中的画笔,将其描绘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