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学校特色学分制改革设计与课程体系重构
2019-12-17吴治国
吴治国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中等职业学校,河南洛阳 471300
学分制度是中职学校课程制度中的基础内容,学分制度在我国部分中职学校中已经用了多年,并形成了完善的理论体系,是保障学生学习量的基础制度。但是学分制也需要随着教学调整而改变,需要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制定具有特色的学分制度。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应该对其学分构成比例和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增加实践应用课程的学习比重,从而能够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实践应用能力,更加符合我国对人才培养的需求,能够全面促进计算机应用专业学生的发展。
1 特色学分制的内涵
学分制是以学分作为计算学生学习量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学分制在我国教育中普遍应用。学生想要取得毕业证、学位证等必须完成相应的学分和对应的课程,且一般院校只要学生取得最低学分和相应的课程学习就可以予以毕业并获得相应的学位。学分制是一种较为科学的课程管理制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学生提供一定的课程选择自由度和空间,对复合型人才培养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随着中职学校教学的不断改革与时代的发展,传统的学分制度已经不能满足当前的中职学校学生的学习需求,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此要建立符合中职学校实际办学情况和学生学习需求的特色学分制,对现行的学分制度进行相应的改革,从而促进课程体系重新构建[1]。
2 中职学校特色学分制改革设计与课程体系重构的有效策略
2.1 转变教育观念
中职学校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但是许多中职学校还没有意识到自身的责任和教育义务,因此导致部分中职学校中的学分制度不够合理,理论课程依然占有较大的比例,在这种学分制度的影响下,学生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2]。以计算机应用专业为例,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分构成中应该具有更多实践教学与实习的内容,提高实践学习在学分构成中占有的比例,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这就要求中职学校要转变教育理念,重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针对不同专业对建立特色的学分制度,根据不同专业的教学内容进行调整,总体上增加实践课程在学分制中占有的比例,提高对实践教学的重视程度,根据特色学分制对当前的课程体系进行构建,计算机应用专业中的课程应该增加一些计算机知识实际应用以及实习相关内容。
2.2 建立特色学分制
特色学分制就是指不同专业要有不同的学分制度,避免所有专业都采用“一刀切”的模式,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的学习,因为不同专业之间的学习内容有着明显的不同,计算机应用专业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都非常重要,但是要赋予实践课程更多的分值,对计算机操作基础、数据库原理与使用、中英文录入、微机原理、多媒体技术、应用软件、网络基础知识等课程的学分进行重新配比,降低理论课程的占比,提高实践和毕业实习的分值占比,并根据重新分配的分值对课程体系进行重新构建和调整,使其能够与学分制度相匹配,从而形成具有计算机应用专业特色的学分制度,能够有效提高计算机应用专业的教学质量。
2.3 提高学分设置的灵活性
学分制度虽然在很大程度上帮助学生更好的进行学习,保证学生在中职学校的学习量,但是学分制度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某计算机应用专业的学生在应用软件方面具有浓厚的兴趣,将大量的时间都投入了软件应用方面的学习,其他课程专业有所忽视,但是其在软件应用学习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处于全校领先水平,但是因为总体学分不够而无法拿到毕业证,但是其专业知识并不薄弱,只是学习的侧重点不同,而且其在应用软件方面的学习较为深入。这就体现了学分制度的局限性,因此中职学校想要建立特色的学分制,就需要对学分制度进行相应的调整,增加学分制度的灵活性,保证学分制度的科学性,通过学分制度能够反映出一个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和学习量,不能因为学分制度限制了学生在某一方面学习的特长和能力发展,通过提高灵活性能够促进中职学校特色学分制度的改革,并促进课程体系重构,全面提高中职学校的办学质量[3]。
3 结语
综上所述,特色学分制对中职学校的教学质量和课程体系构建具有重要的影响,因此要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完善特色学分制度的改革,为我国中职学校的教学积累宝贵的实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