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巴黎手稿》是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第一思想来源
——读《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

2019-12-17

上海文化(文化研究) 2019年1期
关键词:存在论手稿尺度

曹 谦

当代著名美学家朱立元先生新著《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是继2008年出版的《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之后又一部系统阐发其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专著。该著以近10年来朱立元在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的一系列实践存在论美学论文为主体,并对其内容进行了系统化整理与修订,在更深的层次上,特别是在哲学基础层面上系统阐发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核心命题,从而构成了发展中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最新成果。我在研读该著的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简称《巴黎手稿》)是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第一思想来源。

众所周知,实践存在论美学诞生之初,受到一些学者的质疑,其核心便是批判实践存在论美学是“将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化”。该著的出版则有力地证明:尽管实践存在论美学受到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启发,但它的核心思想、理论框架和哲学基础都来自马克思主义,具体来说,马克思《巴黎手稿》为实践存在论美学提供了最基本的思想资源。

以下我们就以《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为研究对象,从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几个最基本方面,说明它与《巴黎手稿》极其密切的理论关联。

一、实践存在论美学对“实践”的理解首先来自对《巴黎手稿》的解读

尽管朱立元的著作在论述实践存在论美学时列举了西方哲学从亚里士多德到康德再到黑格尔对“实践”的理解,并从中受到了有益的启示,但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内涵才是实践存在论美学最为关注和深入学习的理论资源,该书首先考察了《巴黎手稿》中的“实践”概念。

该书在此引用了《巴黎手稿》中两段篇幅较长的话,第一段是:

工业的历史和工业的已经产生的对象性的存在,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是感性地摆在我们面前的人的心理学;对这种心理学人们至今还没有从它同人的本质联系上,而总是仅仅从外表的效用方面来理解,因为在异化范围内活动的人们仅仅把人的普遍存在,宗教或者具有抽象普遍本质的历史,如政治、艺术和文学等等,理解为人的本质力量的现实性和人的类活动……在通常的、物质的工业中,人的对象化的本质力量以感性的、异己的、有用的对象的形式,以异化的形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如果心理学还没有打开这本书即历史的这个最容易感知的、最容易理解的部分,那么这种心理学就不能成为内容确实丰富的和真正的科学。如果科学从人的活动如此广泛的丰富性中只知道那种可以用‘需要’‘一般需要’的话来表达的东西,那么人们对于这种高傲地撇开人的劳动的这一巨大部分而不感觉自身不足的科学究竟应该怎么想呢?①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5页。

第二段更为人们所熟知:

诚然,动物也生产。它为自己营造巢穴或住所,如蜜蜂、海狸、蚂蚁等。但是,动物只生产它自己或它的幼仔所直接需要的东西;动物的生产是片面的,而人的生产是全面的;动物只是在直接的肉体需要的支配下生产,而人甚至不受肉体需要的影响也进行生产,并且只有不受这种需要的影响才进行真正的生产;动物只生产自身,而人再生产整个自然界;动物的产品直接属于它的肉体,而人则自由地面对自己的产品。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①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6、15、17、30、31、32页。

朱立元从4个方面对以上两段马克思的论述进行了解读。针对第一段的解读概括起来就是:“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劳动(即实践——笔者注)是广义的”,虽然它“首先和最根本”地体现为“物质劳动”,但也包括“宗教、政治、艺术、文学等人的精神劳动”。朱立元在此还强调说:“在马克思那里,人的艺术和审美活动,从来就是人的实践活动的组成部分,虽然实践活动更为基础、更为根本的部分是物质劳动。”②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6、15、17、30、31、32页。

针对第二段,朱立元的解读是:“人的生产(劳动)是超越肉体直接需要的自由自觉的生命活动”,这种关于“人的生命活动”超越了动物本能活动的那种“狭隘性和不自由性”,可以将“人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劳动对象,因此可以“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朱立元认为,马克思的这一论断“不仅把审美活动内在地包含在人的生产劳动即实践活动中”,而且把审美活动当作“人之为人的重要标志”。③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6、15、17、30、31、32页。也就是说,包括审美活动在内的人的劳动实践,是人之为人的基本特征或者说标志性特征。

实践存在论美学进一步将“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④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6、15、17、30、31、32页。这个思想虽然直接来自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但它从《巴黎手稿》那里获得了坚实的理论论证。朱立元引用了《巴黎手稿》里的两段话:“感性必须是一切科学的基础。科学只有从感性意识和感性需要这两种形式的感性出发,因而,只有从自然界出发,才是现实的科学。全部历史是为了使‘人’成为感性意识的对象和使‘人作为人’的需要(自然的、感性的)而作准备的发展史。历史本身是自然史的即自然界成为人这一过程的一个现实部分。”⑤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8、129页。“自然界是关于人的科学的直接对象。人的第一对象——人——就是自然界、感性;而那些特殊的人的感性本质力量,正如它们只有在自然对象中才能得到客观的现实一样,只有在关于自然本质的科学中才能获得它们的自我认识。”⑥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8、129页。朱立元据此认为,马克思正是从人的感性活动的意义上,“从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的客观“现实”中重新解释了人的感性,并以此揭示了人类历史的本质,⑦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6、15、17、30、31、32页。这不正“明白无误”地说明“‘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吗?⑧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6、15、17、30、31、32页。

我们知道,“实践”概念是实践存在论美学的第一块基石。而实践存在论美学对“实践”内涵的理解,首先来自对马克思《巴黎手稿》的解读。

二、实践存在论美学主要从《巴黎手稿》获得了存在论根基

毋庸讳言,实践存在论美学的诞生受到了海德格尔存在论的启发。但实践存在论美学在建构它的理论体系过程中,其理论来源主要是马克思主义的,而不是海德格尔的,其中《巴黎手稿》在它的理论来源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首先,朱立元在分析《巴黎手稿》的相关论述中肯定了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的(ontologisch)维度”。

朱立元援引了《巴黎手稿》中一段篇幅较长的话,其中最关键的有以下几句:“如果人的感觉、情欲等等不仅仅是狭义的人类学的规定,而且是对本质(自然界)的真正本体论的(ontologisch)肯定”,它们“不同的肯定方式构成它们的此在(Dasein)、它们的生命的特点”。“只有通过发达的工业,即通过私有财产的媒介,人的情欲的本体论的(ontologisch)本质才既在其总体性中又在其人性中形成起来;所以,关于人的科学本身是人的实践上的自我实现的产物。”“私有财产——如果从它否认异化中摆脱出来——其意义就是对人来说既作为享受的对象又作为活动的对象的本质性对象的此在(Dasein)。”①邓晓芒:《实践唯物论新解:开现象学之维》,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05-306页。

朱立元认为,马克思所谓的“本体论(ontologisch)”就是“西方哲学传统直至海德格尔的‘存在论’”,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维度是一个“客观存在”。②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第37、38、48、51页。人的感觉、情欲等“正是人追求使自己本质力量对象化、在对象世界中实现自己或者‘现实地肯定自己’的内在动力”。而“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就是“感性活动即实践”。因此,马克思主义的存在论是与实践观结合在一起的存在论,实践观与存在论“两者合为一体,不可分割”。③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第37、38、48、51页。

其次,朱立元认为,《巴黎手稿》提示我们:“作为现实的实践活动是人的基本在世方式,这种实际的生存活动彻底改变了人与世界之间对立和相互外在的关系,人与世界在这样的现实实践中获得了统一,并在此永无止息的过程中相互生成。”④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第37、38、48、51页。而艺术和审美活动作为人生实践的“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必然也是一种“人的基本存在方式和在世方式”。⑤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第37、38、48、51页。

再次,朱立元强调,马克思的实践观改变了传统本体论追问“本体”的方式,从而实现了对精神本体论和物质本体论的双重超越。朱立元的首要理论依据依然来自《巴黎手稿》,为此,他引述《巴黎手稿》中的这样一段话:“自然界的人的本质只有对社会的人来说才是存在的;因为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对人来说才是人与人联系的纽带,才是他为别人的存在和别人为他的存在,只有在社会中,自然界才是人自己的存在的基础,才是人的现实的生活要素……社会是人同自然界的完成了的本质的统一,是自然界的真正复活,是人的现实了的自然主义和自然界的现实了的人道主义。”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83页。朱立元对此的解读是,一切关于“存在”的问题“只有在人的社会历史实践、在人的生存活动中才成为问题”,反之,人一旦离开了社会实践,所谓“客观”的外部物质世界“并不构成问题,也没有意义”。这就是说,只有当自然界的物质世界“成为人类生活的基础和实践的对象和内容”时,自然的“存在”才会向人敞开,也才有意义。朱立元进一步说,作为一切“社会存在”之根据的“物质实体”,都不是完全离开了人的感性经验的实体,而是“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的产物。由此朱立元得出结论:马克思的实践观是“紧密结合”着存在论的实践观,它“改变了实体性本体论的传统思路”,即无论这种本体实在“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都统一于人类的社会实践或者说“人的感性的实践活动”,“从而实现了对精神本体论和物质本体论的双重超越”。①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第73、83、84页。

三、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人学”维度主要以《巴黎手稿》为依据

笔者曾于2013年发表题为《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人学维度》的论文,认为:朱立元实践存在论美学体系自始至终贯穿着一条红线,这就是“人学”的维度。②曹谦:《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人学维度》,《上海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朱立元这部新著的第二编的标题是:“马克思唯物史观与以人为本的人学理论”,该编以超过全书四分之一的篇幅详细论证了马克思主义的“人学”思想与马克思存在论的关系,从而确证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人学维度”。而这种对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深度开掘,《巴黎手稿》无疑为其提供了最基本的价值立场和最基础的思想资源。实际上,在拨乱反正、思想解放的20世纪80年代,《巴黎手稿》就曾一再被我国学界肯定为马克思主义人道主义的代表性文献,也一向被视为中国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理论来源之一。

朱立元指出,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理想很多时候是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批判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而这一点集中体现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异化劳动理论”中。朱立元说:“《手稿》论证的基本思路是,从以人为本的基本价值立场出发,用新创立的异化劳动理论来批判资产阶级的国民经济学,解剖资本主义市民社会的私有财产关系”;“通过这种解剖,论证、展开和确立唯物主义的新历史观”。③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第73、83、84页。

具体来说,朱立元认为,在《巴黎手稿》中,马克思首先从“以人为本”的观念出发,批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及其制度。他直接引用《巴黎手稿》中的话论证道:“工人完全像每一匹马一样,只应得到维持劳动所必需的东西。国民经济学不考察不劳动时的工人,不把工人当作人来考察”,这实际上是把“人类的大部分归结为抽象劳动”。因此,资产阶级国民经济学及其制度根本上是“把工人当作劳动的动物,当作仅仅有必要的肉体需要的牲畜”,于是,“工人降低为商品,而且降低为最贱的商品”。④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第73、83、84页。

其次,朱立元引用《巴黎手稿》中“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⑤中共中央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第97-98页。的观点并解释说,在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下,工人的异化劳动有3个重要“规定”:即“人同自己劳动产品相异化”“人同自己的生命活动相异化”“人同人的类本质相异化”。然而最为重要的“规定”则是由工人异化劳动前3个“规定”推论出的第4个“规定”,即“人和人相异化”。因为在马克思看来,“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因此,“人和人相异化”不仅仅是“一种人的自我异化”,更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异化和对立”,它在“实践的、现实的”世界中表现为工人和资本家的“阶级对抗关系”。①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第86、89、89、91页。

再次,朱立元认为,《巴黎手稿》通过异化理论对“劳动创造人”“劳动创造人化的自然”以及“劳动创造人类历史”等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进行了“深度阐释”,并提出了异化劳动是“人类扬弃、消除异化的必然环节和过渡”的思想。②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第86、89、89、91页。正如《手稿》所言:“工业的历史……是一本打开了的关于人的本质力量的书。”③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1-52、89、77、112页。《手稿》的异化理论表明,资本主义的异化劳动发展到了“最发达、最普遍、最野蛮的程度”,从而极大地走向了人性的对立面,因此必将走向“终结”。④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第86、89、89、91页。

最后,朱立元指出,《手稿》在运用异化理论剖析资本主义社会深刻矛盾的基础上,阐明了“共产主义是从根本上扬弃、消除一切异化的唯一、根本的途径”的道理。朱立元说,《手稿》从异化角度这样定义共产主义:“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合乎人性的人的复归。”⑤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1-52、89、77、112页。马克思又从人道主义角度肯定了扬弃异化是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正如《巴黎手稿》所说的,共产主义“主张人的现实的对象化,主张人通过消灭对象世界的异化的规定、通过在对象世界的异化存在中扬弃对象世界而现实地占有自己的对象性本质……共产主义作为私有财产的扬弃就是要求归还真正人的生命即人的财产,就是实践的人道主义的生成”。⑥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1-52、89、77、112页。《手稿》又写道,共产主义作为“对私有财产的积极的扬弃,作为对人的生命的占有,是对一切异化的积极的扬弃,从而是人从宗教、家庭、国家等等向自己的人的存在即社会的存在的复归”。⑦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1-52、89、77、112页。可见,共产主义作为一种运动,其目的就是要通过这种“现实”的、“实践”的运动,“积极地扬弃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劳动异化”并“归还真正的人的生命”,实现“人性的复归”。⑧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第86、89、89、91页。何谓共产主义?一言以蔽之,就是“人的全面发展和解放”。从这个意义上说,人道主义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而且也是其归宿。同样,马克思主义的人道主义或者说“人学”也是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四、实践存在论美学对《巴黎手稿》“内在尺度”等关键概念的再解读

朱立元先生这部新著分为三编,第三编篇幅接近全书的四分之一,标题便是“马克思《巴黎手稿》再解读”,这再次确证了《巴黎手稿》在实践存在论美学中举足轻重。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第三编对《巴黎手稿》中“内在尺度”“美的规律”等关键概念的再解读更新了学界的认知,也为实践存在论美学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我们知道,《巴黎手稿》有一句著名的表述:“动物只是按照它所属的那个种的尺度和需要来构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个种的尺度来进行生产,并且懂得处处都把内在的尺度运用于对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规律来构造。”①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58页。

朱立元从马克思的“人类学与存在论(本体论)相结合的实践论”观点出发,认为这里的“内在尺度”背后包含着“人的生产(实践)活动的目的性、自觉性、有意识性、自由性和能动性等一系列深层涵义”,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它的“属人性质”。②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第147、147-148、158、148、154、154、155页。

朱立元认为,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作为“主体”的“实践”属性,即人不但能超越人类自身的“自然尺度”的局限,懂得按照所有其他动物的尺度进行生产,而且能够按照自身的需要和目的,即自身的“内在尺度”进行生产,从而将自身的需要和目的“自由自觉”地体现在(生产)劳动的对象上,进而改造了对象世界。③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第147、147-148、158、148、154、154、155页。这就体现了人与自然界“双向历史生成”的关系。④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第147、147-148、158、148、154、154、155页。朱立元进一步强调说:“人的尺度,尺度的人类性”是在人类“长期对象化劳动中产生出来的”,“人对每个具体对象的尺度的要求的形成,也同五官感觉一样,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⑤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第147、147-148、158、148、154、154、155页。

不难看出,朱立元对“内在尺度”的解读,体现了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实践论”与“关系生成论”乃至“人学”的思想。这些思想同样体现在朱立元对“美的规律”概念的解读中。

对于“美的规律”这一关键概念,朱立元基本赞同蒋孔阳先生的阐释,概括起来就是:

第一点,“美的规律”是“属人的规律”,体现了“人的自由、自觉的类本质”。⑥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第147、147-148、158、148、154、154、155页。

第二点,马克思强调了人的生产的“全面性、自觉性”“有目的性”“自由性和能动性”。⑦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第147、147-148、158、148、154、154、155页。以上两点与“内在尺度”的概念在本质上是一致的。

第三点最为关键。朱立元写道:“美的规律”,是“人通过实践活动与现实(对象)世界建构起审美关系的规律”,是一种“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体现。因为人能够“自由地生产劳动”,并“能在认识、遵循对象规律和尺度的同时,把自己衡量对象的尺度和本质力量设为目的,在对象上面加以实现”,因此,“这种广义的对象化劳动及其产品就具有审美性质,就符合美的规律”。也就是说,通过人的自觉自由的实践活动,人的“主体尺度与对象尺度、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自由和必然”达成了“有机的统一”。于是,人与世界就构成了审美关系:对现实对象来说,这种审美关系就是“审美属性”或者“美”;对人这个主体来说,这种审美关系就是“审美意识或美感”。⑧朱立元:《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第147、147-148、158、148、154、154、155页。

以上便是朱立元新著《马克思与现代美学革命——兼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哲学基础》最具代表性的引述和解读《巴黎手稿》的内容。我们从中不难看出:《巴黎手稿》的思想和精神内核对于建构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基本理论框架,起到了最重要、最基础性的作用。

猜你喜欢

存在论手稿尺度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作家手稿
作家手稿
论海德格尔对实在性问题的存在论分析
财产的五大尺度和五重应对
丢失的手稿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信用证下汇票存在论
手稿
宇宙的尺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