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道德理想与礼乐文化传播
2019-12-17兰甲云艾冬丽
兰甲云,艾冬丽
一、孔子的道德理想是什么?
孔子的道德理想分为道德理想社会与道德理想个体两个方面。道德理想社会构成的基础与根基是道德理想个体,没有道德理想个体的实践,就不可能实现道德理想社会的目标,尤其是居于统治地位的道德理想个体实践,在整个社会中居于主导地位。如果一个社会占主导地位的社会精英堕落了,整个社会的道德理想就会堕落。在孔子看来,上古的黄帝尧舜时代是道德理想社会,上古的黄帝尧舜是道德理想个体。圣人与太平盛世是紧密相连的。孔子十分向往圣贤与太平盛世。《礼运》提到:孔子作为蜡宾祭祀完毕后,大为感叹,言偃问君子何叹,孔子答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1]孔子十分向往的上古大道之行的时代,是黄金时代,孔子没有赶上,感慨万分。
提到孔子的道德理想社会与道德理想人物,我们不能不提到孔子道德理想的反面,即非道德理想社会、非道德理想个体。“一阴一阳之谓道”,没有正面也就没有反面,正反相辅相成。我们研究孔子的道德理想社会与道德理想个体,当然也就很有必要关注非道德理想社会、非道德理想个体。
大道之行的时代是太平盛世,与太平盛世的理想社会相反的是乱世社会。与太平盛世相比较次之一点的社会是治世社会,与治世相反的是衰世社会。
圣人与太平盛世相称,贤人与治世相称,昏君与衰世相称,暴君与乱世相称,当然这是就一般情况而言,也会有例外。圣人、贤人、君子为一类,属于正面榜样人物,昏君、暴君、小人为一类,属于反面被唾弃人物。
笔者本文着重探讨孔子的道德理想,因此,与道德理想相反的一面,仅仅在此提及,下文不会展开详细论述。
1.孔子的道德理想的社会标准和特征
孔子的心目中的道德理想社会有两个:一个是最高道德理想社会,一个是一般道德理想社会。
最高理想社会是什么呢?大家都知道:就是大同社会理想,这是孔子心目中的太平盛世,圣贤涌现,社会高度自治。《周易》乾卦《文言》说:“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乾元用九,天下大治”[2]。
一般理想是什么呢?大家也都知道:就是小康社会理想,小康社会是治世。
我们根据《论语》《周易》《礼记》《周礼》《仪礼》等儒家经典,探讨孔子的道德理想。孔子在《论语》中说:“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可见,孔子的儒家思想是追求道德,孔子在《论语》中甚至说:“朝闻道,夕死可矣。”在《礼记·礼运》篇中,由孔子与其弟子言偃的对话来看,孔子的最高理想是向往尧舜唐虞之世的“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太平盛世。
(1)大同社会的标准与特征
大同社会是道德社会,大同社会的标准与特征都符合道德规范治理的要求。大同社会的治理以道德治理为主。大同社会的标准有三个,特征有七个。首先是三个标准:“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第一个标准是天下为公,孙中山先生非常看重天下为公的思想,共产党人的共产主义主张,当然也是天下为公的思想。第二个标准是民主选举。选举什么样的人呢?即选贤与能,就是选举贤能的君子。贤是说品德很高,能是说能力很强。就是说要选举德能兼备的君子治理公共事务。第三个标准是社会所有的人,讲信用,修和睦。说话算数,互相信任,和睦团结,不闹矛盾,不搞斗争。
其次是七个特征。第一个特征是具备仁爱的道德情感与道德心理。“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一般老百姓心理情感共同特征是亲其亲、子其子,亲其亲,仁爱亲近尊敬自己的父母亲人亲戚,所谓亲,就是家里人。子其子,呵护疼爱自己的子女,视为宝贝心肝、掌上明珠。不独亲其亲,把亲其亲的情感心理扩展到其他与父母亲戚年龄相仿的老人身上,把子其子的情感心理扩展到其他与子女年龄相仿的孩子身上。把别的老人当成自己的父母一样尊敬,把别的孩子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疼爱。
第二个特征是老壮幼三种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们都能尽其本分,“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老年人能够快乐地颐养天年,能够像《尚书》五福所说的“考终命”,有人养老送终,有人慎终追远。壮年人能够有事情做、有事情干。有工作可以做,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不失业,能够赚钱养家。幼年青少年能够受到良好教育,能够健康成长。
第三个特征是弱势群体得到社会的良好照顾。用现代的话说,就是人权得到很好保障。“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死了妻子的男人、死了丈夫的女人、失去父母的孩子、残疾人、残废丧失劳动能力的人,这些人生活困难,需要社会上的其他人照顾,才能勉强生活下来。
第四个特征是男人有事业、有职业、有财产。女人能嫁到好男人,嫁到暖男和金龟婿。男女婚配及时,婚姻生活幸福美满。“男有分,女有归。”
第五个特征是具有共产与共享思想,具有奉献精神,不自私自利。“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这个境界也非常高,很难做到。现代的义工、慈善、公益、环保大概近似。
第六个特征是没有盗窃盗贼,没有小偷小摸,社会治安良好,社会风尚淳朴。“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第七个特征是生活安全,夜不闭户。当然不用做铁门、防盗门,也不用做保险柜。更用不着警察、保安,也不用军队、公安、检察院、法院等部门。这个在现代社会无法实现,在非常非常遥远的将来,如果共产主义实现了,才有可能实现。
实现过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理想的是上古传说历史时代即黄帝时代、尧舜时代与黄帝、尧帝、舜帝,黄帝与尧舜为中国历史上的道德圣人。中国人至今都自称炎黄子孙。
根据传统说法,孔子做过十翼,《乾·文言》里面说:“乾元用九,乃见天则”“乾元用九,天下大治”,乾卦纯阳六爻能够善用阳道,就能见到天道规律,就会天下大治。《周易·系辞传》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2]
(2)小康社会的标准与主要特征
在孔子看来,道德理想社会很难实现,退而求其次,追求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家天下的私有制世袭社会,即礼治的社会。《礼记·礼运》里面提到,大同社会是天下为公的社会,以道德自觉自治为主,小康社会是私有制社会,以礼治为主。礼乐以仁爱为主。
小康社会的标准有两个,即“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大道不流行了,大道德不讲了,天下各自为家,家天下是其根本组织形式。
特征有五个,第一个是仁爱的道德情感心理局限于亲人亲属,“各亲其亲,各子其子”。第二个是追求自我利益并且局限于自我,“货、力为己”。第三个是各级公权力不用选举制度,而实行世袭制度,即“大人世及以为礼”。第四个特征是以礼治国,各种政治关系、人事关系与利益关系由礼典制度来约束、控制、调节、分配。“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1]第五个特征是不实行礼治,则会家破国亡。“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1]
代表时代是夏商周时代,代表人物是禹、汤、文、武、周公、成王六君子。以礼治国是其主要治国特色。
孔子在《论语》中讨论得最多的是仁与礼,孔子寄希望于首先重点实现礼治,从而可能达到实现德治的目标。“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孔子主张以礼通向道德之治,而认为以刑导向政治的目标格局太小。
因此,我们可以说,基于仁爱之心的礼治或者礼乐之治,可以治理好家天下的私有制国家与私有制社会。孔子认为,由礼乐之治可以通向道德之治。因此,可以说基于仁爱之心的礼乐之治是孔子实现道德理想的必由路径。
2.孔子的道德理想个体的标准和基本特征
(1)孔子的道德理想是什么样的人?
孔子的道德理想个体是先王等圣贤君子。《周易》《文言传》里面提到君子圣人、贤人等道德理想个体。《周易》乾卦九五爻,为天子圣人之爻,《文言》提到圣人时说:“九五曰飞龙在天,利见大人,何谓也?子曰‘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圣人作而万物睹。本乎天者亲上,本乎地者亲下,则各从其类也。’”[2]
《文言》提到贤人时说:“上九曰亢龙有悔,何谓也?子曰:‘贵而无位,高而无民,贤人在下位而无辅,是以动而有悔也。’”
“君子”则在每个卦的象辞中都会提到。可见,《周易》作为群经之首,总的宗旨无非是成就圣贤君子,化小人为君子。君子是通称,贤人是君子之中的杰出人物,圣人则是君子中的领袖人物。君子则是社会中的正面人物、精英人物。
其实,《论语》里面也提到圣人、贤人、君子等道德理想个体。
圣人的代表人物则是黄帝与尧舜,根据《系辞传》的叙述,黄帝之前是炎帝,炎帝之前是伏羲。伏羲仰观俯察,发明创作了八卦,并受到《离》卦的启示,发明了捕鱼的渔网和田猎的罗网。炎帝则受到《益》的启示,发明耒耨等农业工具,促进了农业发展。炎帝还受到《噬嗑》卦的启示,创造了市场交易制度。黄帝与尧舜时代,是上古的黄金时代。《系辞传》说:“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就是指黄帝尧舜制定衣裳等礼乐制度,以道德礼乐治理天下,天下大治。
行礼得中德,尧舜都是执中的圣人,相传尧帝传给舜帝执中之道,《论语·尧曰》篇说:“‘咨!尔舜!天之历数在而躬,允执其中,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舜亦以命禹。”舜帝也将“允执其中”的秘诀传授给大禹。小戴《礼记·中庸》篇里面孔子赞美舜帝说:“子曰: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中与和,在《中庸》里面,提到很高地位。“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在《中庸》看来,中是心里面未发之心理情绪与情感,真实而诚实。发而皆中节,合乎音乐之节拍,具有艺术性,符合礼乐中和之道。因此,这个中,即是合天之道、合人之情的礼之中。《礼运》里面说孔子:“孔子曰,夫礼,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
(2)孔子的道德理想个体的标准是什么?
传说孔子作十翼,从《周易》的传文来看,君子的标准是通天地人之道,即第一个是通天道阴阳,第二个是通地道柔刚,第三个是通人道仁义。
通天道阴阳,是指通天道阴阳的变化规律。通地道柔刚是指通地道柔刚的变化规律。通人道仁义,是指通人道仁义的变化规律。
天道阴阳、地道柔刚、人道仁义,就是三才之道、三极之道。
基本通达三才之道的为君子,通达得比较好的为贤人,完全通达的为圣人。
(3)孔子道德理想个体的特征是什么?
从《周易》乾卦《文言》来看,君子有四德,君子行元亨利贞四德,即“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也就是说君子践履仁义礼知四德,可以获得信德,实际上,君子具有仁义礼智信五德,即儒家讲的五常德。从《周易》中乾卦看来,乾即健,体现天道,乾即君子,君子主信,因此,可以说,乾即天,即君子,即信。
因此,可以说孔子道德理想个体的特征是具备仁义礼智信五常之德。五常之德仁义礼智信,在五伦中体现出来,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兄弟有序、朋友有信。
圣贤君子仁义礼智信五常德里面的最为重要的两个德是仁德与礼德。具备仁德与礼德,就是谦卦。谦卦是德与礼互相涵摄。
二、礼乐文化何以能致中和之德?
1.礼之中分为刚中与柔中,乐分为阳乐与阴乐,乐之和分为阴阳之和与纯阳太和
乐也分阴阳,鼓舞人心的乐曲为阳乐,如黄钟之音。抚慰人心的乐曲为阴乐,如大吕之音。阳音为律,阴音为吕。
中分为刚中与柔中两种情况。和分为阴阳之和与纯阳太和两种情况。纯阴为顺,不为和。《周礼·地官司徒第二》说:“以五礼防万民之伪,而教之中。以六乐防万民之情,而教之和。”这是就礼乐教人中和分开来说,综合起来,礼可以教中,也可以教和。乐可以教和,也可以教中。
因此说“礼乐皆得,谓之有德”。
在群经之首《周易》里面,《系辞传》说:“圣人有以见天下之动,而观其会通,以行其典礼,系辞焉以断其吉凶,是故谓之爻”,可见,爻与典礼密切相关。其中二爻居于下卦之中,得地道之正位,五爻居于上卦之中,得天道之正位,因此二五爻得中的缘故,在《周易》爻辞中,最为吉利。得天道之中,“自天佑之,吉无不利”。几乎所有五爻皆为吉利。二爻得地道之中,绝大部分爻辞吉利。
二五爻之所以吉利,就是因为得天道之中、得地道之中的结果。得中就是行典礼得中,礼本来追求的就是中道的目标。刚中就是阳爻居于五位,柔中就是阴爻居于二位。“中”,春秋时代有人认为就是天地之命,并且认为,礼是安身定命的。《左传·成公十三年》说“吾闻之,民受天地之中以生,所谓命也。是以有动作礼义威仪之则,以定命也。”《论语》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
因此,礼乐是实现中和之道的最佳路径、最优方法。
所以,孔子最提倡仁和礼,认为“克己复礼为仁”。
孟子深得礼乐精髓,孟子强调与民同乐。并且孟子认为:“敬人者,人必敬之。爱人者,人必爱之。”孟子强调敬人与爱人,就是强调礼与仁[3]。
2.礼乐文化以仁为核心,仁通过行礼可以致中德,仁通过行乐可以致和德
行礼乐之道是统治阶级贵族子弟进行统治教育的一种主要教育方式。《文王世子第八》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据记载,贵族子弟春夏学诗和乐,秋冬学礼和书。“凡学世子及学士,必时。“春夏学干戈”“春诵夏弦”“瞽宗秋学礼”“冬读书”[4]。
为什么说行礼乐之道可以致中和之德呢?
仁是沟通天道与人道的道德情感与心理的核心。孔子在《论语》里面总是将仁与礼联系在一起,《论语》里面说得最多的就是仁与礼,孔子说:“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只有仁心,通过礼,才能成就中德。只有仁心,通过乐,才能成就和德。
在《周易》乾卦卦辞里面,元是四德之首,元为仁。亨第二,亨为礼。这与孔子《论语》里面仁与礼的关系完全一致,仁是礼的核心。
元为天道,元变成仁,仁也就承载着天道的内容。我们说礼乐承载天道,是因为礼乐包含着仁道。礼利用天道即仁道,可以治理人情。
基于仁爱的礼乐是用吉凶宾军嘉五礼三十六目来承载天地之道治理人情的。承载天道,实际上是承载天地之道,天道包括地道在内,天地之道即阴阳变化之道。人因应天道阴阳变化之道,顺应自然阴阳变化规律,于是有善恶之变化,因而便产生有吉凶之后果。礼乐为人道之方法,是治理人情的,人情由因应天地阴阳变化之道而来。礼乐就是处理人与天神地祇人鬼与人事之间的关系的。利用礼乐沟通天神地祇人鬼的礼典就是吉礼。利用礼典处理丧事的就是凶礼。礼乐礼典礼仪举行冠婚仪式的就是冠礼、婚礼等嘉礼[5]。
3.行礼典之前,必须斋戒,斋戒能够身心清净,培养中和之德,可以事神致福,礼乐治人的目标通过系列礼仪礼节程序之展开培育五常之德,中和境界通过五常之德而得以实现
《礼记》说,祭祀之前,需要散斋七日,致斋三日。斋戒的目的是为了诚心诚意、专心致志地从事礼典礼乐活动,通过长达十天的时间,禁止平常的一切外事活动,禁欲禁色,做到身心清净,为祭祀活动做好思想上心理上情感上的准备活动。这种斋戒方法在做到身心清净的同时,使人的心理活动进入中和境界,可以培养人的庄严神圣的道德心理与道德情感。
孔子说:“祭则受福”“战则必克”,礼乐治人的目标是通过礼乐熏陶,具备五常五伦等德育素养,达到中和的精神境界。中和精神境界的前提是致礼以治其躬、致乐以治其心。中和境界可以保证礼乐不偏离正道。
《礼记·乐记第十九》说:“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耳目口腹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曲礼》说的“敖不可长,欲不可纵,志不可满,乐不可极”“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也是说人的心志情欲不可走向极端。
《乐记》可能是中国最早提到人的异化问题的经典,中国古代人的智慧与马克思谈的关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人的异化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乐记》说:“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于物而动,性之欲也。物至知知,然后好恶形焉。好恶无节于内,知诱于外,不能反躬,天理灭矣。夫物之感人无穷,而人之好恶无节,则是物至而人化物也。”[1]
人化物,人发生异化后,问题非常严重。“人化物也者,灭天理而穷人欲者也。于是有悖逆诈伪之心,有淫佚做乱之事,是故强者胁弱,众者暴寡,知者诈愚,勇者苦怯,疾病不养,老弱孤独不得其所,此大乱之道也。”如果礼乐无节,偏离正道,走向极端,则有可能演变成大乱之道。
因此说礼乐之节是实行王道的主要政治方法和措施,“先王之制礼乐也,人为之节”。“礼节民心,乐和其声,政以行之,刑以防止。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4.致中和之德的具体礼典
一般来说,某个礼典的举行,参与人数是有规定的,譬如祭天之礼,君王主祭,卿大夫助祭,执事之士参与。主祭者是整个礼典的核心,主祭者所祭祀的昊天上帝则是礼敬的对象,礼典中的所有礼乐活动则是沟通主祭者所领导的祭祀一方与被祭祀对象另一方的关系而发生的。就是说,是祭祀一方通过礼典的一系列礼乐活动,向另一方被祭祀对象行礼。在行礼前,通过十天时间左右践行斋戒,清净身心,在礼典进行时,通过系列礼乐活动,和神灵沟通,得到神的赐福,达到事神致福的目的。
吉礼的祭祀天神地祇和祖先神灵的祭祀活动,是通过沟通神灵的准备过程、礼典的践履过程与事神的目的来实现中和之德。
凶礼主要是通过丧事的处理来体现中德,古代丧事不用乐。
诸侯之间的宾礼可以使参与礼典的双方致中和之德。
嘉礼主要通过宾主双方的系列礼仪活动表达宾主双方的情感与礼义,通过系列礼乐活动致中和之德。古代嘉礼中的婚礼不用乐,因此,婚礼没有通过乐舞以致和德的程序。军士通过军礼可以致中和之德。学生主要通过学礼致中和之德。
三、行礼乐之道致中和之德是实现孔子道德理想的必由路径
1.中和之德,可以正性命正性情
礼可以养阴,补阴,强阴。乐可以养阳、助阳、壮阳。礼过分,则阴盛阳衰。乐过分,则阳亢阴弱。礼乐适中适宜,人体才能够阴阳平衡、血脉畅通、血气平和。
对于乐来说,合礼的乐,譬如《韶乐》,《诗经》中的礼乐,是治世之音 ,如德音、雅乐(风乐、雅乐、颂乐)等,有利于社会风化,有利于国家政治。不合礼的乐则是淫声,如郑卫之音,是乱世之音、亡国之音。中国已知最早的音乐歌舞是《韶乐》,孔子曾经聆听《韶乐》,如痴如醉,三月不知肉味。赞美《韶乐》尽善尽美。从舜帝到孔子时代,《韶乐》经过夏商周1600年左右漫长历史了,至今已有大约4000年历史,可惜早已亡佚,不知失传于何时。
“乐者,音之所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是故其哀心感者,其声噍以杀。其乐心感者,其声以缓。其喜心感者,其声发以散。其怒心感者,其声粗以厉。其敬心感者,其声直以廉。其爱心感者,其声和以柔。六者非性也,感于物而后动,是故先王慎所以感之者。故礼以导其志,乐以和其声,政以一其行,刑以防其奸。礼乐刑政,其极一也,所以同民心而出治道也。”
“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
“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怗 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陂,其官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材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行礼乐之道致中和之德,可以培养君子。君子修养的法门与要术就是践行礼乐之道。《文王世子》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2.中德与和德是君子自治与治人的必由路径
礼是阴阳交接会通、趋吉避凶之道。易与礼是互相涵摄、互相贯通的。礼是人们面对阴阳变化的现象与规律而采取的应对之道,或者说礼是人们为了趋吉避凶、应对阴阳变化之道而经过长期实践慢慢形成的公认有效的程序、方法、措施等仪式化的经典制度,礼分吉凶宾军嘉五礼,一个完整的礼典,包括行礼者、礼敬者、礼物、礼器、程序、仪式,其中包括沟通人神的辞令如诗歌语言,娱乐天神地祇的歌舞乐曲。
当然,合起来说,无论贵族与民众,都需要礼乐修养、礼乐自治、礼乐激励与鼓舞。
礼乐治国的精髓在于官员根据典章制度进行制度化管理。
据传,古代只有王者功成治定,才能制礼作乐。非天子,不制度,不议礼。可见,礼乐制度非常重要,一般人不得随便讨论制定。礼乐天然带着某个王朝的强烈的政治倾向、文化倾向、价值倾向、社会倾向。一代有一代的礼乐,上古三代时期,礼乐皆有损益,我们研究中国的礼乐文化,既要看到礼乐的普遍性、继承性,也要看到不同朝代的礼乐文化的时代性、特殊性。即使同一个朝代,礼乐传播也有不同情况。兴盛时代礼乐兴盛、政治清明、社会稳定,衰落时代礼崩乐坏、政治腐败、社会瓦解。
礼乐传播是在礼乐制度的规定范围内定向传播,礼乐传播以礼典礼仪为核心平台传播,受到一定时间空间与参与人员的限制。每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礼典礼仪,朝代兴盛时期,礼乐传播比较正常,朝代衰落时,一般礼崩乐坏,礼乐传播处于非常态的混乱或者崩溃状态。
中国古代盛世治世社会,礼乐一般兴盛,譬如唐虞尧舜之世、成康之治、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多为史家所赞赏称道。中国古代的衰世、乱世社会,往往礼乐崩坏,譬如乱世衰世昏君夏桀王、商纣王、周厉王、楚怀王、秦二世等等,礼乐弃之敝屣,国家治理混乱不堪。
中国古人认为,“天下有道,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孔子认为,“有文事者必有武备”。“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礼记》认为,“礼乐刑政,出治道者也。”“礼乐须臾不可离身也。”
3.圣贤君子是实现孔子道德理想的必由路径
礼乐之治,道德之治,重在培养谦谦君子。在孔子时代君子一般指统治阶级贵族,指有德有才有位之人。在《周易》里面,一般而言,阳为君子,阴为小人。六十四卦,每个卦有象辞,每个卦其中一条大象辞,都会提到君子。如《乾》卦大象辞:“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大象辞:“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根据《说卦辞》与《系辞传》等来看,阳为天,为君,为父,为夫,为首。因此,君子之道,即阳道,阳道通天道、夫道、父道。
行礼乐之道致中和之德,可以培养君子。君子修养的法门与要术就是践行礼乐之道。《文王世子》说:“凡三王教世子,必以礼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礼乐交错于中,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乐记》说:“故礼以道其志,乐以和其声。”
实际上,礼乐是用文化统一天下,征伐是用武力统一天下。
儒家讲圣贤君子,讲德治礼治法治,中心与重心是礼治,因为儒家判断时代是小康社会时代,是家天下时代,因此,需要礼治。礼治需要德治与法治互相配合。
吉凶军宾嘉五礼,其中军礼涉及到军事制度与武力使用等一系列问题。周代是中国历史上时间最长的朝代,总共近八百年历史。周代礼乐文化制度奠定了中国文化的根基与底色。从伏羲到炎帝黄帝,是传说时代历史、口述时代历史,是部落制度与国家制度草创混合的时代。从尧帝舜帝到夏朝、商朝,一直到周代,是诸侯封建与天子共治时代,是国家制度与诸侯制度比较完善的时代,带有浓厚的部落民主气息,政治的自治性质很强。秦代到清代,是中央集权等皇权专制的历史时代,政治体制没有发生根本性变化。其中汉代与唐代,是中央集权时代的辉煌时代,有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等美誉。
天官所掌六典里面有礼典,春官宗伯是专掌邦礼的六卿之一。“乃立春官宗伯,使帅其属而掌邦礼,以佐王和邦国。”大宗伯的具体之职就是“掌建邦之天神、人鬼、地袛之礼,以佐王建保邦国”。
乐教在《周礼》里面居于重要地位,教育国子即贵族子弟,音乐十分重要。春官宗伯属于礼官,礼官里面有大司乐,掌成均之法,掌管学政学校,掌管音乐机构,用音乐来教育贵族子弟。以乐德、乐语、乐舞教国子。乐德有六,即中、和、袛、庸、孝、友。乐语有六,即兴、道、讽、诵、言、语。乐舞内容主要是七个舞蹈,即《云门》《大卷》《大咸》《大磬》《大夏》《大濩》《大武》。
同时,音乐也是祭祀天地人鬼时候的重要程序与主要内容。“乃奏黄钟,歌大吕,舞《云门》,以祀天神。乃奏大族,歌应钟,舞《咸池》。以祭地袛。乃奏姑洗,歌南吕,舞《大磬》,以祀四望。乃奏蕤宾,歌函钟,舞《大夏》,以祭山川。乃奏夷则,歌小吕,舞《大濩》,以享先妣。乃奏无射,歌夹钟,舞《大武》,以享先祖。”
柳诒徵先生说:“盖乐之为用,全在声容兼备。有声而无容,不得谓之乐。周之乐舞,上备先代,旁及夷野,于历史相传之功德,各地人民之习俗,罔不修举,此其乐之所以盛也。”
周公制礼作乐,以礼乐歌舞教育国子即贵族子弟,从《周礼》的记载来看礼乐制度十分完备。
《论语》里面,孔子多次提到礼与乐,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通了,人就会情感兴发合符中正之道,孔子说的“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礼通了能够践履好,人才能够很好地立足于社会。乐通了,能够时时事事处处快乐,人才能够算成功。换句话说,人活得很苦很累,活得不快乐,即使官再大钱再多,也不算成功。当然,孔子说的“成于乐”主要是指祭祀要奏相应的音乐和舞蹈,祭祀才算成功完美。
孔子对音乐十分精通,《论语》记载孔子在齐国闻韶乐,三月不知肉味。孔子极力赞美舜帝的《韶乐》尽善尽美,从《韶乐》里面可以看出当时的政治尽善尽美。孔子删诗书,诗三百篇皆弦歌之,说明孔子很懂乐理,并且能够整理乐曲乐谱。
乐德以雅乐为正,雅乐称为德音。从《诗经》来看,孔子整理后说:“雅颂各得其所”,应该说雅诗得到整理,雅音雅乐得到校正,颂诗得到整理,颂乐颂音得到校正。当然,风诗也会得到整理,风乐风音,也会得到校正。颂诗与颂乐属于宗庙祭祀之歌,带有史诗性质。雅诗雅乐属于贵族宫廷音乐,带有国家政府官方性质。风诗与风乐属于民间音乐,属于民乐,带有地方特色,具有风俗风情风味。
雅乐可以致和德,因此,雅乐成为德音。当然,与雅乐相对应的是郑卫之音,属于所谓的“郑声淫”,属于恶俗之音。桑间濮上之音,则属于亡国之音了。
道统建立核心价值观,祭天与天道相沟通,祭地与地道相联系,祭祀祖先与人道想联系,君道与君臣之道就是通过祭祀天地祖先之道建立起来的,礼乐之道将天道地道人道联系起来、沟通起来。礼从敬爱谦让等差异方面进行有效的沟通联系,乐从共享和乐方面加强群体的团结力、凝聚力、向心力[7]。
中国文化史教育史上的六经、四书五经、十三经,都是周代的文化经典,或者是为解释周代文化经典服务的,如《左传》《尔雅》等。
中国文化与中国政治是合一的,即主张道德政治,目的目标建立是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大同社会采取选举禅让制度,即以德治国。道德政治以下小康社会,小康政治采取的治国措施是礼乐刑政,即以礼治国。乱世用重典,治理国家与社会采取的主要手段是法治,即倾向政、刑。
中国要长治久安,就需要结合传统治理国家、社会的手段,采取德治礼治法治相结合的方式。德治针对少数精英人物,要求自觉、自治、自悟,还要自利利他,达己达人,成己成人,要求极高。礼治要求广大知识分子和文化人士,主动遵纪守法,要求自觉与强制相结合。法治则要求所有人,都要在法律框架内活动。尤其是有暴力倾向、犯罪倾向以及违法乱纪的人,必须尊重法律,违法乱纪者,必须得到惩罚,否则,社会将导致无序、混乱,甚至动乱[8]。
4.德治导致大同社会,礼治导致小康社会
治理分两种情况,一种是自治,一种是他治。就他治来说,不管是德治还是礼治,治理的一方是君子,被治理的一方是小人。就自治来说,是自己主动将小人的一部分的性情品德按照君子的要求修养成为君子的性情与品行品德。
德治是君子都能够将小人转化成君子,或者说小人都能够自觉接受君子的教育,主动将自己修养成为君子,全社会都变成了君子,这个社会就变成道德自觉的社会,变成了大同社会。
小康社会是君子居于统治地位,小人居于被统治地位。君子与小人各安其位,这个社会的特征是总有君子与小人的区分,在家天下私有制社会里面,小人很难转化成为君子,家天下的君子也很难对小人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因此,需要礼治来保证各项制度的稳定与实行[9]。
德治社会里面的都是君子,礼治社会里面有君子也有小人。
四、礼乐文化致中和之德的现代意义
现代社会忽视礼乐之道与中和之德,导致道德情感心理畸形发展,严重危害身心健康与安全。
《乐记》认为“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不知音者,不可以言乐。知乐则几于礼矣。礼乐皆得,谓之有德。德者得也”。
礼乐之道以仁爱为核心为基础,如果礼乐之道缺乏仁爱之心,或者礼乐之道没有致中和之德,那么就如孔子所说:“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人而不仁如礼何?人不不仁如乐何?”
西安音乐学院学生药家鑫2010年10月一个晚上驾驶车辆撞到非机动车上把骑电动车的张妙撞倒,害怕张妙记住自己车牌找自己麻烦,于是残忍地连刺八刀将张妙杀死。一个音乐学院的学生杀人,既是音乐教育的危机,也是中国道德教育的失败。
不仅仅药家鑫等个别学生极端自私缺乏仁爱慈悲之心,具有典型的病态心理,更为严重的是有一部分学生是非不分,他们还认同药家鑫这种情感心理与行为,这就让我们觉得匪夷所思了。譬如西安音乐学院的08级女学生李颖就自称认同药家鑫的行为,如果遇到同样情况,她也会同样举刀杀人。
礼乐文化认为,德为礼乐之本,德为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是底线思维,不能逾越礼制规范。
“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也,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
由此例可见,音乐教育并不必然导向道德教育。因此,雅乐十分重要。并且,礼制的教育更显重要,乐教也是为了完成礼教。“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因为诗歌重视艺术形象艺术情感,诗歌使得日常生活具有艺术情趣。人们因为守礼得中道之德,更会处理人际关系。因为爱好雅乐雅音等音乐而得和合之德,于是产生亲爱仁爱之情感心理,仁者爱人,产生慈悲之心,于是热爱祖国与人民,并且愿意奉献自己的青春。
礼乐教育是为了返回人道之正路,音乐教育当然也不例外。如果音乐教育不重视道德教育,必然出现问题。行乐以致和德,产生亲爱、仁爱之情感心理,道德的情感心理在音乐的熏陶下不断在潜移默化中逐步养成。
礼主敬与谦,着重尊卑与差别,主异。乐主和,主亲与爱。《乐记》说:“乐者为同,礼者为异。同则相亲,异则相敬。乐胜则流,礼胜则离。合情饰貌者,礼乐之事也。”“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大乐必易,大礼必简。乐至则无怨,礼至则不争。揖让而天下治者,礼乐之谓也。”
明于天地之道,然后才能兴盛礼乐,礼乐之道通天地之道。“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别。乐由天作,礼以地制。过制则乱,过作则暴。明于天地,然后能兴礼乐也。”
礼乐制作,唯有王者,这个当然是指特别慎重,对于现代来说,有点不适宜,但是这种特别慎重的做法,值得今天借鉴。“王者功成作乐,治定制礼。其功大者,其乐备。其治辩者,其礼备。”“乐极则忧,礼粗则偏矣。及乎敦乐而无忧,礼备而不偏者,其唯大圣乎!”
行礼作乐的过程中,如果忽视德育,没有反人道之正,就会产生两方面的主要问题,一个是阳亢,患上癫狂症,狂傲症,目中无人,老子天下第一,杀人放火,为所欲为。第二个是阴气过盛,阳气受到严重压抑,即患上忧郁症,出现自残自杀行为。
2018年10月20日晚上,澳门中联办主任郑晓松(1959年生,石家庄人)因忧郁症自杀,郑是共产党员,担任过财经部部长助理、福建省副省长、省委常委省委秘书长,曾经在1996-1997年在英国牛津大学外交官研究生班学习。可见,许多人学习马克思主义,学习欧美文化,没有深入到内心,因此不能完全解决自己的身心与情绪情感心理问题。某某大学文学院某位教授2017年自杀身亡,近年来许多官员、知识分子、博士、硕士自杀身亡。根据有关数据统计,欧美与日本韩国自杀率更高,远远高于中国。
另外,现代社会离婚率也很高,根据一个数据统计,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离婚率很高,欧洲最高,超过50%,这个数据很可怕。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离婚率也在不断上升。男女结婚离婚,男女关系其实也是阴阳关系,男女结婚结合,是阴阳协调、阴阳平衡的体现。男女离婚,在某种情况下,其实是阴阳失衡的表现。
从阴阳失调或失衡方面来说,离婚与忧郁症,其实在本质上有共同的情感心理问题。离婚是男女双方阴阳失调或失衡,忧郁症是个体自我在心理精神与生理身体方面的严重失衡或失调,甚至产生矛盾与冲突。
礼乐文化成就中和之德就是为了防止过激偏激甚至极端的情绪、心理与行为。这种文化在现代化的今天,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10]。
中和之德,反人道之正,就是《周易》所讲的阴阳和合、中医讲的阴阳协同与平衡,所谓中德和德,就是《乾》卦《彖》辞讲的“各正性命”,就是《文言》讲的“利贞者,性情也”。由此可见,中和之德就是正性命正性情,也就是为了反人道之正。
正自己的性命与性情,正他人的性命与性情,正群体的性命与性情,反人道之正,返回到人道的正路上来,这就是礼乐文化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