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无人机新闻发展历程及应用现状研究

2019-12-17刘禹彤

传媒 2019年11期
关键词:航拍新闻报道

文/刘禹彤

目前,无人机因其简单易操作、突破空间限制及视角独特等优势普遍应用于新闻采集中。无人机作为新闻媒体融合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创新技术,变革了新闻采集及新闻要素呈现的手段与方式,极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画面的震撼力、感染力和报道传播效果。本文梳理了无人机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发展历程、分析和总结了无人机新闻的优势及在使用中存在的问题,以期为无人机新闻的理论研究及实践操作提供有益借鉴。

无人机新闻一般是指通过无线电遥控设备来操作的,能够摄影、摄像的移动、自动化设备。它是科学技术与媒介融合相互发展的产物,其呈现的俯拍角度、全景视角画面,为新闻报道开创了新的发展空间。

无人机新闻发展历程

无人机最早诞生于1917年,原作为军事训练中的靶机使用。此后无人机由军事领域慢慢过渡到城市管理、气象、抢险救灾等民用领域。1960年,由我国研制的第一批无人机“长空一号”诞生。

人工智能、机器人学和超精密技术的发展,给无人机的快速成熟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无人机技术的逐渐稳定及外形日趋小型化,随即影响到新闻传播研究及应用领域。2011年,美国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家专门研究无人机新闻的实验室,并相应地开设了“无人机新闻学”课程。密苏里新闻学院也紧随其后,2012年,密苏里大学工程学院依托“信息技术项目”与该校KBIA公共广播电台合作,申办了“无人机新闻项目”,增加无人机新闻学课程设置,基于此项目进行无人机新闻学的研究与教学。2013年3月,KBIA播出该项目的第一条无人机新闻,采摄的是密苏里中部地区的大群白天鹅。其后制作的美国火山、雪鹅迁移、中西部干旱等电视新闻报道又大获成功。同年7月,密苏里大学无人机新闻项目和内布拉斯加—林肯大学无人机新闻实验室先后收到了美国无人机管制单位——联邦航空管理局的一纸禁令,在获得授权之前暂停所有室外无人机飞行活动。直到2014年9月,美国联邦航空管理局才在无人机进入商业领域勇敢地迈出第一步——正式给予6家影视传播公司权力使用无人机,自此无人机新闻正式进入美国商业领域。2015年年初,使用无人机采摄新闻的媒体单位增加到十余家,如美联社、《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自此,无人机新闻引起广泛关注,并受到各位新闻媒体单位的青睐。

在我国,无人机新闻的发展紧随世界潮流。《重庆晨报》于2012年9月成立航拍工作室。紧随之后,湖北日报传媒集团于2013年购买了2架无人机,并由专业人员带队组成航拍中心,主要进行低空拍摄。2015年6月15日,新华社成立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无人机编队,其角度新颖、多样地形的拍摄给新闻媒体注入了新的活力,预示着无人机采摄新闻进入我国新闻报道领域。同年6月,搜狐网和搜狐新闻端同时上线搜狐新闻无人机频道,意味着我国的无人机频道正式登上主流门户网站。此后,《深圳晚报》等几家新闻媒体也陆续使用无人机进行新闻采集。2016年,人民网与美国高通公司、零度智控公司联合发布无人机报道计划,共同合作创办无人机新闻报道队伍,发挥无人机在重大突发新闻事件中的“飞行优势”。自此,无人机在我国新闻报道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无人机报道新闻的优势

提高新闻时效性。无人机所具有的轻巧便携、简单易行、画面即时传输等特点,大大提高了新闻报道的时效性,尤其是灾难性事件中记者无法进入新闻现场时,无人机的优势更为凸显。它通过低空飞行拍摄大量灾难现场鸟瞰图,即时传输事件现场视频,不仅在第一时间给人们带来了灾难现场的第一手影像资料,还为救灾提供了宝贵的情况依据。如,新华网无人机编队在报道天津港滨海新区的爆炸事件时,第一时间进入灾难现场,低空拍摄了灾难区域满目疮痍的景象,及时还原了事发中心的真实情况,让人们真切感受到了两次爆炸的威力。

突破环境限制。人往往受限于复杂地形与环境,但无人机却能轻松突破这些障碍与限制,近距离拍摄新闻现场场景。无人机精进的技术使其越发小型化,如此小而轻的体积,飞行灵活轻便,较易突破空间及环境限制,飞入不适合记者进入的新闻现场,如灾难性新闻现场、环保题材新闻现场、调查性新闻现场等。2011年日本海啸,恶劣的现场环境导致记者无法近距离拍摄,但为了真实还原新闻现场,给受众最佳的视觉感受,无人机的优势再次凸显。日本NHK电视台用无人机拍摄的视频直观表现了海啸灾区的真实情况,以及海啸巨大的破坏力——摧毁房屋、冲跑汽车、冲断公路、掀翻轮船、冲毁堤坝等,同时也增强了新闻报道的现场感、冲击力和感染力。

全新视觉体验。新闻拍摄角度不同,画面呈现方式不同,受众感官体验也就不同。无人机从高处俯瞰现场所拍摄的大全景,内容丰富,信息含量大,这种大气磅礴的“大场面”“大视野”,有别于摄像记者水平拍摄或者仰拍的视觉感受,给受众以震撼的视觉体验。无人机新闻以不同的视角,为受众提供了另一种观察世界的视角。2015年10月6日,国庆假期返程高峰,无人机拍下京港澳进京高速收费站的画面,车辆拥堵不堪,公路上密密麻麻布满了汽车。新闻标题标注“密集恐惧者慎入”,可见画面所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之强。

价格低廉且易操作。目前,无人机产业发展快速,朝着高精尖方向发展,但价格却越来越低廉。如中国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无人机,超前的设计理念和先进的开发技术领先于世界水平,但价格却不贵,约几千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一般新闻单位无力承担载人航拍的困境,增强了新闻采摄的多种便捷性。

另外,传统载人航拍带有较强的危险性,且对摄像记者的专业水平要求极高。而无人机的操作则简易安全得多,只需要一名飞手控制飞行路线,一名云台手控制机上摄像机,两者默契合作,便能采摄优质的新闻画面,完成采摄工作。

无人机报道新闻存在的问题

虽然无人机在新闻报道中存在以上诸多优势,但它所带来的问题也不容小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技术不成熟导致操作失灵。电池续航、抗电磁干扰、感知和避让能力的不足,使得无人机在飞行时存在安全隐患,从而引发安全事故。

目前,民用无人机的续航时间一般为15-30分钟,飞行时间较短,难以实现远距离拍摄。因此在拍摄较远距离新闻时,控制时间必须精准,否则容易发生坠机情况。同时,无人机飞行对天气要求较为苛刻,抵御自然天气变化能力较弱,因此在飞行中较易存在坠机或脱离飞行路线等情况。另外,无人机容易受到GPS、无线电和磁场干扰,导致坠机及伤人等情况。2015年11月,BBC报道称,英国一架失控的无人机击中一名18个月大男婴的右眼,此事故导致男婴要接受多次手术治疗。

不当操作易侵犯隐私和商业机密。“媒介即人的延伸”,麦克卢汉指出,现代媒介技术延伸了人体的技能,成为人们认识世界的重要工具。无人机技术突破复杂的地理与现场环境、以较快的速度抵达新闻现场,采集新闻照片与视频资料,从而极大地延伸了人们观察和体验世界的范围。但同时,无人机不受空间限制、可低空飞行近距离拍摄的特点,也将它卷入侵犯隐私、泄露特殊行业商业机密的争议之中。如2014年,法国队在备战巴西世界杯封闭训练时被无人机拍摄,其主教练德尚发现情况后终止训练,并表示会向国际足联投诉。2015年7月,《英国邮报》报道,无人机在著名的斯塔兰海滩上空徘徊,偷拍游玩的人群。灾难性新闻报道由于新闻现场的特殊性多使用无人机新闻采摄,但在进行现场报道时,无人机操作不当容易影响事故现场救援工作。

无人机航拍对新闻记者的要求

新闻网2015年成立的首个“无人机编队”,促进了无人机新闻的大力发展。

2015年12月,民航局发布了《使用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开展通用航空经营活动管理暂行办法》,对无人机的使用和经营活动进行规范。其中,对无人机使用人员具备的技能也有明确的规定:“有与所使用无人机(7kg以下及植保无人机除外)相适应,经过专业训练、取得相应执照或训练合格证的驾驶员。”这一规定对无人机使用人员的专业能力提出较高要求。

另外,记者在使用无人机进行新闻采集时,除具有新闻采编及操控无人机能力外,还需具备较强的安全风险意识,熟知民航专业知识、民航法律法规及民航运行程序等相关规定。2016年5月,成都双流国际机场东跑道因机场上空的无人机飞行停航80分钟,导致55个航班延误。

在无人机的使用过程中,人处于操控及主体地位,无人机新闻所出现的负面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使用人员的问题,只有提高使用人员的专业技能、使用规程及法律意识,才能从根源上切断无人机新闻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无人机新闻的独特优势,变革了新闻采集手段与新闻要素呈现方式,已然成为新闻报道的重要手段,但也引发了一系列的潜在问题。在享受技术发展带来便利性的同时,也要研究技术带来的问题,引起警觉,并试图找到问题、解决问题,以有效规避无人机新闻所产生的风险。

猜你喜欢

航拍新闻报道
航拍巴彦呼硕
“她时代”新闻报道中的“时代精神”呈现
新媒体不当新闻报道的影响
航拍,苍穹下的醉美视角
难忘的航拍
AirCraft航拍辅助软件
陕西画报航拍
媒体竞争取胜之宝——谈新闻报道策划
灾难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万事俱备,能飞多远飞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