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竖”屏:移动短视频发展的新方向探析

2019-12-17文/王

传媒 2019年11期
关键词:竖式传统用户

文/王 睿 马 璇

移动端的盛行推动了竖屏媒体的迅速崛起,竖屏格式也因更符合手机移动端的便携特征成为新媒体行业的主流。在竖屏媒体的盛行之下,移动短视频作为视觉传播的一员,应当把握竖屏时代的趋势,实现自我创新。

移动传播催生下的竖屏新视听

移动传播的盛行。生活中遍布着各式各样的信息获取渠道:报纸、杂志、影视、网络等,可供获取的信息不胜其数,在如此繁多的信息中人们必须调整自己的视觉反应能力,加快眼球转动的速度,并加速视觉经验的累积,尽其所能地捕捉画面、掌握信息,这使得人们开始关注“眼球经济”,开始追寻快速、便捷的信息获取渠道。在这种文化背景之下,人们观赏信息的方式也随之发生了变化,不再是传统的沉思、咀嚼,取而代之的是快速浏览、扫描,甚至知识点击。此时,移动端的出现便顺应了社会快速变迁的现实需求。移动传播打破了传统传播方式在时间与空间上的限制,加强了信息传播的互动性。

据通信业统计公报显示,2018年全年移动电话用户净增达1.49亿户,总数达15.7亿户。人们对手机移动端的依赖已经远远超过PC端和平板电脑,加上移动传播自身具备随身、随时、随地的使用特质,使手机移动传播逐渐成为当下社会最主要的传播方式。

竖屏视频应势而生。在智能手机及4G网络的普及下,手机视频成为现下主流。与传统宽屏视频的审美制式不同,近年来,涌现了大量的竖屏视频。竖屏视频的兴起是移动手机广泛使用的必然结果,MOVR发布的《移动行业概述报告》中显示,用户在94%的手机使用时间里,都将手机处于竖屏状态下。用户在使用手机观看传统的宽屏视频时因宽屏视频采取的长宽比格式与手机屏幕格式不符,而无法获取最佳的观看体验。相比之下竖屏视频则更加符合手机屏幕的格式与尺寸,是一种更为舒适的观看方式。

除此之外,竖屏格式也顺应了用户的竖式持握习惯。竖持是人类长期以来的生理习性,无论是在远古的石器时代还是在文字印刷时代,人们都坚持用竖式持握来使用工具。手机一开始的设计初衷就是基于此项原理,竖屏视频也同理得到了大众的快速接纳。

竖式搭载下的短视频优势最大化

竖屏的优势在移动端中得到了充分发挥,尤其是在短视频行业中体现得极其显著。在竖屏促进短视频行业不断进步的同时,短视频热潮也同样深化了竖屏媒体的优势。

便携式播放带来的用户时长效应。传统短视频大多延续了电影的宽屏制式,而在宽屏制式下观看全屏视频时,用户需要将手机旋转90度才能得以呈现,而大多数情况下用户还是保持竖持手机的姿势看视频,而传统的宽屏视频在竖持情况下呈现的画面只能占到手机屏幕的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二则以黑屏的形式分布在上下两边,很大程度地影响了观看体验,从而降低了用户坚持看完完整视频的可能性。竖屏视频极大改善了这一现象,竖屏视频可以在不翻转手机的情况下全屏幕播放视频,更加方便用户观看和使用,也让用户拥有了更强的沉浸感,强化了手机移动端的便携性,延长了用户的使用时长。

根据Trustdata数据统计,有88%的互联网用户会使用短视频社交;79%的互联网用户通过短视频获取新闻资讯;70%的互联网音乐用户通过短视频观看音乐MV或音乐专辑。短视频APP行业用户月总使用时长从2017年12月的3724亿分钟增长近一倍到5748.37亿分钟。

视觉聚焦实现的信息精准化。与传统宽屏视频追求的宽阔视野不同,竖屏视频更注重视线的聚焦,更擅长表现直观的信息。传统宽屏视频表现的层次、空间以及主体关系都更加丰富,需要用户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去理解。然而,在现下这个信息冗杂的时代,大家更加追求视觉快感,也渴望一种“傻瓜式”的信息获取方式。竖屏视频的聚焦式表达方式,很大程度地减少了琐碎信息对用户的干扰,将信息主旨传达得更加到位,更适合用户在碎片时间获取信息。

以2018年全国两会发布的宪法宣读视频为例,该视频就采用了竖屏的表达方式,内容明了、信息明确,让大众在最短的时间内了解此次宪法宣读的重点,被快速转发和点赞,传播效果非常好。

视觉与情感的全屏极致发挥。对于短视频来说,视觉冲击力与情绪感染力都是吸引用户的重要因素。视觉冲击力是一种独特的审美符号,具有强烈的识别性与吸引力,而情绪感染力则能够使情感最大化,从感性角度捕获观众。两者的结合能够起到诱导用户对视频内容做出进一步了解的作用。而这两点都能在竖屏媒体的助力下得到更好的体现。

竖式视屏呈现的全屏格式将画面内容布满整个屏幕,结合画面色彩搭配等设计效果,使视频内容的视觉感大幅度提升。同样,全屏制式带来的画面细节也更加丰富。在全屏的展示下,画面中的细节被更多地关注到,而细节的刻画往往更能带来极强的情绪感染力。

2017年9月,由腾讯新闻出品的《和陌生人说话》中,将竖屏的视觉与情感表达发挥到了极致。该节目利用竖屏视频狭长的特征,以简单灰色背景加人物近景的方式呈现画面,将观众的视觉焦点全部集中在人物身上,营造出观众与节目主人公一对一交流的氛围,代入感极强。再加上一些特写呈现的方法,通过细节表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引起了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

移动短视频的应“竖”而变

竖屏媒体的出现为短视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传统的宽屏模式不再是唯一选择,移动短视频在竖屏潮流的推动下,也到了要做出创新和改变的时候。这种改变不是一味地抛弃传统宽屏视频的制作理念,而是在保留传统优秀制作理念的同时,做出更加符合当下竖屏市场的作品。

叙事结构的重塑。传统宽屏格式的长久使用,使媒体制作从业者习惯使用纵深调度来表现宏大的场景,而竖屏格式不同于传统宽屏,需要从业者在制作时打破常规思维的禁锢,重新构架符合竖屏制式的叙事结构。竖屏屏幕狭长,能够呈现的视域相对狭窄,适合表现直观的场景和视觉元素。在制作竖屏短视频时,需要注意将故事主体放在画面的视觉中心,充分利用竖屏格式视觉集中力极强的优势,在叙述人物关系时,尽量避免复杂人物关系的出现,将主体呈现得更加明确。同时注意纵向运动的运用,避免横向运动在狭窄空间内的过多出现,合理地在有限空间里呈现出竖屏格式独有的效果。

2016年淘宝二楼结合竖屏热潮,推出了系列短视频《一千零一夜》。讲述的是一些猎奇治愈的小故事,每个故事时长控制在5分钟左右,结尾会推荐一些美食好货,用剧情短视频的方式进行产品宣传。画面中弱化了背景,突出了主体物的呈现。镜头始终紧紧跟随着主体,使其一直处于视觉中心,从始至终都紧紧抓住着观众的眼球。

中式传统构图的经典再现。竖屏视频随着移动端的普及而得到迅速发展,但竖屏的呈现方式绝对不是科技进步下的新产物。在中国传统的书籍、画幅中就存在竖式展示方式与观赏习惯。只是随着电影的诞生,宽屏视频的观看模式被固化。如今,竖屏视频在国内的兴起也与中国人传统的观赏心理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竖式视频受到两侧屏幕的限制,无法像宽屏视频那样很好地使用纵深调度方式表现空间感,此时,中国传统画幅的构图技法及表现形式便可得以重现。在传统的中国山水画中,散点透视是其主要表现技法之一,通过与留白相结合的方式将山川的幽深、长远体现得淋漓尽致。这种极强的空间表现方式正是媒体视频从业者在制作竖屏视频时需要学习和借鉴的。在传统表现技法的再现下,竖屏视频同样也能够营造出丰富的景别和强烈的空间纵深感。

媒介平台的无缝融入。短视频与媒介及平台的融合极其重要,好的视频作品需要优质的平台作为推动力,只有将视频的创意内容、表现形式与平台特征完全融合,才能让视频内容真正融入市场。

随着竖屏的出现,抖音、快手、美拍等短视频APP成为大众观看视频的主要途径,想要完全融入这些主流平台,除了要对平台特色进行研究之外,还要对受众群众进行分析。2018年发布的《2017-2018年中国短视频产业趋势与用户行为研究报告》显示,在3.23亿短视频用户中,80%为“90后”和“00后”,用户多为年轻群体,寻找用户共性为移动短视频的制作提供了新思路。例如,这些年轻用户多数存在经济收入较低、追求潮流、追星等特征。因此,在内容制作方面需要注意内容的生活化,并且可以通过结合潮流话题、利用明星效益等方式引发观众共鸣。在形式上结合平台特色,例如,抖音中的特效、技术流玩法,加强作品的趣味性和交互性,增强观众参与感,拉近与观众的距离。

猜你喜欢

竖式传统用户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循理入法 以理驭法
关注用户
关注用户
关注教材文本中言语表达的“序”
乘除法竖式内容这样调整是合理的
关注用户
弄脏的竖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