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文化自信 传播时代精神
2019-12-17杨驰原
文/杨驰原
由传媒杂志社与封面新闻主办的互联网时代人文内容创新研讨会于2019年3月30日在北京召开。在习近平总书记“1·25”讲话发表两个月之际,大家相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共同探讨在互联网时代如何坚持文化自信,如何创新人文报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本次研讨会设定了三项议题:互联网时代人文报道如何体现时代性、如何体现年轻态、如何实现视频化,笔者认为这三个议题确实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下面笔者就这三个议题,谈几点个人的思考。
人文报道如何体现时代性?党的十九大宣告我们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新时代有新特点:总体发展方向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发展方面是降速提质、降税提效;文化发展方面是建设文化强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媒体发展方面是全媒体和纵深融合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1·25”讲话所指出的: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我们要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加快推动媒体融合发展,使主流媒体具有强大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的人文报道,就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统领,抓住新时代的新特点,讲好新时代里各行各业演绎的精彩故事。
人文报道如何体现年轻态?人文报道体现年轻态是抓住受众、保持报道活力的根本保证。现在年轻人是社会最有活力的群体,也是我国网民的主体。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全年新增网民5653万,互联网普及率达59.6%;其中10~39岁群体占整体网民的67.8%;20~29岁年龄段的网民占比最高,达26.8%。要想提升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必须要能吸引住年轻群体,要想达到这个目标,需要在内容上下努力做到轻松活泼,在形态上适应媒体融合发展的背景和年轻人多元化需求,努力做到全媒体呈现,在传播上适应分众化、碎片化的年轻受众群体变化努力,实现多渠道传播,尤其要抓住移动化传播,但现在国外传播理念已经不是“移动优先”了,已经喊出“移动唯一”了。
人文报道如何实现视频化?再看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关于视频的一组数据: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达6.48亿,用户使用率为78.2%,随着众多互联网企业布局短视频,市场成熟度逐渐提高,内容生产的专业度与垂直度不断加深,优质内容成为各平台的核心竞争力。面对越来越多的视频用户群体,报道的视频化是趋势,人文报道也不例外。在报道的视频化方面,封面新闻做得非常好,其“无视频不新闻”理念早就提出来了,在5G时代这个理念将彰显出巨大价值。笔者今年1月在美国用了20天考察学习美国传媒业的发展,一个突出的感受就是其内容生产的视频化,报纸、杂志、广播、网站、APP,都在努力做视频,尤其注重短视频,但与我国15-30秒时长为主的短视频有所不同,美国是3-7分钟的短视频最受欢迎。5G时代的到来,将带来视频行业的井喷式发展,我们的人文报道应该乘5G的东风,实现视频化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团体、一个行业发展和进步的基础。我们的人文报道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能增强报道的魅力与影响力。然而,在移动互联时代,人们的阅读快餐化、碎片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致使我们的媒体在人文内容方面弱化现象严重。封面新闻和《华西都市报》网报结合,整合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资源融合发展,大力加强人文内容报道形式和传播载体的创新:封面新闻客户端开通宽窄频道、历史频道、新知频道、读书频道、千面频道等7个人文内容频道;《华西都市报》的人文副刊专版持续扩版,由原来的周末“宽窄巷”专版迭代升级为每天都有“宽窄巷”专版,版面数量占出版总规模近一半。用如此大的力度主攻人文内容,彰显了封面新闻和《华西都市报》坚定文化自信的决心,为人文报道树立了榜样,值得其他媒体学习和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