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画在电视新闻生产中的价值探讨
2019-12-17文/王申
文/王 申
在电视新闻中适当插入动画元素,能起到有效弥补画面缺失,再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的作用,这能够方便观众更好地了解新闻事件的全貌。除了动态新闻外,有些深度报道由于记者无法得到背景影像资料,难以再现历史事件,也需要在报道中插入动画元素“还原”场景。动画元素的应用具有操作难度小、成本低的特点,还能丰富电视新闻画面以形象、生动、准确地传递信息。然而,电视新闻中的动画应用必须把握好“度”的原则,坚持实事求是,确保电视新闻报道的真实性。
模拟现场情景,还原事发过程
动画元素在电视新闻中作为一种特殊的传播符号,可以有效解决新闻事件画面缺少的问题。新闻事件的发生一般是突发的、稍纵即逝的,记者难以预料。有些具有重大新闻价值的突发事件,当记者赶到现场时已经无法拍摄到有价值的画面,为了展示新闻事件发生的全过程,记者有时不得不用动画手段来模拟现场。
2018年10月28日上午10时08分,重庆一辆公交车突然左转冲上路沿坠入江中。如果只依靠一段桥上的实时监控视频和后来的施救镜头进行电视新闻报道,画面显然是远远不够的,因而许多电视媒体在报道该事故时纷纷以动画手段进行呈现,与其他实拍镜头组接成了一条完整报道。这组由计算机生成的三维动画,首先由全景到近景,内容为重庆市万州区跨江大桥及上面行驶的绿色公交车和迎面驶来的红色小轿车,公交车突然左转并掉入江中;接着是一个虚拟航拍的俯视大远景,内容为两边的高山和中间的一条江,并示意公交车是由江南新区朝北滨路行驶的,轿车则是由城区往江南新区方向行驶的;随后剪辑上去的是记者实拍的打捞镜头。这种虚实相间的镜头组接,让人看起来自然可信。
在相关画面缺少的情况下,电视新闻如果只使用空镜头或者其他重复镜头,那么会由于画面的信息量小而使观众很难理解当时的情景。在电视新闻传播中运用动画手段,还可以对事件的一些细节进行还原,透视新闻事件内核反映新闻人物心理状态,也解决了突发事件报道中电视新闻画面单一、内容不全面、信息量小等问题。当然,电视新闻报道中的画面,原则上要求是现场实景拍摄的,对于动画手段在其中的运用,是不得已而为之。只有在不违反新闻真实和生活逻辑底线的情况下,新闻中运用动画才能有效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新闻事件发生时的情景。
丰富画面信息,完善叙事形态
弥补现场镜头不足。动画能借助美术、绘画、雕塑、建筑等一系列艺术元素,用压缩、变形、隐喻、象征等技法,使虚拟画面呈现出逼真的视觉效果。在电视新闻中插入动画元素,主要是为了解决记者现场拍摄镜头不足的问题,以有效地对新闻事件进行完整叙事。电视新闻通过视听双通道传播,其中又以画面叙事为主。为了把抽象的文字表述转化为具像的视频符号,在现场实拍镜头不足的情况下,以动画来丰富画面信息,完善叙事形态,应该也是允许的。
丰富电视新闻信息。新闻事件的发生具有不可预测性,记者不可能事先就在现场或者事发后就立即赶到现场,所以许多反映突发事件主体事实的镜头,电视记者通常是拍不到的。如果仅靠事后的追叙和对当事人及目击者的采访,就无法完善电视报道的叙事形态。因此,在电视新闻中插入根据已经发生的事实制作的动画元素,是为了进一步丰富对电视新闻报道的信息量。
强化报道叙事功能。由计算机技术生成的三维动画能够再现记者没有拍到的新闻事件场景,从而结束许多突发事件电视新闻片空间画面因缺乏表现手段而无法表现的局面。自从三维动画技术应用以来,多样化的表现形式使电视新闻充满了活力,三维动画在新闻片中的运用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电视新闻报道的叙事功能。一是能更好地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内容,展示人眼和摄像机无法捕捉到的事实,增强电视新闻的直观叙述功能;二是能形象地将表层真实深入到本质真实。在电视新闻传播中,完整的叙事形态需要丰富的画面来支撑,由三维动画对新闻事件作过程演示,实行的是多角度、多景别的画面构成,能更加生动、立体地展示新闻事件的全貌,保持画面叙事的连续性,增强报道的视觉冲击力和画面感染力。
方便观众接受,增强传播效果
在电视新闻中插入动画元素,能进一步增强电视报道的动感和表现力,使观众通过动画演示更好地了解新闻事件。由现场视频和动画元素组合的电视新闻报道,在视觉传达上会更加立体化,镜头语言会更加丰富,能在观众中产生独有的复合传播效果。以录播形态报道的电视新闻大多为过去时,许多画面如果记者没有现场及时拍摄到,就只能采取再现手法,对过去时态进行“回顾”。除了拍摄现场的一些空镜头外,用动画手段模拟当时的现场情景,比请人来扮演的“情景再现”效果更逼真,可看性更强。
用动画手段制作的画面,在电视新闻报道中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其拓展了视觉传播的形态。新闻报道的生命在于真实,电视新闻报道需要内容真实,而内容是通过画面和文字来反映的。运用动画手段制作的画面虽然是虚拟的,但它所反映的内容却确有其事,模仿的对象是客观存在或者已经发生过的。因此,动画手段反映的是新闻事件过去时态的三维空间,实际上属于一种“复制真实”的行为。这既需要理念上的创新与突破,也离不开实践中的继续探索。电视记者要做到的是必须合理使用这种虚拟技术,坚持为事实报道服务,以不断增强电视新闻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规范具体操作,讲究原则把握
注重叙事形态的特殊性。动画的叙事形态比较独特,它在画面构图、景别搭配、人物动作设计、色彩色调、细节展示等方面,与摄像机拍摄的画面有本质区别。动画提供的只是虚拟镜像,在制作时应该根据具体的新闻事件来制作,绝对不能凭空想象,出现无事实根据的动画元素。
播出时标明是虚拟元素。在电视新闻中,动画只是实拍画面的补充,比例不能太高,更不能喧宾夺主。在通过计算机技术进行画面的“情景再现”时,解说词要对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等要素进行对应介绍,并且在画面上打字幕,以表明这是虚拟的画面元素。
处理好制作与时效的关系。对于突发事件的报道,通常时效性要求非常高,而动画制作则离不开确定材质、设计动作、构建模型、渲染输出的过程,需要一定的时间,与电视新闻的播出追求快形成了一对矛盾。这就更需要建立简单而稳固的模式,不断提高动画制作效率,更好地为电视新闻的快速传播服务。
结语
电视记者与动画制作人员在新闻素养、专业知识、思维习惯、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着巨大差异。前者对新闻要求熟悉,但不会制作动画;后者对新闻业务比较陌生,对新闻真实性的底线比较模糊,容易采取夸张手法制作画面,会影响到新闻报道的真实性。因此,动画制作人员必须在新闻事件现场拍摄记者的具体参与和指导下完成虚拟画面的制作。新闻是对新近发生和正在发生事实的报道,在整个报道过程中,动画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辅助手段,记者绝对不能利用动画手段来“生产”事实,传播虚假新闻。新闻的生命是真实,在电视新闻中插入动画元素不能过多,要坚持客观、少量、严肃的原则。既要合理而规范,又要坚决守住新闻真实性这个底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