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的历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2019-12-17滕文生
□ 滕文生
一、中国与西亚北非南欧国家和地区的历史交往
摩洛哥地处亚非欧三大洲的结合部,扼守地中海进入大西洋的门户。而地中海东岸、南岸、西岸的西亚北非南欧地区,正是古丝绸之路的陆路与海路的结合部和重要通道。人类文明进步所演绎的许多事件和故事都发生在这一地区。这里曾经孕育出了世界上最古老的两大文明:两河文明和埃及文明,这里曾经商队驼铃声经年不断,曾经军事远征的战马嘶鸣,但最为人们所称道的是,这里一直是世界上几个伟大文明交相辉映、互学互鉴的重要地带。古丝绸之路,就是沿线各国各地区人民为实现彼此交往而开创出来的。古丝绸之路不是属于哪一国哪一地区,而是各国各地区共同创造和享有的宝贵财富。古丝绸之路留下的那种互通有无、互学优长、互鉴经验、互利共赢的和平、友好、合作精神,尤其值得我们珍惜。
中国是古丝绸之路的东方起点,历史上曾为开通古丝绸之路付出过极大的努力,做出过独特的贡献。中国同西亚北非南欧国家和地区之间的相互交往,历史上也留下了许多佳话。
中国西汉汉武帝时期,公元前139年朝廷派遣张骞出使西域,历经千辛万苦,开通了陆上丝绸之路的最东段。他最远到达过今天中亚的乌兹别克斯坦和阿富汗。
中国东汉汉和帝时期,出使西域的班超曾派副使甘英于公元97年前往大秦的都城,即今天意大利的罗马,最后抵达了条支,也就是今天的叙利亚地区。两汉时期的中国,用了近三百年的时间凿空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在人类文明交流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页。
在古丝绸之路的西段,西亚北非南欧地区的先人们同样富有开拓进取精神。他们开凿了连接红海和地中海的运河,探寻出由红海进入印度洋的航路,还开拓了经西亚前往东方的商路。据《后汉书》所记,东汉汉桓帝时,公元166年,曾有大秦即罗马帝国的使者,辗转抵达东汉的都城。六十年后,又有大秦使者到达中国三国时期的吴国都城,受到吴国君主孙权的接见。
中国的唐朝与当时统辖西亚北非南欧地区的阿拉伯帝国直接接壤,而且交往不断。伊斯兰教就是这时传入中国的。在唐朝初年,西亚的波斯即今伊朗,有人还将西方基督教的一个支派聂斯托利派传到了中国,在中国史籍中称为“景教”。现今保存在陕西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国碑》就记录了自公元635年起一百多年间景教在中国的流传情况。当然,历史上各国各地区的交流交往并不总是充满玫瑰的芬芳。公元751年,中国唐朝的军队与阿拉伯帝国的军队,在中亚的怛罗斯即今天哈萨克斯坦的江布尔发生了一次战役。由于唐朝军队的失败,不少随军的造纸、纺织等方面的工匠和一些学者被俘,阿拉伯帝国将他们集中在今天乌兹别克斯坦的撒马尔罕,通过兴办造纸厂、纺织厂,将中国的造纸术、丝绸纺织术从中亚逐渐传到西亚的伊拉克、叙利亚和北非的埃及、摩洛哥,以及南欧的葡萄牙、西班牙、意大利,最后传遍了整个欧洲。杜环,就是在怛罗斯战役中被俘的一位随军学者。他从乌兹别克斯坦西行,到达西亚的伊朗、伊拉克、叙利亚、沙特、以色列,再到北非的埃及、摩洛哥、埃塞俄比亚等国,最后经海上丝绸之路于公元763年回到中国,前后共13年。他写的《经行记》对他在经行国家和地区的所见所闻,都做了记叙。这应该是历史上中国的学者第一次亲历西亚北非、东非地区并做了文字记叙。
到了中国宋代,西亚北非南欧的许多商人、学者、使节,更是络绎不绝地前往中国经商、学习和访问,可谓“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在公元968年至1168年的200年间,阿拉伯帝国遣使来中国达48次。
中国元代与海外交往更是盛况空前。仅中国的商船经海上丝绸之路到过的国家和地区就有200多处。元代学者汪大渊曾于公元1330年至1334年、1337年至1339年,两度由海上丝绸之路经东南亚、南亚、西亚抵达北非。他行迹所至,第一次到达今天沙特阿拉伯的麦加、也门的亚丁、伊拉克的巴士拉、埃及的杜姆亚特等地,最远到过今天摩洛哥的丹吉尔;第二次还到过大洋洲。他的游记《岛夷志略》中所记国名、地名达222个,并对其中99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土俗、风景、物产”做了比较详实的记述。在汪大渊第二次游历后几年,生于丹吉尔的摩洛哥学者伊本·白图泰,经西亚、南亚、东南亚,于公元1345年到达中国进行考察和访问。他到过广州、泉州、杭州、北京等地,在华历时约一年之久。1354年,由他口述经别人记录整理而成的《伊本·白图泰游记》出版,成为阿拉伯世界妇孺皆知的传世之作。书中生动记叙了当时中国的一些风土人情,称赞中国 “地大物博,举世无与伦比,中国人聪明智慧”。汪大渊的《岛夷志略》和伊本·白图泰的《伊本·白图泰游记》,对中国与阿拉伯、中国与非洲人民之间增进相互了解产生过重要影响,是中阿、中非友好交往史上难得的姊妹篇。
中国明代的郑和七次下西洋,前后历时28年(公元1405年至1433年),是中国与西亚北非南欧地区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黄金时代,再一次充分显示出中国人民愿与天下“共享太平之福”的诚心善意。在郑和下西洋一百多年后即15世纪末16世纪初的地理大发现时代,地处南欧的葡萄牙派往中国的使者多默·皮列士,就是沿着与郑和下西洋大致相近的航线,于1517年抵达中国。他根据自己的所见所闻,撰写了《东方志:从红海到中国》一书。此书与郑和下西洋船队的沿途记述,同为研究东西方交流史的珍贵资料。
时过境迁,今天的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地区,正在成为加强亚非欧三大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联系和经济技术合作,实施“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合作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自从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以来,已有103个国家和国际组织与中国签署了118份合作建设协议,其范围从亚欧大陆拓展至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以及南太平洋地区;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货物贸易进出口额已超过5.5万亿美元,对其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超过800亿美元;双方共同建设的经贸合作区已达82个,仅此一项就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增加了24.4万个就业岗位。
我们完全可以相信,地处地中海沿岸亚非欧结合部的西亚北非南欧国家和地区的人民,将会为推进“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合作建设,为改善全球治理和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越来越多的贡献。
二、丝绸之路见证了经济全球化的演变和发展历程
从张骞通西域,开启陆上丝绸之路东段,到丝绸之路的全线贯通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逐步开通,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由于交通运输条件和通讯联络、传播技术手段的限制,加上战争因素和其他人为因素造成的障碍,在东方和西方之间,无论是陆上还是海上丝绸之路,通达的方式和特点,基本上是次第式或者说渐进式的。就是说,大体上都是这一段由一个或几个国家主导,那一段由另一个或另几个国家主导而一段接一段向前进行的。与此相联系的是,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沿途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交往与联系,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大体上也是分段地由近及远进行的,因此它们之间交往联系、交流互鉴的范围与程度自然是很不平衡的。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哪个国家和地区,对整个陆上或海上丝绸之路所辐射的亚洲、非洲、欧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全貌,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比较系统和完整的了解与认识。至于南北美洲,那时的亚非欧地区的人们还不知道它们的存在。总之,这与后来实现经济全球化以后各国各地区的交往联系情况是大不一样的。
世界进入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应该是在欧洲率先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开创资本主义工业文明以后的事情。新航路的开通和地理大发现,是世界开始走向经济全球化的一个重要标志。
公元14世纪欧洲兴起的文艺复兴运动,标志着欧洲人民开始逐步摆脱长达千年的中世纪封建神学统治,为开辟资本主义社会道路进行了思想政治上的准备。其后,到16、17世纪,经过宗教改革和率先爆发的尼德兰革命与英国革命,整个欧洲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的高潮,欧洲各国陆续进入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并开始进行工业革命。哥伦布通过海上航行发现美洲新大陆,达伽马从海上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向东航行至印度,麦哲伦绕地球一周的海上航行,这些新航路的开辟及地理大发现,是欧洲工业技术迅速发展的产物。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特别是工业生产力的发展需要广阔的市场,于是欧洲人纷纷走向非洲、大洋洲和亚洲,走向刚刚发现的新大陆南北美洲,去寻找和开辟商品市场、资本市场与原料产地。这样,丝绸之路所见证的经济全球化的时代就到来了。
如果从以新航路开通和地理大发现为标志的15世纪末算起,到现在的500多年间,经济全球化大体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也就是三次具有不同特点的经济全球化。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从15世纪末到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期间经历了400年;第二次经济全球化,从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中间经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到20世纪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期间经历了70多年;第三次经济全球化,从20世纪末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到现在,已经经历了将近30年。
(一)第一次经济全球化。这次经济全球化所经历的历史时期,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及其基本特点来看,是西方帝国主义国家对亚非拉国家和地区的人民进行殖民统治的时期。
这次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历史轨迹,概述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地理大发现特别是美洲新大陆的发现,使人们对世界各大洲的全貌有了比较完整的了解与认识,大大拓宽了人们的视野,其深远意义是难以估量的。应该说,这是欧洲开始向资本主义文明发展阶段前进所带来的历史产物和重大成果。
第二,在欧洲国家开始对亚非拉国家殖民的前夜以及殖民过程中,欧洲的商人、传教士、学者等,也曾给这些地区的国家带去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先进理念与文化,这对于这些国家从古代社会走向近现代社会,在客观上起了一定的启蒙和帮助的作用。
第三,以欧洲为代表的西方、北方国家,对东方、南方国家长达几百年的殖民主义统治,包括主权侵犯、政治压迫、军事侵略、经济掠夺、文化渗透,给被殖民国家的广大人民造成深重的苦难,使这些国家长期处于经济凋敝、政治动荡、文化衰落、民不聊生之中,严重阻碍了它们的发展进步。这种殖民主义统治导致殖民国家越来越富、被殖民国家越来越穷,引发西方与东方、北方与南方国家在发展上的巨大鸿沟,造成了全球经济政治发展的极不平衡和世界的极不安宁,因而激起被殖民国家的人民不断进行反侵略、反压迫、反殖民的斗争。
第四,西方殖民主义者制定和推行的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给国际社会造成了富国愈富、穷国愈穷和强国愈强、弱国愈弱的极不公正的政治经济秩序。
第五,在西方国家内部,由于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可调和,从殖民地半殖民地弄来的财富,也只是为少数富有的资产阶级所享有,而工人和其他劳动者并未得到多少好处,而且越来越受到严重的盘剥,因此在西方国家内部也形成了巨大的贫富鸿沟,这是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爆发政治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
第六,在西方国家之间,由于争夺原料、市场和劳动力,争夺殖民地,不仅引发市场和势力范围的划分,彼此之间的冲突和战争也接连不断。如果说西班牙是从美洲殖民地攫取巨额资金作为资本,成为16世纪引领经济全球化的国家,那么荷兰则是通过欧洲三十年战争坐收渔利,一跃成为了17世纪经济全球化的主导。英国也是通过对众多殖民地的掠夺,并在1815年领导第六次反法同盟取得对拿破仑作战的胜利后,才确立了它在19世纪经济全球化中的霸主地位。
第七,正是由于几百年的殖民主义统治积聚的各种矛盾不断激化,最终形成了总爆发。这个总爆发,既表现在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发动的世界大战上,也表现在欧洲社会主义运动的兴起和广大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的普遍觉醒及争取国家独立与民族解放的斗争上。1915—191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发生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就是一个重要标志。至此,第一次经济全球化宣告结束。
(二)第二次经济全球化。这次经济全球化所经历的历史时期,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及其基本特点来看,是东西方两个阵营相互对立、东西方两个市场相互分割和东西方两个超级大国相互争霸的时期。
这次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历史轨迹,可以概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发生期间,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在马克思列宁主义指导下爆发并取得胜利。这是欧洲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的产物,它极大地震撼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特别是在经历了西方几个法西斯国家发动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在世界的东方和西方,又诞生了一大批社会主义国家。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形成了东西方相互对立的两大阵营,世界市场也形成了东西方相互分割的两个市场。
第二,由于两次世界大战削弱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力量,同时也受到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革命胜利的鼓舞和支持,在亚非拉广大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先后掀起了反抗西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争取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斗争的高潮。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二十多年间,绝大多数亚非拉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了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胜利,从而取得了发展民族经济、文化的政治前提条件。它们中间,有些国家加入西方市场,有些加入东方市场,也有些既加入西方市场又加入东方市场。包括中国在内的一批社会主义国家也从殖民地半殖民地的基础上解放出来,他们同广大亚非拉民族国家一道,在获得独立和解放后都努力发展自己的经济、文化,为世界经济、文化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三,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和亚非拉获得独立和解放的广大发展中国家相互支持和学习,结成了一支争取和捍卫世界和平的强大力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的数十年间,虽然世界上局部战争时有发生,但却依靠这支强大力量,有效防止了新的世界性大战的爆发,从而为世界经济、科技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政治和安全保证。
第四,也正是由于社会主义国家的产生和发展,以及广大获得民族独立和解放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的奋起和进步,再加上西方国家内部工人和其他进步力量的斗争,促使西方国家的政府不得不借鉴社会主义国家的一些原则或政策,采取向劳动群众增加社会福利和其他改善民生的措施。而这也有利于西方国家缓和内部矛盾、促进社会稳定、推动经济技术发展。
第五,东西方两个阵营的对立和两个市场的分割,特别是由于美国和苏联两个超级大国的争霸所造成的错综复杂的世界政治经济局面,对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带来了许多严重的不利影响和制约。随着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第二次经济全球化宣告结束。
(三)第三次经济全球化。这次经济全球化所处的历史时期,从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及其基本特点来看,是一些西方大国由于推行新自由主义造成自己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严重削弱,而从发展中国家中涌现出来的新兴经济体却日益发展壮大的时期。
这次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历史轨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概述。
第一,由于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东西方之间的两大阵营对立、两个市场分割和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的政治经济局面已不复存在,这就在客观上为东方与西方、南方与北方的各国各地区,在全球的统一市场上,既相互竞争又相互合作地实现各自的发展与进步,提供了有利的政治经济条件。
第二,但是,西方一些国家没能正确地估量世界的政治经济形势,它们以为发生了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从此社会主义力量就会在这个世界上消失,资本主义力量就将一统天下而永存。他们通过各种跨国公司将这种新自由主义的经济模式,向拉丁美洲、亚洲、非洲的发展中国家推行,其目的是以此来掌控发展中国家的金融、投资、产业、资源和产品销售市场,以获取巨额垄断利润,并限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结果在拉丁美洲、亚洲等地区的一些发展中国家连续爆发金融危机。然而,西方大国推行的新自由主义是一把双刃剑。由于西方的跨国公司纷纷走向国外,把资本、产业和服务等大量转向发展中国家去牟取暴利,也给这些国家的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例如出现了产业特别是一些实体经济的空心化,工人和其他劳动者的失业率不断升高,贫富差距急剧拉大等现象。
第三,与西方国家的经济政治形势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东方的中国经过40年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开辟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了独具特色和优势的中国发展模式。这一发展模式的基本特点,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政治上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在经济上实行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实行计划与市场相结合、发挥国家的指导和调控作用与发挥市场在配置资源上的决定作用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对外关系上,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力量基点上实行对外开放,利用国内市场和资源与利用国外市场和资源相结合、“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既积极学习国外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和一切有益的东西,又坚持在多种经济技术合作中平等相待、互利互惠、合作共赢。正是因为中国共产党紧紧依靠中国人民的勤劳智慧,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实行合乎中国国情的发展模式,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奋斗,中国迅速发展壮大起来,创造出了举世瞩目的发展奇迹,经济总量已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人民正在满怀信心地向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把中国全面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强国的宏伟目标前进。以中国为代表的世界社会主义力量,不但没有因为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而从世界上消失,而且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充满着新的生机和活力,正在成为促进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一支举足轻重的政治经济文化力量。
第四,除了中国,在世界上还涌现出了一批新兴经济体,如俄罗斯、印度、南非、巴西等。它们发展的共同经验是,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既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有利条件推进本国经济社会的发展,又不盲目地照搬新自由主义模式,而是从本国的国情出发,走发展民族经济之路,因而在经济力量和综合国力的增长上取得了重要成就。中国同这些新兴经济体通过上海合作组织、欧亚经济共同体、金砖五国等协同组织形式,相互支持,相互合作,共同发展,并为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为在国际社会和国际秩序中主持公平正义,为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维护世界及地区和平,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新兴经济体正在成为维护经济全球化的多边贸易、多边经济技术合作体制的一支重要力量,并为改善全球治理,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带来了新的经验和新的希望。
第五,有的西方大国不仅未能从2008年发生的经济危机和推行新自由主义、霸权主义造成的严重后果中吸取教训,也未能对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发展壮大的事实做出正确的分析,并从中吸取经验,反而认为中国和其他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是通过经济全球化从西方大国中获取了财富,夺取了它们的市场和技术专利,从而挑起贸易摩擦,无视经济全球化所通行的多边合作体制与规则,搞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搞民族利己主义。采取这种逆经济全球化的霸凌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既无益于改善它们自己的经济社会政治状况,也不可能阻止中国和其他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步伐,不可能扭转经济全球化的前进趋势,最终只会促使广大发展中国家和所有遵守国际社会公平正义原则的国家,更加坚定地探索和开辟经济全球化新的前进道路。
综观世界三次经济全球化的历史过程和历史轨迹,我们可以而且应该从中得到哪些基本的经验教训呢?
一是对别的国家和民族搞殖民主义是行不通的,殖民主义的历史已一去不复返了。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的主权与领土完整必须得到尊重,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应该一律平等,绝不能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决不能对别的国家和民族施行任何形式的侵略、掠夺和压迫。
二是对别的国家和民族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同样是行不通的,无论是“一强称霸”还是“两强争霸”,这种霸道行径必将走进历史的博物馆。不论搞什么形式的霸权主义,到头来都会害人害己。国家之间,无论是西方与东方、北方与南方,都应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是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唯一正确的共处之道。
三是今天还要搞逆经济全球化的单边主义、搞所谓“自我优先”的保护主义和孤立主义,也是行不通的。当今的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文化多样化是不以人们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是不可逆转的。各国各地区和全人类面临着许多共同挑战,没有哪个国家能够独自应对这些挑战,也没有哪个国家能够重新成为自我封闭的孤岛。
四是在当今世界上推行新自由主义,并把它作为经济全球化的主导思想及经济合作模式,同样是行不通的。因为它造成的空前深刻的经济社会政治危机、市场恶性竞争和产业空心化、贫富两极分化的严重加剧等弊端,已经使它陷入穷途末路。要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健康发展,就必须为它探索能真正体现公平合理原则的新的指导思想和合作模式。这已经成为历史的必然要求,成为当今世界上一切追求发展进步的国家和人民的共同意志与愿望。
正是通过总结和吸取三次经济全球化的基本历史经验与教训,科学分析当今世界政治经济的发展形势、时代潮流的主要特点和人类面临的种种挑战,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2013年提出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倡议。这为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促进人类文明取得新的进步,促进全球治理的改善,促进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促进新的经济全球化的实现和发展,提供了一个充满中国智慧的中国方案。
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世界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必然选择
习近平主席在2013年9、10月间,相继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即现在人们已熟知的“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合作建设的倡议。他在多个国际会议上,还倡导性地提出了应在世界上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思想理念。“一带一路”倡议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紧密关联的,其精神实质是一致的。可以这样说,无论是推进“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合作建设,还是致力于改善全球治理、建立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实现新的经济全球化,归根到底,都是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服务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重大命题和重要思想的提出,为世界未来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为人类文明未来的进步确立了光明前途。
下面,我想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问题谈几点认识与看法。
第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和支持。
在习近平主席发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议后,各国各地区的人们,特别是密切关注世界发展和人类命运的有识之士,包括许多国家的政党首领、专家学者、有关媒体和国际组织负责人,纷纷表示赞赏并发表评论。归纳起来,大致包括如下四个方面:一是认为在一些大国极力推行利己主义、单边主义和霸权政治的背景下,中国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振聋发聩的时代强音,它将引导和激励各国人民共同致力于建设一个平等、开放、和平、繁荣的世界,这不仅会造福中国人民,也将造福世界人民。这是中国对当今世界的卓越贡献。二是认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揭示了世界各国相互依存和人类命运紧密相连的客观规律,顺应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准确地把握了世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趋势,必将深刻影响人类社会的前途命运,必将不断地为人类社会发展指明前进方向。三是认为在当今国际社会面临着恐怖、强权、战乱、贫富悬殊、环境污染等许多挑战,且未找到有效解决办法的情况下,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携手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必将为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种种挑战提供符合各方利益的有效方案。而且,这是在无法解决这些挑战的资本主义体系之外的另一种新的选择,它符合马克思主义关于解放和造福全人类的宗旨,必将得到世界人民的持续拥护和支持。四是认为中国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一个主张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之间相互求同存异、包容发展的新的全球观,这充分显示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博大胸襟和使命担当,这也充分说明这一理念彻底摒弃了冷战思维,彻底同一切恃强凌弱的霸权主义和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你输我赢的零和博弈划清了界限,必将有力地推动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的建立和新的经济全球化的实现。因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成为各国人民的共同奋斗目标和共同理想。正因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国际社会迅速取得了广泛共识,所以联合国在2017 年2月10日将它写入了联合国决议,3月17日又将它载入安理会决议,3月23日再将它载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决议。我们坚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将会不断地绽放它的思想光芒,它的时代和历史价值将是永恒的。
第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对“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以和为贵”“万国咸宁”等中国历史思想智慧的创造性运用与发展。
中国古代先贤很早就提出了“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在距今3000年左右的中国周朝初年,有一个叫史伯的人,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的“和而不同”思想,到了中国春秋末年,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则继承了这一思想。所谓“和而不同”,是说不同的事物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彼此之间和合共生,既对立,又统一,既相互矛盾而进行竞争与斗争,又相互比较而进行学习与借鉴,通过互较互竞互学互鉴,扬长弃短,促成事物的相互转化,从而使新事物得以产生和发展,使社会得以发展和进步。所谓“同则不继”,是说如果一个统一体中都是相同的事物,没有相互的对立,没有矛盾和斗争,没有互学互鉴,彼此之间始终是一个样子,成为绝对的“同一”,那就不可能实现事物的转化,就不可能有新事物的产生和发展,事物的发展就停止了,社会的进步就停止了。这当然是不符合世间事物和社会发展规律的。所以“和而不同”是一个反映事物和社会发展规律的重要而基本的哲学思想。
同样在中国古代,先人们,特别是国家的执政者和治理者们,也很早就懂得将“和而不同”的哲学思想运用于国家和社会的治理,运用它来处理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和不同国家的邦交关系,从而形成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以民为本”“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政治思想。在中国秦朝以前的历史典籍中,对这些思想都有表述和记载。
作为儒学经典“五经”之一的《礼记》,其中的《礼运篇》中就说:“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天下为公,是谓大同”。这就是说,“天下”是由众多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组成,它不是一人、一家、一社群、一民族、一国家之天下,而是所有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所共同拥有的天下。而“天下为公”“天下大同”,又是建立在“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基础之上的。各种不同的人、家庭、社群、民族、国家之间,都应相互尊重、相互包容、平等相待,如果遇到分歧、争论和斗争,都应相互协调、求同存异、妥善处置,做到有分歧而不分裂,有斗争而无战斗。无论从一个国家内部的社会关系,还是从不同国家之间的国际关系来说,只有按照上述的原则思想来处理,才能实现相互间的和谐、稳定、安宁,才能为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共同繁荣开辟前进的道路。
“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这些中国古代用来处理国家关系的原则思想,其要义就是倡导国与国之间要和平相处,万事和为上。“以和为贵”,出自《论语》;“协和万邦”,出自《尚书》;“万国咸宁”,出自《易传》。从西周到东周的春秋战国时期,各个部族方国、诸侯封国之间战争频仍,导致民众流离、国家分裂、社会动荡,这就是中国史籍中所说的“春秋无义战”。孔子和他的弟子们以及其他诸子,总结了这一教训,提出和倡导“以和为贵”“以德为邻”,认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秦始皇统一六国以后,逐渐将坚持“以和为贵”、实现“万国咸宁”作为中国处理与周边和远方国家邦交关系的原则,所以总的来看,中国与周边和远方国家得以长期保持亲仁善邻、和平交往的友好关系。而这样的外部环境,也是中国得以成为东方文明的主要缔造者之一的一个重要历史条件。
当然,历史事实也一再表明,在中国历史上长期由少数人统治多数人的封建社会里,统治者没有也不可能真正贯彻“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以民为本”“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的政治思想,没有也不可能在国内真正实现“以民为本”“天下为公”,在国际上完全实现“以和为贵”“万国咸宁”。但是,这些反映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真理,体现朴素的人民性、民主性的先进政治思想和美好社会理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通过不断追求社会进步的中国志士仁人和劳动人民而传承下来。
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在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后进行的长达近百年的革命、建设、改革的历程中,始终坚持对内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对外奉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近年来提出对内通过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全体中国人民的共同富裕;对外倡导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基本原则,加强“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有这些都是对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以民为本”“天下为公”“天下大同”“以和为贵”“协和万邦”“万国咸宁”等思想智慧的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是这些先进思想理念和美好社会理想在当今世界与当代社会的新的倡导与体现。
“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思想理念,也是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文化、文明所共同主张与倡导的。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人类必须互相保持和谐而生活”,到18世纪欧洲启蒙学者倡导的“世界主义”精神,到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倡导的“世界一家”,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在世界各个地区建立的各种各样的共同体,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和不同程度体现了“天下为公”“天下大同”等思想理念。不仅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有益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历史智慧,在世界各种文明中都蕴含这样或类似这样的历史智慧,世界各方尤其是从事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应该大力发掘这些历史智慧并加以创造性运用和创新性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打下更加丰富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第三,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坚持遵循的基本原则。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史无前例的千秋伟业,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共同理想。要实现这一伟业和理想,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全人类经过漫长的共同奋斗方能达到目标。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全部历史及各个发展阶段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特别是总结第一次经济全球化以来的殖民主义、多次世界经济危机、两次世界大战,以及政治冷战、霸权主义、新自由主义等所得到的历史教训,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崭新的人类伟业中,究竟应该坚持遵循哪些基本原则,还需要世界各方特别是各国各地区的专家学者共同探讨,形成共识。这里,初步提出以下一些基本原则,请大家一同研究。
一是要坚持遵循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这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正确把握它的根本目的和发展方向来要求的。
当今世界各国的现实情况是,无论是东方西方还是南方北方国家之间,还存在许多差异。其主要差异,一是实行的社会制度不同,有实行资本主义制度的国家,也有实行社会主义制度的国家,还有实行其他社会制度的国家。在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之间,还存在意识形态上的分野;二是民族构成和宗教信仰不同,在不同民族构成和不同宗教信仰的国家之间,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隔阂;三是各国之间尤其是北方与南方国家之间发展水平不同,北方大多为发达国家,南方则是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在发展水平、国民收入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上,还存在巨大的差距。坚持遵循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原则,就要求各国之间不分社会制度、不分民族构成和宗教信仰、不分发展阶段和发展水平,都应一律平等、包容共存、相互支持、合作共赢,这样才能有利于各国携手朝着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方向前进。同时,必须反对和消除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单边主义、民族利己主义和丛林法则、零和博弈等等妨害和破坏向着共同发展、共同繁荣道路前进的政治经济障碍。实现世界上所有国家的共同发展、共同繁荣,既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目的和方向,也是团结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推动人类社会和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的经济政治基础与力量源泉。
二是要坚持遵循平等交流、互学互鉴的原则。这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正确运用世界各种不同文明的历史智慧来要求的。
世界各国各地区拥有各自不同的历史文明,各国各地区自然都会带着自己的历史文明所包含的政治观、文化观、价值观,来参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新实践,并发挥各自历史文明的现实作用。而这也是符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需要的,因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只有建立在传承和发展人类社会所形成的所有文明的优良传统与历史智慧的基础上,方能取得成功。世界各国各地区创造的文明,从不同的角度可以进行多种分类。比如,从古代文明来说,有两河文明、埃及文明、中华文明、印度文明、希腊文明、罗马文明等;从地域来说,可以分为亚洲文明、非洲文明、欧洲文明、美洲文明、大洋洲文明等;从社会制度来说,可以分为原始社会文明、奴隶社会文明、封建社会文明、资本主义社会文明、社会主义社会文明等。所有文明都有其产生和存在的历史依据,都会拥有各自的特点和优势,都是世界文明大家庭的重要一员,每一种文明都应与别的文明享有平等的地位。任何一种文明,从产生的那一天起,它所发挥的历史作用和做出的有益贡献,对整个人类文明的进步都是不可或缺的。任何一种文明,不管它产生于哪一个历史阶段、哪一个地域,属于何种类型、何种形态,都是人类文明发展历程的共同组成部分和丰富多彩的人类文明之源流。它们的产生与存在,只有时间先后、地域特色及其所属的社会形态、社会发展阶段之分,没有上下贵贱之别;它们的精华对人类社会发展进步所发挥的作用与做出的贡献,只有姹紫嫣红之分,没有高低优劣之别。同时,它们也都是既各有长处又各有不足。在对待和处理世界上各种文明的相互关系问题上,应该坚持以下原则:一是应该相互依存、休戚与共,不应该相互遏制、相互排斥;二是应该一视同仁、互尊互信,不应该厚此薄彼、唯我独尊;三是应该相互学习、相互借鉴,不应该相互封锁、相互取代。唯有这样,世界上各种不同文明才能真正和谐共存、相辅相成,彼此取长补短,实现共同进步,才能在人类文明的花园中呈现出百花齐放、争奇斗艳的局面,才能使各种文明都能发挥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共同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各自的贡献。而这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文化和文明方面所要追求与实现的目标。可以预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成功之日,也将是人类文明到达从未到达过的新的高峰之时。
三是要坚持遵循义利兼顾、互利互惠的原则。这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正确处理义利关系和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相互利益关系来要求的。
在当今世界上,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论具有怎样的国情和采取怎样的发展道路,要不断取得发展进步,都应树立义利兼顾、义重于利的正确义利观,不可以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争利弃义。所谓“义”,就是社会道义、信义、正义、情义,也就是体现维护社会公益、公利、公德的社会伦理思想;所谓“利”,是指社会上各种个体和群体的个人利益、局部利益、具体利益。历史和现实的事实与经验说明,只有把义与利、道德与市场辩证地结合和统一起来,相互兼顾,义利并举,德利共进,而且要以义为重、以德为先,才能既有利于经济的发展繁荣,又有利于社会的稳定进步。历史和现实的事实与教训也说明,如果不能义利兼顾、义利并举,放任资本在市场上逐利,就会酿成社会经济危机的爆发,给国家和社会各种个体、群体的利益造成重大损失;如果不能义利兼顾、义重于利,放任缺乏道德、法律和政府约束的市场完全自由运行,就不可能撑起国家和民族发展繁荣的大厦;如果不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弘扬社会道义、社会信义、社会正义、社会公德,人们只图个人的私利或局部利益,不顾他人利益和国家、民族、社会的公利,造成道德沦丧、世风日下,最终就会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和市场动荡。总之,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对于国家经济的发展繁荣和社会的稳定进步是极其重要的。
同样,树立正确的义利观,对于处理好各国各地区的相互利益关系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处理各国各地区之间的利益关系中,也应坚持以正确的义利观为指导。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都应践行正确的义利观,义利相兼,义重于利。这样才能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扶持,才能防止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穷的背信弃义行为的发生。只有在正确义利观的指导下,才能在处理国家、地区之间的各种具有差异性的具体利益关系时践行互利互惠的原则。无论是在贸易往来还是经济技术合作或其他国际合作中,每个国家、每个地区和每一方,在追求自身利益时,要同时兼顾他方利益,在实现自身发展时,要同时促进共同发展,在遇到经济利益发生风险时,要主动与他方共担风险。这种利益共沾、发展共进、风险共担的互利互惠原则,是处理国家、地区之间利益关系应该始终遵循的。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损害别国的发展中独享繁荣,也没有一个国家可以在别国的动荡中独处稳定。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以人类利益共同体作为重要基础的。义利兼顾、互利互惠的原则永远是正确处理国家、地区之间利益关系的唯一“大道”,也永远是形成、发展和维护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唯一法门。
四是要坚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这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正确运用凝聚全球力量来共同建设的方法论和改善全球治理的治理观来要求的。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提出和已在“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合作建设中开始施行的“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提出的新的全球治理观,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该始终坚持的根本方法和建设原则。它一经提出就受到包括不少西方发达国家在内的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广泛赞同与支持。所谓“共商”,就是对于合作建设的基础设施和其他经济项目,不是合作的某一方说了算,而是充分听取参与合作建设的各方意见,尊重各方意愿,关切各方利益,相互多商量,集思广益,多谋而共断,共商而后定。而且在共商中要特别注意使合作项目符合所在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与需要。只有这样才能把合作项目制定和实施得稳定可靠,才有利于真正做到互联互通、互利互惠。所谓“共建”,就是合作建设的各方对于共同建设和发展的项目,要本着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有计献计、有技献技的共建精神,切实做到同心协力、同舟共济。同时在共建中各方不仅要共享发展机遇,还要共同应对挑战,共同克服困难,共同化解矛盾,共同承担风险,唯有如此,方能共建必成。所谓“共享”,就是合作建设的项目所形成的一切利益和取得的一切成果,要根据合作各方各自所做的贡献,按照公平公正的原则,由各方合理共享,使之各得其所,互利互惠,谁也不吃亏,谁也不独享。合作各方是平等的伙伴,绝不能以强凌弱,以大欺小,否则就会造成利益和成果分享的不合理、不公平,其合作也不可能成功。
共商共建共享,就是共治、共赢,其精髓和要害就在一个“共”字上。这种饱含“共”字精神的方法论和治理观是符合历史唯物主义要求的。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归根到底,一个国家的事情应遵照这个国家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愿望来决定与办理;世界上的事情应遵照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愿望来决定与办理;全球治理应联合全球各方的全部力量来共同治理。总之,共商共建共享的方法论和治理观,是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和治理观,也是真正民主的方法论和治理观。
五是要坚持遵循和平共处、天下共宁的原则。这是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要正确处理世界各国各地区的安全关系、实现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来要求的。
无论是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发展,还是整个世界的发展,还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设,都离不开和平安宁的国际环境,否则将一事无成。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也是时代的命题。要和平、要发展,是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普遍愿望,已经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和平是发展的前提条件,发展又是维护和平的力量源泉,二者是辩证统一、相辅相成的。和平共处作为处理国与国关系的一个基本原则,在20世纪50年代由中国、印度、缅甸等国最早提出。在发展中国家和不结盟国家共同召开的万隆会议上通过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早已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的通则。可以预料,只要我们坚持遵循和平共处、天下共宁的原则,经过世界各国各地区人民的共同努力,一定能够建设一个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世界,一定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一个和平安全的国际环境。
历史和现实的经验说明,在国际社会要遵循和平共处、天下共宁的原则,处理好国家、地区之间的相互关系,建设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世界,需要世界各方共同努力做到这样几条:一是要真正从以往的战乱中吸取历史教训,并使之成为各国各地区的共识。深刻吸取以往战乱的历史教训,维护现在得来不易的世界和平局面,世界各方都应继续齐心协力,共同应对和化解各种传统和非传统的威胁,防止战争祸患于未然。二是各国各地区都要抛弃一切热战、冷战的思维,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伙伴关系,构建互为合作伙伴、互不构成威胁的新型国家关系,构建每个国家、每个地区都尊重别国、别地区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的相互关系。遇到矛盾、分歧和纷争,要相互协商,防止矛盾、分歧、纷争激化,防止冲突和战乱的发生。三是要尊重别国主权,绝不干涉别国内政。主权平等原则贯穿了联合国宪章。主权原则不仅体现在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容侵犯、内政不容干涉,还体现在各国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的权利应该得到维护,各国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改善人民生活的实践应该受到尊重。各国之间只有相互尊重主权,互不干涉内政,才能真正和平共处,真正实现普遍安全。四是要同形形色色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和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作坚决斗争。任何一个国家,包括大国、强国、富国在内,都不能搞霸权主义、强权政治、沙文主义、利己主义,不但自己不搞,还要坚决反对别人搞。尤其是大国、强国、富国更要带头这样做。历史事实已反复证明,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大国沙文主义同殖民主义一样,它们都无视主权平等原则,奉行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欺贫的处事逻辑,推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赢者通吃的零和博弈思维。民族利己主义奉行的处事逻辑,也是只顾自己牟利,不管他人死活,把自己的利益建立在别人遭受损害和痛苦之上。总之,霸权主义、强权政治、大国沙文主义、民族利己主义是制造国家、地区之间乃至世界性的冲突、战乱的主要思想政治根源。不坚决同它们作斗争,不努力消除这些祸害,就不可能建立持久和平和普遍安全的世界,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也会成为空话。
第四,实现新的经济全球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
人类社会的发展已经历了三次经济全球化,至今仍在继续,未来也将持续。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历史潮流和必然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必然要伴随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向前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建立在人类利益共同体的基础之上的,命运共同体与利益共同体紧密相联、存亡攸关。而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又是以构建经济利益共同体为基石的。所以经济全球化,是构建人类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不可或缺的世界经济平台与必经之途。
但是应该看到,我们已经历的三次经济全球化,特别是第三次经济全球化,在对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积存了不少问题,面临着不少挑战,形成了不少弊端。如果不解决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挑战和积弊,经济全球化就不可能沿着正确的方向健康发展,就不可能实现新型的经济全球化。
现在妨害经济全球化健康发展的主要流弊在哪里呢?概括起来说,就是运行的主导模式落后了,运行的路径出了偏差,运行的一些规则和思想理念存在严重失误。一是从经济全球化运行的主导模式来看,为什么说它落后了呢?迄今为止,经济全球化一直主要是由一个或几个西方大国即几个大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主导的。应该肯定,他们在实现和推进经济全球化的过程中曾经做出过贡献,起过积极作用;但是时至今日,还是这样一种主导模式,广大发展中国家和实行与西方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都未能真正参与、共同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运行,这是不符合国际关系民主化原则的。而且应该看到,离开了世界各国各地区通过一定的组织协商形式的共同主导、集思广益、多谋共定,就很难防止和避免在制定运行决策、确定运行规则和机制、选择先进的思想理念为指导方面发生各种各样的失误。二是从经济全球化运行的路径来看,为什么说它出了偏差呢?在经济全球化运行的路径中,在贸易往来和经济技术合作方面,一些国家一直存在搞保护主义、利己主义的现象,特别是近年来有的西方大国公开打着“自我优先”的旗号,无视贸易自由化和多边贸易体制、多边经济技术合作体制等经济全球化运行的通则,大搞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利己主义,这就成了当今经济全球化正常运行和健康发展的严重障碍。三是从经济全球化运行的一些规则和思想理念来看,为什么说它存在严重失误呢?在经济全球化开始以来的数百年间,一直盛行着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和你输我赢、赢者通吃的思想理念。人类社会已进入21世纪,各国人民要求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已经成了时代的潮流,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西方大国还在奉行这样的法则和理念,这还不是严重的时代错误吗?正是由于这些法则和理念的盛行,才造成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以及许多国家内部巨大的发展差距和贫富差距,严重影响世界和地区的稳定与共同发展。现在是到了应该用新的法则和理念来取代这些陈腐的法则和理念的时候了。只有世界各国各地区的人民,共同正视经济全球化中存在的问题,面临的挑战,特别是积存的弊端,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共同寻找到解决问题、应对挑战和消除弊端的新办法、新措施,共同确立经济全球化运行的新模式、新路径、新规则、新理念、新指导思想,才能使经济全球化摆脱当前的许多困难和疑惑,向更加民主、公正、合理的新型经济全球化转变。
通过全面总结以往经济全球化的历史经验与教训,顺应当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的要求,未来要实现的新的经济全球化,或者说是第四次经济全球化,应该具有许多新的特点,从而形成新的形态:它应该是世界上各个国家不仅共同参与,同时也共同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它应该是继续坚持和维护实践已充分证明是正确有效的贸易自由化、多边贸易合作体制、多边经济技术合作体制等规则体制,并不断加以完善、创新和发展的经济全球化;它应该是消除了霸权与强权、丛林法则与零和博弈,而实行真正体现民主、平等、公正、合理的共商共建共享理念为指导思想的经济全球化;它应该是有利于不断促进世界和平、稳定、安宁和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经济全球化。应该坚信,经过世界各国政府和各国人民的共同努力,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然要求的这种新的经济全球化,是一定会到来的,而且它一定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辟更加广阔、更加富有生机与活力的世界经济平台,奠定更加雄厚的物质技术基础。
第五,推进“一带一路”新型国际合作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举措。
从习近平主席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倡议并开始实施已经五年了。五年来,这一新型国际合作建设已成为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参与合作建设的国家及合作项目与日俱增,可谓开了个好头。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新型国际合作建设将会愈来愈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光明前景。
为什么说“一带一路”建设是新型的国际合作建设?它“新”在哪里呢?一是这一国际合作建设不仅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沿线国家可以参与,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也可以参与,在这么大的范围内同时开展国际合作,共同参与各种项目的合作建设,这在世界上是从未有过的。二是参与这一国际合作建设的,有发展中国家也有发达国家,有社会主义国家也有资本主义国家,这种不同发展水平和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以“一带一路”建设为契机和主轴,同时开展如此大范围、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建设,在世界上也是从未有过的。三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部署与规划,不是坐在房子里设计的,而是走一步看一步总结一步,逐步加以确定和不断改进、不断完善的部署与规划。同时,这些部署与规划,是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国家已有的建设和发展的部署与规划,紧密联系、相互衔接起来进行合作项目的确定与实施的。就是说,不是一切从头开始,而是结合各个地区各个国家的发展实际,进行因时因地制宜的合作建设。这种实事求是的,有计划、有步骤开展的,大范围、大规模的国际合作建设,在世界上也是从未有过的。四是“一带一路”建设是从基础设施建设开始起步并以它为重点的国际合作建设。之所以这样做是有深刻原因的。“一带一路”沿线的广大发展中国家以及世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由于种种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基础设施非常落后,这是妨碍其发展的最大短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是它们的当务之急。同时也要看到,不少发达国家的一些基础设施也已老化而需要更新。因此,从基础设施的合作建设开始并把它作为合作建设的重点,不仅是许多国家进行合作建设的及时之需,而且其需求量大面广、潜力巨大。同时,开展基础设施的合作建设,是开展和扩大贸易合作、技术合作以及其他项目合作的基础。只有通过合作把各国各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才能真正实现各个方面的互联互通,为各个方面的国际合作创造最基本的前提条件。因此,“一带一路”的合作建设从基础设施开始并以它为重点,不是谁“脑子一热、计上心来”的一时之念,也不像有的人说的,这是中国为了“输出过剩产能”而提出的,那完全是一种曲解。总之,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在国际社会开展这么大范围、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同样在世界上是从未有过的。五是“一带一路”建设所遵循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是共商共建共享。无论在哪一个地区、哪一个国家进行哪一个项目的合作建设,都是合作的各方共同商量、共同建设、共同分享建设的成果与利益,这样的国际合作建设,在世界上更是从未有过的。
正因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建设具有上述新特点,所以它必然具有新的优势、新的生机和活力,它的不断向前推进直至取得最终成功,是完全可以期待的。
同样可以期待的是,随着实践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起到的开创性和奠基性的重大作用与深远意义,以及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昭示的美好前途,将会不断地显现出来。假以时日,再过30、50年以至100年,只要坚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以“一带一路”建设为路径、平台和前引,在沿线的国家和地区以及其他国家和地区,既开展新型的国际经济合作建设,同时也开展新型的政治、文化和社会所需要的各种国际合作建设,将会持续不断地推进下去。人们也会从实践中看到,在各国各地区可以形成和发展经济的、政治的、文化的、社会的一个个利益共同体,以及构筑其上的命运共同体。如果从亚洲到大洋洲,再到非洲、欧洲和美洲,一个个各具特色又具有共同价值基础的利益与命运共同体,都形成和发展起来,最终整个人类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的建设成功还会遥远吗?人们也将在未来的实践中证明,尽管迄今为止在我们共同居住的地球上,各个国家之间还有不同历史文明、不同发展水平、不同社会制度之分,还有先进与落后、强与弱、贫与富之别,但是只要相互之间真正平等相待,和平共处,坚持遵循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进行各种合作建设,这个世界总有一天会进入共同发展、共同繁荣、共同富裕的崭新境界。所以,“一带一路”建设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举措和重大步骤,也是一个伟大的试验场,它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开创之功将是十分巨大和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