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现状与策略
2019-12-17黄娟
黄娟
广州市番禺区钟村锦绣小学,广东广州 511400
历年来,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基本手段,也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技能。经过长期的积累,口头表达能力、写作水平也随之提升,学生的朗读能力也得到加强。朗读能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朗读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是至关重要的。
下面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目前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及提高朗读教学的策略。
1 小学语文课堂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1 教师不重视朗读,训练面窄
当下小学语文课堂中,大多数教师还是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老师讲,学生听”,尤其是中高年级,在课文教学中“满堂灌”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教师没有训练学生朗读的意识,更多的时间关乎如何把文章讲解透彻,把当堂课的目标完成。所以,学生在朗读方面缺少训练,就无法意识到朗读的作用。
1.2 课堂朗读时间少,流于形式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讲授的知识点比较多,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朗读的环节草草了事,起不到实际的效果。课堂中教师安排集体读、小组读、开火车读、个别读等形式让学生朗读文章的片段、句子,但朗读前老师没有明确目的,学生没有思考,没有融入自己思想感情,为读书而读书,看起来很热闹,流于形式。
1.3 教师对朗读指导不足,评价单一
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朗读指导过于简单,效果甚微。教师直接告知某句某词该如何读,不仅不利于学生对阅读的理解,还禁锢学生的思维发展。当学生朗读完毕,教师的评价语言基本是“读得很有感情”“读得很不错”“声音很响亮”等,缺少从多个维度评价学生的朗读。
2 提高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2.1 保证充分的朗读时间
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诗”,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不同的年级,诵读材料的内容、篇幅留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才能加深体验和领悟。统编版语文教材的课文选篇经典、文质兼美,整个小学阶段,古诗文的篇目也有所增加,低年段主要以童话、寓言、儿歌等为主,学生的机械记忆较强,朗读教学时侧重于熟读成诵。
2.2 根据年级、文本特点采取多样的朗读方式
朗读的方式丰富多样,一节课里我们可以转换多种形式朗读,但是每一种方式都有其适用范围,老师在上课时要根据年级特点、文本内容、学生上课状态等选择恰当的朗读方式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2.2.1 表演读
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表演家,尤其是低年段的孩子,他们天真无邪,一个把一个个童话故事精彩演绎。在低年级的语文课中,老师在讲授童话故事时,可以让学生上台分角色表演读,通过演读的方式,学生更能体会人物的心情、性格,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
2.2.2 对比读
教师在课堂上加强对比性朗读训练,有助于在一定的背景中培养语感,积累语言。较常用的对比朗读有重新设计词句内容的对比朗读,不同学生间的对比朗读。重新设计词句内容时可以通过增、删、调、换的方法帮助学生体会词句的含义。如《亡羊补牢》中,教师通过两组句子的对比朗读训练,“他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和“他赶紧堵上那个窟窿,把羊圈修得结结实实的”让学生从“赶紧”这个词语体会养羊人知道修补羊圈的重要性。每个学生都是独立发展的人,各自有着自己的思想,由于认识问题的角度、生活经验不同,在读课文时投入的情感也不一样,所以,教师在朗读环节可让不同的学生对比朗读,在读中激发情感,加深学会对文章的感悟。
2.2.3 配乐读
好的音乐,能带给人美的享受。在朗读时配以音乐伴奏可以调动学生的朗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体验课文情景,加深对文章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选取的音乐要与朗读材料相吻合,声音不宜过大,否则只闻乐声不闻书声,就本末倒置了。
3 灵活巧妙评价学生的朗读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朗读,读后及时给予学生评价。当学生朗读完毕时,教师尽量避免单调、模糊的评价语,如“读得很好”,“读得很有感情”等,这样的评价语没有针对性,无法促进学生与文章深入互动。教师的口头评价语应灵活多变,因人而异、因文而异,给学生一种听而不倦的感觉,如“听你们的朗读真是一种享受”,“你们不仅读出了声还读出了情”,“你读某个词的语气很符合人物的某特点,你真会读书”。为了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教师更需要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认可和鼓励,尤其是朗读水平低的学生,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不打压其自信心,多给予积极的评价,用鼓励性的语言指导学生一步步提高朗读水平。
4 结语
叶圣陶说:“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能驾驭文字。”朗读教学是语文课程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老师重视起来,积极引导学生朗读,才能实现学生与作者之间的心灵沟通,才能使学生爱上阅读,爱上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