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诗歌教学问题与对策探微
2019-12-17高珊珊
高珊珊
朝阳市第一高级中学,辽宁朝阳 122100
孔子云:“不学诗,无以言。”诗歌这种艺术形式是中国古典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备受人们的青睐。而高中语文诗歌教学能够帮助学生们更好地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沁润学生的精神世界。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如何提高学生们诗词鉴赏能力一直是教育界关注的焦点。
1 高中古诗词教学面临的问题
1.1 教师课堂教学固守成规,模式单一
当前许多语文教师仍然是一枝独秀的讲法,教学方法缺乏新意,常规的教学流程便是先介绍诗人及写作背景,然后介绍诗歌所涉及的文学常识,接着梳理诗歌的关键字词及句子释义,最后便是把握诗词的主旨。教师往往把教学任务重点放在了对于诗歌本身内容的解读,之后熟读翻译,流利背诵,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可这样学生很难和诗人在情感上产生共鸣,更无法对诗词精华部分读出深刻感悟了。固守成规的教学方法只会减弱学生们学习古诗词的兴趣,无法使他们欣赏到古诗词的精髓。
1.2 古诗教学急功近利,过于重视应试技巧。
自从古典诗词作为诗歌鉴赏题出现在高考语文试卷中并慢慢加大分值以来,高中的古诗词教学课堂更多地是在研究如何解题获取高分,而非鉴赏诗词本身。在解读分析古诗词时教师们更侧重于纯知识、纯技巧的教授以及类型题的反复演练,归纳各种类型题的答题方法,总结理论术语,形成答题思维定式,进而在诗歌鉴赏题目中取得收效。这样一来,学生们在长期的专业术语的熏陶下的确会对诸如表现手法、人物形象、诗歌主旨等题目条件反射般的行云流水似的作答,但这完全是断裂地思考,失去了对诗歌整体的审美,长此以往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却在日渐减弱,诗词的艺术魅力被摧毁,那么当学生逃离高考的禁锢后,还会主动地去品读古典诗词吗?
2 针对诗歌教学现存问题的改进方法
针对上述诸多问题,笔者经过研究与思考,提出一些切实的改进办法,以期能使问题得到解决。
2.1 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文学素养。
丰厚的文学素养是学习好古典诗词的关键,要想教好古诗词,语文教师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有底蕴才能有独特的体悟,才能挖掘出诗歌的深刻内涵,带给学生好的审美体验。作为一线教师,我们的视野要开阔,平时一定要涉猎广泛,教师应该具备一些中国文学史、古典文艺理论等相关知识,我国古代诗歌理论十分发达,《诗品》、《沧浪诗话》、《人间词话》、《诗品注》、《诗词格律》等,如果教师平时多涉猎一些这样的理论书籍,不仅对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大有裨益,而且能对诗歌鉴赏教学提供理论支持。
2.2 教师应优化教学方式
古诗词的课堂不应是“填鸭式”的满堂灌,教师在帮助学生鉴赏诗歌的过程中,应努力营造意境,渲染氛围,使学生仿佛置身其境。比如欣赏《一剪梅》时,给学生播放背景音乐《月满西楼》渲染氛围,使他们在缠绵的音乐中体会离愁别绪。在导入时,教师要运用丰富的语言营造与诗歌相符情境,调动学生展开联想:“荷花凋零,幽香已净,光滑如玉的竹席带着秋的凉意,一位女子解开绫罗裙,换身便装,独自登上小船仰望云卷云舒,她在思念着谁呢?”之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抓住典型意象,“红藕、玉簟、兰舟、雁”等,把诗歌中的画面描绘出来,可以利用多媒体直接展示画面,使学生直观地感受景物的风韵,融入优美的意境当中。对于古诗词作业也要体现丰富性和趣味性,尝试让学生把古诗改写成小故事、散文、剧本等等,让学生把喜欢的诗句画成漫画、山水画等等,这些课后作业不知不觉间就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诗歌的兴致,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运用。
2.3 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兴趣
学校应努力营造校园诗韵氛围,例如各个年级开设古诗词欣赏课;创办古诗词诗刊、诗集等;利用班级板报、学校图书角展示学生诗词、书法作品,鼓励学生成立古诗词社团并举办适当的竞赛活动,争取让大多数学生有机会参与进来,有机会诠释他喜欢的古诗词,不仅能提高学生学习古诗词的积极性,还更好地品位古诗词丰厚的韵味,丰富文化底蕴。
高中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应对诗词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希望通过上述几个方面的应对策略能使高中语文诗歌教学的现状得以改变,使学生在与诗词的每一次邂逅之中,都能用心品味诗情、诗韵,让生活充满诗情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