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镇陶瓷烧成技术的多样性
2019-12-17刘高风景德镇陶瓷大学
/刘高风(景德镇陶瓷大学)
图1
景德镇延续至今仍在使用的传统烧制技法主要包括:柴烧、坑烧、熏烧等。这种烧成技法以低温为主,追求火与烟的痕迹从而体现出材料本身的内在美。烧成效果的随意性和偶然性造就了自然装饰的美感。陶瓷烧成方法主要有乐烧、盐烧、苏打烧等。其烧制特点大多是利用现在的化学工艺技术和当代窑炉特征烧制出呈现不同特征的陶瓷作品。
柴烧是一种古老的烧制技法。木材是烧窑的主要燃料,烧制陶器时罩住瓷胎,将木灰与火隔离开,避免与之直接接触,使产品的釉色面貌保持一致。一般意义上来讲凡是用薪柴为燃料烧成的陶瓷都可称之为柴烧,作品可分上釉(底釉)与不上釉(自然釉)两大类,如宋朝天目碗及青瓷釉是上釉的,日本的备前烧是不上釉的(取其自然落灰效果)。柴烧是一种古老的技艺,烧窑技术要求相当高。柴烧作品的成败取决於土、火、柴、窑之间的关系。一般烧窑需三到五天,期间需不眠不休轮班投柴,加柴的速度和方式、薪柴的种类、气候的状况、空气的进流量等细微因素,不断地影响窑内作品的色泽变化。当代陶瓷烧造者多追求柴烧中利用草木灰自然成釉的效果和在胎体上走火的痕迹。在柴窑烧制时,大量柴灰生成,完全燃烧的灰烬极轻,随著热气流飘散,在坯体上形成自然落灰效果。当窑内温度高达1200℃以上时草木灰开始溶融,草木灰中的铁则使坯体中的铁形成釉,呈现不同的色彩变化,层次丰富,这种方式形成的釉被称为“自然落灰釉”,所烧制的陶瓷呈现独特的质感和色泽。
坑烧是一种从原始陶器烧制演变而成的烧制方法,它是一种熏烧工艺,属于开放式的烧制,温度没有普通窑炉高,属于低温烧制。至今在世界各地的土著陶瓷烧制文化中仍被保留延续。坑烧通常使陶瓷具有金属效果的光泽,在施釉或不施釉的陶瓷表面呈现随意性的装饰效果。坑烧在烧制过程中置入不同的轻金属如铜、铝、盐等,因陶瓷在烧制过程中四周的气氛不同,坑烧的陶瓷呈现黑、灰、红、黄等斑驳而丰富的效果。近十多年来坑烧工艺在各地的陶艺界日趋流行。坑烧的过程大致如下:在平地或沙滩挖出一个大坑,或用耐火砖围成一个坑。以旧报纸、稻草、动物粪便、木屑、木柴等易燃材料作为燃料,施加食盐、着色剂等。烧制的陶瓷通常为素烧过的陶器。在烧制过程中需要不断地往里面添加燃料,大约烧制一个小时冷却后取出作品。燃料中的有机物和色素被附着在陶瓷上,呈现出斑驳的色彩效果,坑烧的作品色泽沉稳含蓄。
熏烧工艺早在龙山文化时期已经成熟,源自于玻璃工艺,属于高温烧制陶瓷技法,烧制出来的陶瓷通常具有银色光泽,在施釉或者未施釉的坯体上呈现出随意的装饰图案。陶瓷熏烧工艺烧制时,可以在匣钵中放入不同的轻金属物质材料,如铜、铝、盐等,与陶瓷作品一起烧成,也可将其放在匣钵外或在燃烧中加入。熏烧的陶瓷作品表面色泽变化丰富,如抽象的中国水墨画,温润细腻,不失厚重。
乐烧工艺的起源,比较公认的说法是韩日两国陶艺家的理论。现存出现最早的正式乐烧作品是在天正十四年(1 5 8 6)左右,大多数乐烧作品是为茶道服务的,多为茶具,也有少量花瓶等,受当时中国茶碗素三彩样式的影响,千利休结合朝鲜半岛庶民的高丽茶碗,长次郎完成了乐烧的工艺。乐烧源于日本,当代乐烧普遍受到陶艺工作者的采用。乐烧一般先将完成的坯体素烧至800℃,其坯土中必须掺入10~20%的熟料或匣钵粉,使之能承受急剧的升降温,而不至于爆裂。然后以淋釉、浸釉、喷釉、涂彩等方式施釉,施于素烧过后的坯体,由于乐烧瓷所呈现的特点是刻意不将坯体烧至瓷化,以便能进行熏烧而吸附碳素,其烧成温度较低,因此大部分施以含铅或硼的低温釉。最后放入窑里烧成。窑炉一般都是自制的简便乐烧窑,以厚约3公分的耐火棉,用粗铁丝网固定住,卷成或折成窑壁,底座用耐火砖铺成,中间架以瓦斯喷火嘴。将坯体装窑后,点小火烘烧,逐渐加大火势,由于所施釉料不同,所烧制的温度也不尽相同,大概在700℃~800℃之间,直到坯体通红而表面的釉呈现光泽(稍微掀开窑盖,靠目测得知),达到此种程度,准备熄火出窑。出窑前要准备好一个铁桶,里面放一些碎报纸、木屑等的有机物。将通红的坯体尽速用火钳一个一个夹入铁桶内,里面的物质被点燃,在火势最大的时候,盖上桶盖,与空气阻绝,大约经过15~30分钟的闷烧,再将坯体夹出丢入水中,以防止其再氧化。作品在水中冷却到不烫手的程度即可,用布将表面所粘附的物质去除,再用水洗净即可。乐烧陶瓷雕塑低温烧成,吸水性强,较脆弱。急速还原使坯体吸附碳素,呈现浓淡不一富有变化的黑色调,将釉彩衬托得更鲜丽,另方面也使得釉药里部分的金属氧化物还原成纯金属,在表面形成具有闪光性质的金属膜,光彩绚烂。急速的冷却,造成釉的冰裂效果,细碎的裂纹,也是很好的装饰效果。釉料的调合,常以铅或硼作为媒熔剂,此为含毒之重金属,因而烧成的器皿不可用为食器。坯体在铁桶内还原的时间、程度各有不一,且桶内所置的有机燃物也可随意变化,因此烧出的结果,随机性很大,很难模仿复制。如图1《乐烧面具》,在不同的部位施以不同的釉料,呈现出来的颜色也不相同,面具的帽檐部分呈现出绚烂的金属色彩,面部像是刚经历过一场火灾,呈现出这样的效果,是无法预料的,但是可以对釉料的配比,对结果进行大致的控制。
盐烧及技法相传产生于1 3~1 5世纪德国的莱茵地区,在《The potter's dicttorary of materials and techniques 》书中叙述,12~14世纪德国的炻陶发展迅速,从而相继产生了盐釉陶瓷。盐烧直到20世纪末随着文化交流的增加,由外国陶艺家将此技法传入中国。盐烧需要选择专门的盐烧窑,因为在烧制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腐蚀性物质且有毒气产生,所以要选择含氧化铝较高的硼板和立柱,耐火性较好的耐火砖和较高的烟囱,并确保窑炉的密封性,以免毒气泄漏。盐烧的烧制方法是在窑温烧制1 2 0 0℃的时候将加入水的的食盐投入窑内,使之迅速反应为氯化钠,加入水后,窑内的温度和气氛会发生变化,所以待窑内温度回升后再加入食盐,反复三五次即可。还有一种盐烧方法是在陶瓷所施釉的里面加入盐,也可加入其它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使之色彩更加丰富。盐烧出来的陶瓷作品会呈现不同色泽的流动釉面效果,直接将盐掺入釉料中的也会产生气泡肌理的情况,盐烧出来的作品表面呈现橘皮的肌理效果,质朴而又自然。
苏打烧是在盐烧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一种烧成方式,源于上世纪70年代,由于盐烧产生的氯会对环境造成污染且会产生有毒气体,苏打烧的方式便应运而生,成为低污染的盐釉替代品。苏打釉以独特的色彩和质感成为另一种艺术形式。苏打烧可裸烧,也可以装饰化妆土。苏打在高温时置入窑内,让soda(NaCO3)在窑内充分反应,苏打、石英和氧化铝共同作用生成了釉,形成了苏打作品独特的釉面效果。窑内的气氛,泥土的成分还有苏打的用量都将决定每一件作品的效果。所以效果丰富与很多不可控因素也成为苏打烧一个有趣的特质。苏打烧另一种烧成方式是利用苏打蒸汽烧成。苏打水在1200℃时变得不稳定,使其变成高温釉中的一种熔剂,苏打水在高温下的挥发非常适合蒸汽釉工艺,当碳酸钠在高温中被引入窑中时会转化为蒸汽的形式产生钠,当蒸汽接触到泥土表面时,它会与氧化铝和二氧化硅产生化合物从而形成釉面。
烧结工艺,烧结是粉末或粉末压坯加热到低于其中基本成分的熔点的温度,然后以一定的方法和速度冷却到室温的过程。烧结的结果是粉末颗粒之间发生粘结,烧结体的强度增加,把粉末颗粒的聚集体变成为晶粒的聚结体,从而获得所需的物理、机械性能的制品或材料。如周国桢的《黑叶猴》(图2)猴子通体用无光黑釉装饰,头部和上半身利用黑釉的特殊原理,使其在高温烧制下利用烧结工艺产生气泡,气泡随机生成,大小不一,达到了意想不到的装饰效果。这种特殊的烧制工艺装饰表现手法是随着当代艺术的发展而被人们广泛接受和使用的装饰效果。
景德镇陶瓷烧成技术在传统烧成技术的基础上繁衍出新的形式,不断地突破和创新,为陶瓷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陶瓷烧成技术的多样化为艺术家创作和探索提供了新的可能,使景德镇陶瓷艺术呈现多元化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