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社区党建的内在逻辑、问题指向与路径选择

2019-12-16孙健赵丽丽

宁夏党校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社会治理新时代

孙健 赵丽丽

摘要:新时代加强社区党建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是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的需要。新时代加强社区党建要构建“党建+”工作模式:以“党建+制度”为依据,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以“党建+文化”为引领,培育群众的社区共同体意识;以“党建+服务”为核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以“党建+网络”为手段,提升社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关键词:新时代;社区党建;社会治理;党建融合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921(2019)06-049-007

社区是城市肌体中不可或缺的“细胞”,随着中国政治社会生活的迅速发展,社区在调节人民日常事务、维系社会良好运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等方面的作用越来越突出,承担着实现国家治理在基层“软着陆”的重要作用。而社区治理则是国家治理的基层环节,对于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社区治理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到基层社会稳定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建设。因此,如何以党建引领社区建设,加强基层社会治理,成为新时代基层加强党的政治能力建设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新时代社区党建的内在逻辑

中共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1](P10)。新的历史方位对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一切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探讨社区党建的内在逻辑对于加强社区党建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一)价值逻辑: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

政党的执政基础决定了政党的执政合法性和执政价值导向。中国共产党和西方政党最大的不同就是其党性和人民性的高度统一,其发展壮大与人民群众的积极支持与参与是分不开的。早在1947年《新华日报》上,就提出中国共产党的党性就在于其深刻的人民性。中国共产党赢得人民群众支持和拥护的关键就是始终坚持以民为本。 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中国共产党党性和人民性的统一,而这两者统一在新时代的现实意蕴就是中国共产党在党的建设过程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了“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1](P11)的重要论断。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变是当前人民群众需要发生转变的体现,新时代人民群众的需要日趋从量的满足转为质的提升,这对当前党建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和要求。社区党务部门作为党和国家联系人民群众最基础的纽带和“传感器”,人民群众需要的变化可以直接且明显地感受到。因此,在社区党的建设过程中,需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及时了解人民群众的需求,将满足人民群众需要的能力作为社区党的建设过程中工作的出发点、落脚点以及评价维度,只有这样才能将党的影响力覆盖到广大人民群众,获取人民群众最大限度的支持。“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只有把人民群众的点滴问题解决好,才能为破解社会发展难题奠定基础;才能凝心聚力,调动人民群众投入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设中,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二)政治逻辑: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需要

中国共产党建党已近百年,纵观这近百年历史,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取得了突出成绩。海外学者认为,“中国的迅猛发展与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密不可分的”[2]。政党发展是政党的积极建设,是对一定社会条件和时代条件的调适性变革。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变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体现的尤为明显。市场经济发展日益迅速,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满足人民需要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在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空间逐步扩大,各种社会思潮相互激荡,社会领域出现了思想多元化、诉求多样化等现象,这些均使新时代的党建工作呈现出更多的综合性和复杂性,传统“全能性”的政党思维已经不适应当前社会发展,这又一次对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面对新时代的这些新形势、新问题、新局面,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需要强调政党的责任性、服务性等,以党的先进性来引领社会发展;更需要在政党、国家、社会三者的框架中去找准自身定位,处理好政党、国家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中国共产党作为政党,是沟通国家和社会的桥梁,而其执政党作用的发挥需要有效衔接人民和公权力之间的关系,更好地保障人民来行使权力,在权力的运行过程中体现人民的意愿和诉求,真正保障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

“基层是党的执政之基、力量之源。只有基层党组织坚强有力,党员发挥应有作用,党的根基才能牢固,党才有战斗力”[3]。政党影响力的根基在于扎根基层,这样才能在社会中有引领力和号召力。因此,在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进程中,中国共产党如何根据社区发展来找准党建工作定位、改进工作方式和方法、拓宽工作载体是一个新的时代课题。所以中国共产党必须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的执政能力,以党建为抓手引领社区发展,这不仅可以保证社会生活正常有序开展,也可以厚植党的群众基础和发挥中国共产党的组织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

(三)功能逻辑:提升社会治理社会化水平的需要

社区属于社会关系“复杂体”。从微观而言,既有高级白领,也有外来务工者;既有业主委员会,也有物业公司,等等。从宏观而言,不仅仅有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等传统的社会组织,还会有新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这一“两新”组织的存在。这一社会关系“复杂体”决定了社区在治理过程中要发挥党组织的作用。此外,随着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深入,公民个体逐渐从“单位人”“集体人”转向“社会人”,传统以依托单位为主的行政化党建日趋满足不了现实需求,这就要求转向社会化党建。同时,在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新时代,一般性的公共服务难以满足所有人的需求,如何为群众提供个性化和具有区域特色的服务,是公共行政应该考虑的前瞻性问题。因此,如何发挥党组织的作用和引领基层群众的发展,形成依托“社会人”的行之有效的社會治理模式,提高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水平,是加强社区党建的应有之义。

社区具有社会性、区域性、自治性等特点,与政府的行政化的特征相区别的是,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更契合社区发展的要求,中国共产党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同时共产党人“没有任何同整个无产阶级的利益不同的利益”[4]。这些特点决定了中国共产党能够在社区内部处理问题时代表着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只有这样才可以协调好人民群众之间的利益关系。此外,中国共产党历来有组织群众的优良传统,通过社区内党委作用的发挥可以将基层人民群众“组织起来”,真正发挥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社区,促进和谐社会建设。

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发挥社会组织作用,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1](P49)社区治理的社会性决定了社区党建的社会性。社区基层党组织是处于社会中的组织,是中国共产党连接社会的触角,只有以社会化的方式开展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获得人民群众的认同。社区党建不仅仅是为了完成党务工作抓党建,而是以政治领导与保障、文化引领、民生服务等方式嵌入到社区发展中。因此,以社区党建引导社区内不同治理主体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有利于激活处于城市基层社区的治理能力,保障城市公共服务在基层的有效供给,提升社会治理的效果。

二、当前社区党建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中国共产党不断加强党的建设,社区党建工作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是对照新时代对社区党建工作提出的新工作任务和目标要求,当前社区党建工作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存在弱化现象

党组织设置存在一定局限性,且引领社区治理作用的发挥有待加强。社区内社会组织数量较多,既有大型公司,也有传统的夫妻店,从业人员多,而党员分布在各行各业,较为分散。因此,如何科学合理地设置党组织,实现党建工作全覆盖,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同时,党组织设置后,能否有效地整合协调社区内部各种资源,促进社区内组织的管理经营与发展,取得各方支持,是社区党建工作需要改进的问题。

党员日常管理工作还需改进。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更多的“单位人”转为“社会人”,在这一过程中,依靠传统的行政力量来组织管理党员就较为困难;而随着党员属地化管理的要求不断加强,社区党员数量激增,部分社区党员为外来人口,离党员属地化管理执行到位还有一定距离。这些均给党员的日常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由于党委工作人员经验缺乏,影响正常工作的开展,在“两新组织”中,更多的是街道“公转带自传”。此外,社区内党员众多,流动性较强,分布在各行各业,大家时间难以统一协调,如何有效地开展组织生活和进行党员集体活动,是社区党建工作需要解决的问题。

党员先进性作用发挥有较大提升空间。在目前社会治理重心下移的背景下,社区党务部门不仅仅需要承担业务方面的职能,还需要承担处理居民利益诉求和邻里矛盾等日常事务的功能;同时,部分党组织存在着由业务骨干兼任支部骨干,组织人员有限,这往往会让社区党务人员疲于应对日常性事务,难以有充足精力去保障党务工作的创新性开展,影响了社区党建的成效。部分支部书记工作经验欠缺;不同党员之间也存在着对党的认识程度不同的问题,部分党员还存在着“精神懈怠、能力不足、脱离群众、消极腐败”等问题,党员作用发挥有限。因此,如何有效地发挥党员的先进模范作用,是提升当前党建工作的关键。

(二)社区治理主体权责未清,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能力不够

治理主体不明确易造成社区治理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社区作为城市的基本组成部分,城市在加速发展过程中产生的很多问题会在社区得到体现。但是社区事务的顺利解决紧紧依靠社区党组织是不够的,需要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内单位共同协调处理。在目前的社区党建中,党务部门与居委会、业主委员会、物业公司等还存在着交叉管辖等问题,甚至部分事项出现“无部门管理”“多部分兼管”等现象,社区内部多元社会治理主体间权责未清,尚缺乏统一协调,这样难以做到部门之间定位清楚,权责分明。

社区党组织和社区内单位尚未形成良性互动。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社区党组织对社区内单位工作关注不够多,存在着工作方法简单,服务意识欠缺等问题,这也影响到社区内单位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来。同时,部分社区党组织存在着财力、物力、人力短缺等问题,造成了社区党组织的权责不平衡,对社区所辖事务和部门缺乏约束力,对社区党建造成了负面影响。

为人民服务能力还需进一步提高。社区内部人口众多,人口流动量较大,如何精准识别不同社会群体的利益需求,“对症下药”,想人民所想,解人民所需,是破解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关系的关键。在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过程中,如果不能及时满足群众的合理利益诉求,必然会影响到人民群众对社区党建的接受度和认同度。

(三)社区活动内容不够丰富,文化价值引领有待加强

社区活动内容简单,吸引力不够。部分社区存在着活动空间等资源有限的问题,这给正常党组织活动的开展带来了挑战。就党组织内部活动而言,由于工作行业、兴趣的不同,一些活动难以让党员产生共鸣,甚至会出现泛娱乐化现象,这与严肃的党内政治生活相距甚远。而聚焦到党组织开展的群众性活动,社区内部活动载体有限会直接影响到党员作用的发挥。由于社区内人口组成复杂,既有常住居民,也有只是白天在此社区内工作、晚上回家的职工,时间难以统一;同时居民之间水平参差不齐,文化水平、价值观、从业经历各不相同,这些均给正常党建活动的有效开展带来了一定的挑战。此外,部分社区存在着社区活动单一,针对性不强,对社区民众吸引力不足等问题,难以满足民众全面发展的需要,这对民众积极参与社会自治等活动造成了一定影响。

社区文化品质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社区共同体意识尚未形成。部分社区的党建工作仅仅立足于基础设施建设、事务工作等日常性工作的开展,对于社区内部的文化价值凝练、思想引领等工作较为忽视。在社会价值取向多元化的今天,文化的作用不容忽视,社区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公共服务体系的基础,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最直接有效的形式。社区文化功能的弱化不利于社区良好风气的形成,也不利于居民的社區主体性意识的培育,长远来看会对社区的发展产生阻滞。

三、加强新时代社区党建的路径选择

社区党建要全面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向基层延伸。以提升社区党建的组织力为抓手,促进社区社会治理水平的提高,形成社区群众跟党走的良好社区生态。

(一)以“党建+制度”为依据,解决基层党组织“弱化、虚化、边缘化”等问题

针对当前社区党建中党组织和党员作用发挥有待进一步强化等问题,需要加强社区党建相关制度建设,以制度建设保障党建工作规范化运行,推动社区党建工作向纵深化发展,将社区党组织打造成维护社区稳定、推进社区治理、促进社区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1. 加强规章制度建设,保障社区党建有据可依

建立党建引领社区治理资源配置模式。在推动社区党建过程中,社区党委不仅要发挥对直接隶属关系单位的领导作用,还要对横向的、不直接隶属的单位进行领导。因此,必须明确社区党组织及社会组织的权力和责任,做到“不越位”“不缺位”,保障社区党建工作的正常开展,同时避免不同治理主体间的资源浪费。制定本社区的社区自治等相关文件,保障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的群众自治性组织职能的有效发挥。

建立健全日常管理制度,优化支部组织生活方式。严格执行《中国共产党支部工作条例》等相关文件要求,加强对党员的属地化管理,保障支部工作顺利开展。严格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提倡结合社区实践创新性开展。丰富支部生活的形式,拓宽支部生活载体,开展“微党课”“党建微视频”等学习活动,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与党员日常工作紧密结合,不断完善基层党员、群众对党建方面的认识,不断提升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凸显支部工作引领力,让每个居民都有组织依靠,各类组织都凝聚在党组织周围。

创新组织建设模式,鼓励支部相融共建。加强对“两新组织”党组织的管理,科学合理地设置党支部,不让一名党员掉队,做到支部作用发挥全覆盖。打破行政壁垒,鼓励“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发挥作用较弱的党组织与社区党组织相融共建。建立党建联系会议等制度,与“两新组织”党组织和发挥作用较弱的党组织交流党建经验等,保障各级各类党组织职能的发挥。

2. 加强队伍建设,增强党组织队伍战斗力

加强社区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全面考察,选拔年龄结构合理、综合素质突出的党组织书记人选;同时,推动干部队伍年轻化建设,注重后备人才储备。定期举办业务培训等素质拓展活动,保持社区党组织队伍的先进性。建立健全基层党组织队伍的奖励机制、晋升机制等,保持队伍的能动性,做到基层人才“留的住”和“上的去”。做好党员分类管理工作,实现“两新组织”党员属地化管理,流动党员动态管理;鼓励、引导退休老党员、老干部参与到队伍建设和社区治理中,发挥“传帮带”作用。

注重过程管理,增强党员作用发挥。在社区基层党建的过程中,党员的行为具有很强的引领性,引导开展党员帮扶活动,建立党员联系群众制度,鼓励党员在社区服务中主动亮身份、提标准,展水平。通过党员作用的发挥感染群众,为社区的发展凝心聚力。社区党组织定期对党员进行评价,以党组织、党员、所服务群众作为评价主体,围绕党员思想政治能力、业务能力、党员作用发挥等维度进行考核,作为党员评优评先的依据,以促进党员引领作用的发挥。

(二)以“党建+文化”为引领,培育群众的社区共同体意识

以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加强社区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红色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在社会基层培养民众的文化自信。通过拓展社区文化载体建设,加强文化惠民效果,培育社区民众的社区共同体意识,形成社区价值观。以文化建设打造坚强战斗堡垒,使社区民众紧紧地围绕在党组织身边,不断提升社区党组织的组织力。

1. 丰富社区文化内容,提升社区文化品质

以坚定理想信念为重点加强思想引领。针对重要节点和会议,举办红色课堂、红色影院、红色故事会、红歌吟唱、红色文化现场参观等活动。发掘社区内资源,让群众一起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来。这些活动的主讲既可以是党史研究专家,也可以是社区的老一辈革命家等。通过让社区群众近距离接触红色文化的教育,使社区群众自由传承党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自觉拥护和执行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

以弘扬传统文化为目标加强道德建设。结合端午节、中秋节等中华传统节日等时间节点,在社区内开展包粽子、做月饼等传统文化纪念活动;针对青少年开展中华古诗词吟诵课堂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社区群众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同时,这可以增强社区成员中的集体意识,缓解社区的陌生化现象。

以培育社会风尚为手段促进邻里和谐。推动社区内家风建设,以个体小家的和谐带动集体大家的和谐,促进良好邻里关系的形成。挖掘身边的道德模范和先进党员,每年举办若干次道德讲堂活动,树立身边的典型,发扬榜样的示范引领作用。

2. 加强文化惠民效果,培育社区价值观

举办系列文化活动改善文化民生。邀请专家不定期举办琴棋书画培训班,推进高雅文化进社区。同时通过举办文化节、读书节等活动增强群众在社区文化活动中的获得感。此外,社区党组织应在全面掌握社区人民群众信息的基础上,分层次地满足不同群体的文化需要,如针对妇女开展妇女增能培训;针对孩子放学早无人看管现象开设四点钟课堂;针对老人开展常见疾病保健等讲座。这些活动与讲座的嘉宾既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也可以是本社区内成员。这为社区成员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中提供了平台,提高了他们对社区建设的参与感。

共享共建文化资源,扩大社区文化服务范围。配齐社区文化馆、图书馆等硬件设施。加强资源共享,提高文化服务辐射半径,将文化润人的效应最大化发挥,推动共享效应形成。不同街道、社区之间可以合力共建社区文化活动室,扩充社区文化活动室的功能,力争成为涵盖心理咨询、体育健身、文化学习的多受众多功能化的综合服务中心。在有条件的社区可以推动文化设施的社会化运行,在各项保障和效果不变的前提下委托社區内的企业来管理运行,这也为社区内企业社会责任的发挥提供了平台。

形成社区文化特色,培育社区共同体意识。社区可以设计具有明显社区特色的社区口号、社区服装等体现社区形象的标识,增强社区群众的凝聚力和荣誉感。通过一系列文化活动的开展提升社区文化生活品质,让社区内民众真正感到可以参与到社区建设中,可以从社区文化建设中有所收获,感到个人的发展和社区的和谐稳定发展是相辅相成的,从而愿意积极投入到社区建设中,形成个人和社区成员间、个人和社区之间的共同体意识,进而培育社区价值观。

(三)以“党建+服务”为核心,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党建工作的服务性是由党的宗旨和党建工作新特点所决定的。加强社区党建工作的最终落脚点在于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提升对人民群众的服务能力。通过以党建来提升社区内社会治理水平,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以社区党组织对民众的“有求必应”换来群众对党组织的“一呼百应”,增强中国共产党对社区民众的号召力和凝聚力。

1. 搭建服务平台,构建立体化社区公共服务体系

以服务载体丰富增强社区服务供给能力。中共十九大关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社会治理格局的理念对民生服务提出了新要求。通过加强社区党的建设,目标是使党组织的作用在社区无处不在,嵌入到群众生活服务中去。搭建社区内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引导更多的社区治理主体共同参与到平台建设中。通过对居民需求进行摸排的结果进行汇总,形成社区民众的“需求清单”;对社区内各类条件的整合,形成社区的“供给清单”。这两张清单在平台内由党务部门进行整合派单,由党务部门和相应治理主体针对群众的精细化需求提供针对性地有效供给,真正做到精准帮扶,解民所需,提升居民获得感。

打造纵横相连的组织服务体系,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厘清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权责关系,统筹规划,将社区公共服务体系立体化、无死角覆盖到居民生活。同时,整合社区内的各类单位力量,进行规范化管理,寻找各方利益的结合点,引导群团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各类主体参与到社區治理中。鼓励、引导社区内专业化程度高的企事业单位开展志愿服务,促使社区民众在法律咨询、医疗保健、教育培训等日常民生方面有所获得,也促进这些企事业单位更好地融入社区。

2. 增强服务能力,促进群众工作方法创新

将工作更多地立足在基层,着重解决民生需求。社区党务部门应充分联合所辖企事业单位开展社区大调研活动,了解社区群众和单位职工的生活状况,对生活困难等家庭应做好“一户一册”工作,制定帮扶进度表,以完成时间为结点倒逼事项的解决。开展党员和困难群众结对服务,鼓励党员在八小时工作之外与群众交流,做到“服务不下班”。

提升群众自治能力,吸纳群众参与到社区治理中。打造社区参与公共平台,由过去的由上而下的管理决策转为群众自下而上的自治决策,提升群众的自治能力。畅通居民反映意见渠道,保持工作邮箱和服务热线畅通,保障社区民众代表参与党建联席会、党政联席会,培育民众的主体意识。以街道、楼宇提交社区提案等方式鼓励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社区建设中来,每年至少落实解决三分之一的工作提案。建立健全社区工作评价体系,以社区群众对社区工作的参与度、满足度等为指标评估社区党建工作的开展状况,以进一步改进工作方式、方法,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能力。

(四)以“党建+网络”为手段,提升社区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新时代的社区党建工作不仅仅是要在党建工作质量上提升,党建形式上也要不断丰富。针对社区内民众从事各行各业、时间难以统一协调等问题,社区党组织应该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发挥新媒体优势,以线上活动的便捷性弥补传统线下党建工作的弱势,提升党建工作实效性。

1. 以网络为载体,畅通信息沟通渠道

丰富网络工作载体,加强信息共享。传统的社区工作或者党建工作大都依赖于纸质通知等方式,这给信息的传递带来了一定的滞后性,且不能保证每一位居民都可以收到通知。因此,利用微信、QQ、微博、电子邮箱等普及率较高的应用,建立党组织的线上联系机制,是对传统纸质通知方式的补充,也可以做到“工作有痕”。这样“线上+线下”的双载体形式,既方便了党员内部的交流和沟通,也方便了党员和群众之间的沟通和交流。这为党员和社区群众参与党建工作和社区治理畅通了渠道,也为一些突发状况的及时解决提供了条件。

2. 加强党建网络产品供给,使党建工作“有网可依”

加强社区内网络产品供给,提升便民化服务水平。有条件的党建工作部门可以依据本社区的实际情况,设计推广党建应用程序,以加大党建网络产品的供给,进一步深入群众的生活。一方面积极推广“学习强国”等学习平台,宣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让群众即时了解国家社会民生大事,为社区群众打造网络学习平台;另一方面,加强本社区内部的、具有明显社区地域性特色的党建应用程序的开发,打造手机应用程序平台,内容可以包括一周社区事、身边的模范、社区历史文化、日常缴费、图书漂流、社区活动等板块,做到党建工作、社区工作和各类社区服务类消息的即时推送,减少居民对日常事务性工作的重复跑腿工作,提升社区党建服务的精细化和便民化水平。这样的党建网络产品供给,既有理论学习、又有便捷生活服务,可以有效地提升群众对社区党建工作的接受度和参与度,提升党建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2] 孙 健.海外学者论新中国70年发展经验[J].红旗文稿,2019(05).

[3]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 2017:173.

[4]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44

猜你喜欢

社会治理新时代
结构性嵌入:社会治理视域下强制隔离戒毒“民警+社工”工作模式研究
搁浅的“新时代”,“朴氏外交”因何三鼓而竭
社会治理视域下的
社会转型期基层社会治理创新的实践和经验研究
新时代下会计人员继续教育研究
社会治理面临的现实困境与路径选择
新时代特点下的大学生安全管理工作浅析
政府主导型社会治理模式下社会组织发展理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