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服务高质量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2019-12-16邱兆祥陈名萃安世友
邱兆祥 陈名萃 安世友
〔摘要〕 新时代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必须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宗旨,必须以金融供给侧改革为主线。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服务高质量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传统金融模式难以适应新经济发展,金融机构同质化影响服务质量的提升,信用不足限制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金融资产规模粗放增长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完善我国现代金融体系应从以下几方面着力:发展金融工具创新体系,以提升金融服务质量;构建多元金融机构体系,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优化金融信用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发展金融科技,推动金融体系向集约化转型,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质效。
〔关键词〕 高质量发展,现代金融体系,实体经济
〔中图分类号〕F830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175(2019)06-0093-06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攻关期。”金融作为服务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工具,也必须向高质量发展转变。金融要向高质量发展转变,必须要有完备的现代金融体系作为重要条件和制度保障。只有形成完备的现代金融体系,才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转变发展方式、产业结构升级、转换增长动力的新要求,才能为金融业向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本文拟就如何构建完备的有效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问题,作一理论分析和探讨。
一、新时代构建现代金融体系的新要求
(一)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必须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宗旨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金融的本质是服务业,其发展的根基是实体经济。金融是因实体经济发展的需要而产生,并依赖于实体经济的发展而发展。其发展的最终目的是通过构建有效的金融体系,来降低隐性交易成本和风险,提高实体经济发展的投融资效率,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必须坚持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作为宗旨和目标。由于金融供给侧改革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也必须符合金融供给侧改革的有关要求。新时代对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金融要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是支持高质量发展的基础和必由之路。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变过去以要素为主要驱动的粗放发展方式,培育以创新为主要驱动的集约发展方式。经济发展离不开要素的投入,发展方式由粗放转向集约的根本性变化在于要素的使用方式,而金融服务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关键在于,通过金融方式来改变过去各类要素简单叠加的生产方式,更好地整合、优化、配置各类要素资源,以期全面提升经济发展效率 〔1 〕。一方面,金融要服务传统要素的生产效率提升。金融作为资本运行的主要载体,要不断创新服务模式,引导资本流向经营效率高、发展前景好的实体产业,充分释放资本活力,提高资本要素边际生产效率;且现代金融创新可以有效融入企业管理体系,通过金融方式实现对劳动力要素资源的激励和约束,有效地促进劳动力生产效率的提升。另一方面,金融要有效服务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提升。金融是服务全要素增长的中间渠道,它可以通过对技术、管理等无形要素的积极影响来提升全要素产出总量,进而提升全要素生产效率。事实上,现代金融对全要素有重要影响,金融要素嵌入到技术进步、管理提升等流程之中可以有效释放全要素活力 〔2-3 〕。总之,提高各类要素使用效率的关键在于创新,金融可以发挥中间渠道作用,使创新向释放全要素活力和提升传统要素使用效率的方向集中,从根本上转变要素使用方式,真正实现创新驱动的集约型高质量发展。
2.金融要服务经济结构优化。金融服务经济结构优化是解决高质量发展面临问题的关键环节。高质量发展要求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全面优化产业结构,做优做强实体经济。经济结构优化实际是在不突破资源环境约束的前提下,通过协调发展三大产业来推动国民经济发展。而金融服务经济结构优化的着力点为协调产业发展、支持薄弱环节和发展绿色经济。一是金融要合理配置三大产业资源的结构比例,推动产业经济协调发展。金融要致力于服务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和信息化改造,纵深服务如“三農”经济等以提升金融的普惠性,全面支持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增加高端服务业有效供给 〔4 〕。二是金融要立足于解决经济发展不充分问题,引导资金流向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金融要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源头活水,为民营经济打通金融血脉,为科技类企业提供健康有效的金融服务环境。三是金融要开拓发展绿色经济,平衡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的相互制约关系。金融要加大环保产业支持力度,并且在经营决策中充分将资源环境等因素纳入考量范围,有效推动各类金融机构相互配合形成服务绿色经济的完整生态链条 〔5 〕。
3.金融要服务增长动力转换。金融服务增长动力转换是开启高质量发展引擎的主要推力。高质量发展要求转换增长动力,推动改革从供给端发力,有效拉动国内市场需求,实现消费、投资和国际贸易“三驾马车”对经济发展的平衡拉动 〔6 〕。转换经济增长动力的主要目标是通过更加有效的供给来带动国内消费升级,而金融服务增长动力转换也要立足供给侧、引导需求侧,最终培育出拉动经济增长的新动力。一是金融要大力支持实体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供给端效率和水平的提升。金融要充分发挥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调控功能,服务增加有效供给并限制和消除无效供给,疏通供给渠道提升供给水平。二是金融要贯彻共享发展理念,有效激活和引导社会需求。金融要创新业务模式以服务广大社会群体共享经济发展成果,通过增加居民收入来激活潜在社会需求,以消费需求的扩大来平衡投资过热和对外贸易不稳定所带来的冲击。三是金融要持续支持扩大开放,深入服务涉外经济增长动力转换,深刻影响国内经济增长“三驾马车”的驱动力。金融可以通过支持进口贸易(如信用证、保函、福费廷等融资模式)来有效补充国内需求缺口;金融可以通过支持实体企业“走出去”而开启海外投资增长引擎,提升企业整合国际资源能力;金融可以有效服务国际贸易,通过出口信贷、信用保险等方式有效控制国际贸易风险,提升国际贸易发展质量。
(二)构建现代金融体系必须以金融供给侧改革为主线
金融供给侧改革是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实施路径的主线,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是金融体系自身的改革,推动金融体系由外延式发展转向集约式发展。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体系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相得益彰,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出后,对金融体系提出的要求是支持和服务供给侧改革。而随着改革的深入,因金融体系的核心地位和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只有同步落实金融体系自身的供给侧改革,为经济社会提供有效金融服务,才能使金融发展统一到供给侧改革主线上来,才能有效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
金融供给侧改革是一项相对复杂的系统性工程,将会在整个高质量发展中发挥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现代金融体系的构建需要符合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才能进一步发挥服务经济增长的作用。从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施路径来看,对构建现代金融体系提出的核心要求之一就是丰富资金供给渠道,其本质是要求加速金融体系资金供给渠道的多元化。我国金融业长期以银行间接融资为主要形式来提供资金供给渠道,但间接融资主要是提供资金要素供给,而对企业经营管理没有实质性的帮助,难以对企业发展提供激励效应。只有通过优化资金供给渠道,大力发展带有附加效能的资金供给方式,才能在丰富融资渠道的同时,由单纯为企业融“资”转向企业融“资”与融“智”并举,才能落实金融供给侧改革服务实体经济的要求,为企业经营发展带来质的改变。丰富发展多元化资金供给渠道,关键是要求积极推动资本市场体系优化,资本市场的股权融资及其衍生出来的各类激励约束产品,可以在供给资金的同时强化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公司治理 〔7-8 〕。因此,发展资本市场体系既是贯彻落实金融供给侧改革的关键,也是实现资金供给体系优化的必要前提。只有资本市场体系建设完备,直接融资渠道才能有效打通,且只有资本市场体系逐步成熟,才能配套发展更多的对企业有附加效能的资金供给渠道,实现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既定目标。
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助于提升现代金融体系的资金运行效率。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实现资金供给渠道多元化目标的同时,还要完善资金运行机制,这有助于实现现代金融体系整体的良性循环。由于货币政策改革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以货币政策宏观调控为媒介,为各种融资渠道的资金供给提供相适应的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使现代金融体系的运行更加顺畅。一方面是通过完善利率市场化的形成机制,降低各类融资渠道的实际成本,以更有效地支持实体经济的发展。在我国已实行多年的“利率双轨制”影响到货币政策的信贷传导机制,使宏观调控难以在降低实体企业融资成本上发挥有效的作用。通过深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实现双轨利率合并,则可以更好地推动市场报价对实际利率的直接影响,并能使利率水平更好地反映市场资金供给与需求的情况,因而有助于金融体系能按照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际需求降低实体企业的融资成本。另一方面,通过完善存款准备金管理制度,实现金融资金供给结构的优化,稳步提升金融体系资金配置效率。比如,2019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正式实施“两档三优”的存款准备金制度框架,就是对这一举措的最好诠释。新政策以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导向,对不同层次的银行进行分类,并采取差异化的存款准备金管理政策,以使服务小微企业、“三农”、县域经济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获得更多的资金调控支持,从而大大提升金融体系服务实体经济发展薄弱环节的质量。
总之,推进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对构建现代金融體系的资金供给和资金运转两方面都有不容忽视的影响作用,有助于激励各类金融机构更加有效地支持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和实体经济发展的薄弱环节,不仅可以增强金融体系多元化供给能力,还能稳步提升现代金融体系的资金运行效率。
二、当前我国金融体系服务高质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金融体系以往主要是以商业银行为服务机构,以信贷融资为服务工具,这种金融体系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时期,曾经发挥了很重要的支持作用,但却存在着不少问题和不足之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金融体系的发展虽然已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仍难以完全适应新时代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传统金融模式难以适应新经济发展
传统金融与很多旧的产业经济联系紧密,而高质量发展要求发展新经济,要求传统金融必须摆脱对过去业务模式的依赖,才能适应新的经济发展形势。目前传统金融转型面临四大困难:一是传统金融市场竞争力不足,难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以商业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长期处于卖方市场,受到外部竞争冲击较少,而随着各种类型的新金融涌现,商业银行的服务并非不可替代,新金融更适应新经济,传统金融需要转变发展方式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才能在服务高质量发展中找到自身定位。二是传统金融创新滞后,难以激发服务主体的经营活力 〔9 〕。间接金融服务是传统金融主要的业务模式,可以为企业提供资金“血液”,但同时也会推高企业负债率,增加经营成本,使未来现金流预算受到长期刚性约束,从而限制了企业的转型发展空间,难以激发企业经营活力。三是传统金融风险管控偏弱,存在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隐患。一方面,传统金融服务的过剩产能、落后产能等企业的资产质量严重下降,收益率严重下滑,导致业务风险加大 〔10 〕;另一方面,传统金融服务新兴产业缺乏风险识别机制和经验,容易因服务和需求错配而带来新的风险,而各类风险对传统金融的冲击将会加大诱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四是传统金融的渗透力不强,难以有效支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传统金融普遍为重资产经营模式,资金供给附带更高比例的资产抵质押,使很多缺少固定资产的小微企业、科技公司等成长性较强的实体单位难以获得资金支持,金融的普惠性亟需通过新金融的发展来解决。
(二)金融机构同质化影响服务质量的提升
高质量发展内涵丰富,其对金融服务的需求也是多元化的,我国金融体系必须具备多种多样的金融机构才能有效对接高质量发展要求。而目前我国金融体系内部机构同质化发展问题比较严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金融机构没有发展自身的主业,而是转向经营其他机构的高收益业务。与传统金融机构相比,特殊金融机构的业务类型相对复杂,对专业技术要求较高,并且市场发展空间相对较小,迫于内外部压力,很多特殊金融机构未能在自身领域深耕主业,而是转向其他传统业务领域。这使本已过剩的传统业务同质化问题更加严重 〔11 〕。二是通过组成金融控股集团的形式,同时开展多类综合金融业务。一方面是非金融机构通过兼并收购金融机构来涉足金融行业,且多数经营市场主流的传统金融行业;另一方面是很多金融机构为扩展业务范围设立或兼并其他金融机构,成立金融控股集团。然而,无论何种形式都是围绕自身经济利益去设置机构,无法真正优化金融体系机构布局,其结果必定会加剧市场同质化问题 〔12 〕。三是金融机构为了规避监管,变相开展与传统金融类似的金融业务。这些仅为规避金融监管的伪创新,虽然在名称上是创新业务,但究其实质仍未脱离传统金融的业务逻辑,因而进一步加剧了金融机构同质化问题 〔13 〕。
(三)信用不足限制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
高质量发展是全方位的共享发展理念,决定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必须要有普惠性和深入性,只有提升金融服务的深度和广度才能统一到高质量发展的要求上来。而目前制约我国金融体系向更多经济发展薄弱环节(中小微企业群体)渗透的主要因素之一,就是信用不足问题,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信用增进体系尚不完善,导致中小微企业融资难。中小微企业缺信用普遍是因为抵押资产不足,而目前能够衔接中小微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担保体系却相对发展缓慢,行业运行不规范,难以有效为企业增信,打破金融机构资金准入壁垒。二是信用制度保障体系尚不完善,导致多数中小微企业增信措施无法可依。中小微企业很多融资活动的抵押担保措施或游离于法律体系之外,或处于法律制度边界,出现争端后难以找到有效解决方式,限制了金融服务中小微企业的发展空間 〔14 〕。三是信用管理机制尚不完善,导致中小微企业潜在的抵押担保资源无法开发。绝大多数中小微企业缺少有效的信用管理机制,未能挖掘出适用于融资活动的信用资源,使金融机构服务中小微企业无法落实风控措施,导致融资工作无法开展。
(四)金融资产规模粗放增长不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
高质量发展要求转变过去注重规模增长的旧发展模式。金融过去适应于经济快速增长,资产规模扩张速度较快,未来金融将转变重资产规模“大而不倒”的思维定式,通过轻资产模式提高运行效率来服务高质量发展。当前我国金融机构资产规模偏大,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金融资产总量规模过大,金融相关比率过高。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截至2018年末我国金融机构资产总量为293.52万亿元,而同期我国GDP总量为90万亿元,可见我国金融相关比率(FIR=金融机构总资产/GDP)达3.26,而美国这一数据仅约为2(计算数据取自Wind数据库)。相较于美国,我国金融相关比率因金融资产规模过大而虚高,存在较为严重的金融过度化倾向。二是金融资产规模结构性失衡,行业集中度较高。根据银保监会统计数据,截至2018年末,商业银行在我国金融机构中资产占比达71.5%,而商业银行中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资产占比达46.9%,金融资产过于向银行业机构集中,严重挤占了其他金融业态的发展空间。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形成的垄断竞争市场格局,也不利于金融业采用市场化方式支持高质量发展。三是金融资产收益率偏低,资产利用效率不高。据统计,2018年我国商业银行资产收益率(ROA)仅为1%左右,而美国银行业2018年ROA则达到1.41%。由此可见,就银行业来说,我国资产运行效率要低于美国。我国规模庞大的金融资产并未获得边际递增的经营效益,亟需尽快转型瘦身,释放出更多的资源和活力,以支持其他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提升我国金融体系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效率
目前,我国金融体系还存在不少问题和不足,尚不能完全适应高质量发展的要求。笔者以为,完善我国现代金融体系的关键在于解决结构性的问题。应以金融供给侧改革为主线,从着力解决金融工具传统化、金融机构同质化、金融市场信用缺失化和发展方式粗放化等主要结构性问题入手,来探讨构建适应高质量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的实施路径。
(一)发展金融工具创新体系,以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创新金融工具是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金融工具创新本质上是对原金融工具中的各类要素(利率、期限、价格、交易方式、偿还方式和风险系数等)进行重新整合,形成新的金融工具,以此来拓宽金融服务的广度和深度。事实上,推动金融工具创新发展是一项体系性较强的工作,单个金融结构难以带动整个金融市场创新体系的进步。笔者认为,发展金融创新体系主要有三条路径:一是充分发挥市场对金融工具创新的推动作用。我国传统金融工具体系发展相对成熟稳定,很多金融工具和金融模式都已沿用多年,使得各金融机构传统金融工具的利润水平相当,很难获得超额经济利润。充分发挥市场对金融工具创新的推动作用,有助于打破利润水平平均化格局。部分积极进取的金融机构为了更快发展,会通过努力去创新金融工具,以获取超额经济利润。这既有助于推动金融市场化发展,同时也能确保市场机制在金融创新中发挥决定性作用。二是有效发挥金融监管的制度顶层设计和激励约束作用。当前我国金融体系的创新不是过快,而是十分缓慢。金融监管与金融创新不应该是相冲而是相容,金融监管要完善金融创新的顶层设计,发挥创新引领作用。通过调控来规避市场过度自由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引导金融创新走向正常轨道。三是鼓励引入外部发展成熟的金融创新工具以提升国内金融服务效率。相对于金融发达国家来说,我国金融工具的多样性尚显不足。我国不断扩大的金融开放将会有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准入,通过学习和借鉴国外金融机构先进的金融工具和服务模式,将有利于提升国内金融机构的金融创新能力和金融服务质量。
(二)构建多元金融机构体系,为服务高质量发展提供制度保障
构建多元化金融机构体系是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制度保证,金融机构体系的含义是由金融机构组成且机构之间彼此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金融机构体系包括银行主导和市场主导两类,我国金融机构体系长期由商业银行主导,是以商业银行为核心、其他类银行和非银行机构并存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在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的高质量发展模式下,传统商业银行的借贷业务面临收缩,以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工作要求。为此,需要推进金融体系转型来适应高质量发展,主要路径有三条:一是完善金融机构功能定位,推动金融服务贯穿高质量发展的各个环节。以政策性金融服务战略新兴产业,以开发性金融支持经济发展中的薄弱环节,以商业性金融优化资源配置、大力支持实体经济,以合作性金融服务小微经济和“三农”经济,逐步完善金融机构体系的整体功能,全方位服务高质量发展。二是优化银行业市场结构体系,夯实银行业在我国金融体系中的基础地位。转变银行业机构过去普遍存在的规模化、同质化的低效发展模式,构建层次分明的银行业机构体系。大型商业银行要立足服务宏观经济,充分发挥“头雁效应”;股份制银行要充分突出自身特色,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城商行、村镇银行等要立足本土、本地区深耕细作,服务解决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问题。三是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推动特色金融快速发展。重视资产管理、融资租赁、信托等特色金融机构发展,满足高质量发展产生的特殊金融服务需求;全力推动金融配套产业发展,有效服务提升金融机构体系的核心生产力,通过配套产业的发展,提升传统金融能力和服务边界,进而全面提升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
(三)优化金融信用体系,为高质量发展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
进一步完善金融信用体系是为支持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环境保证。金融信用体系是指债务主体的债务偿还能力和对债务主体偿还能力的评价,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影响。为发挥信用体系在整个金融业市场运行中的基石作用,扮演好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纽带和桥梁,针对我国金融信用体系存在的若干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完善:一是推动实体企业增强金融信用意识,强化金融信用体系建设的根本支撑。重点规范小微企业财务及经营信息披露,实现小微企业信息透明化,规范信用记录和信用积累,使金融机构能够对小微企业信用作出客观评价,增进金融与小微企业的互信深度。二是强化信用资源整合,推动征信体系法制化。完善整個征信体系制度建设,重点将游离于征信体系以外的借贷活动法制化、阳光化,以提升征信的约束力,通过互联网、大数据等信息化工具推动征信体系数字化建设,实现各类征信相关信息资源的互通和共享。三是完善信用担保体系,构建有效的信用增进机制。一方面,充分发挥担保中间作用,降低担保成本,创新担保模式,扩宽担保工具使用范围,发展担保配套服务机构,完善担保体系功能;另一方面,深挖潜在担保资源和增信渠道,通过制度建设支持风险缓释措施,由资产抵质押向权益担保发展,使更多新兴行业可以通过多样化增信破除融资壁垒。四是加强对失信行为的惩戒,通过法律手段加以制裁。通过建立失信负面清单和失信联合惩戒制度来打击失信行为,维护金融信用体系健康发展。
(四)发展金融科技,推动金融体系向集约化转型,以提升高质量发展的质效
我国金融业长期表现出大而不强的特征,其主要原因就是技术发展存在瓶颈问题。传统金融在注重规模扩张时并未重视配套的技术和信息化改造,导致金融这一资本密集型行业单靠人力资源难以有效盘活,以致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因此,金融发展方式转变的主要渠道是大力发展金融科技。笔者认为,金融过去粗放式发展模式形成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未能重视科技赋能的作用。金融是核心要素,而科技则是第一生产力,二者之间只有相互渗透才能更好地发挥彼此之间助推发展的作用。发展金融科技是金融体系向集约化转型的重要标志,也是切实提升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质效的重要渠道。促进金融科技发展,逐步形成金融支持高质量发展的集约模式,应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采取措施:一是发展金融科技,提升金融服务高质量发展的普惠性和渗透性,实现金融资源的定向精准配置。通过大数据、云计算、量化统计分析等工具与金融的有效结合,在互联网大环境下实现金融与实体经济的数字化对接,以金融与经济之间的数字关系补充甚至替代传统金融与经济的抵质押担保关系,更灵活地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尤其是要在服务小微企业和“三农”经济方面寻找突破口。二是提升科技赋能,强化金融对风险的识别和防控能力。通过科技赋能可以帮助金融机构为每一个拟服务对象进行精确识别,甚至可以为每一位客户画像,快速识别风险情况,提高金融服务效率;同时,通过科技赋能可以帮助金融机构建立风险预警机制,提前识别实体经济潜在风险和不确定性,确保金融体系健康稳定运行,并以更加科学的方式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三是有效应用金融科技,提升中小金融机构的生命力和大金融机构的资产周转效率。一方面,应用金融科技可以帮助中小金融机构突破大机构的垄断壁垒,发挥自身特长和优势,找到适合自身的市场定位和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应用金融科技可以推进大金融机构资产瘦身,使大金融机构通过融合自身渠道优势和金融科技手段,来推动业务轻资产化,加速经营成本和资产的瘦身,提升资产的周转及使用效率。
参考文献:
〔1〕刘新刚.新时代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问题探讨——基于金融关系及其治理的视角〔J〕.理论探索,2019(03):5-13.
〔2〕杨其广.加快推进金融高质量发展〔J〕.中国金融家,2019(Z1):34.
〔3〕推进新时代金融事业高质量发展〔J〕.中国金融,2018(24):12-14.
〔4〕陈新民.陈新民: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科技金融〔J〕.中国金融家,2018(11):89-90.
〔5〕何德旭.中国金融发展如何转向高质量发展〔J〕.金融经济,2018(21):7.
〔6〕邱兆祥,刘永元.维护金融稳定 助力实体经济高质量发展〔J〕.理论探索,2018(06):75-81.
〔7〕杨 宁.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贡献金融力量〔J〕.当代金融研究,2018(05):16-18.
〔8〕付文飙,鲍曙光.经济高质量发展与财政金融支持政策研究新进展〔J〕.学习与探索,2018(07):118-125.
〔9〕陈道富.金融高质量发展服务实体经济的若干思考〔J〕.广东经济,2018(07):14-21.
〔10〕王 宇.深化金融改革开放 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J〕.金融纵横,2018(06):3-6.
〔11〕连 平,刘 健.扩大金融业对外开放是我国金融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J〕.金融经济,2018(05):7.
〔12〕汪红驹,李原.金融业增加值与高质量金融发展关系研究——基于国际比较视角〔J〕.经济纵横,2018(02):61-71.
〔13〕付保宗,周 劲.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内涵与特征——基于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的协同机制〔J〕.经济纵横,2018(12):23-33+2.
〔14〕卞志村,王宇琨,笪 哲.加快构建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的现代金融体系〔J〕.东北财经大学学报,2018(05):74-80.
责任编辑 于晓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