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静波的扶贫“心事儿”
2019-12-16杨皓渊
杨皓渊
他白天入户调研,晚上在办公室加班,不完成当天的工作,绝不休息。他说:“自己在基层工作了20多年,和村民打交道已经是‘熟来熟往,现在脱贫工作考核在即,工作不能怠慢。”11月18日,《科学导报》记者见到这位在农村一线工作了20多年的基层干部,他就是长治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监测中心主任范静波。
范静波自1996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从事土壤肥料新技术的试验示范推广应用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在多年的农业、农村工作中积累了很多经验,对农村有着深厚的感情,深知农民的疾苦。让村民富起来,也一直是他20多年来的“心事儿”。
不忘初心 筑牢脱贫基础
“基础不牢,地动山摇”,打好基础是帮助群众脱贫致富的关键。脱贫攻坚开展数年来,范静波先后深入县区开展技术指导和培训200余次,多次深入田间地头进行现场技术指导。
“20多年的基层工作经历,让我对贫困户技能培训需求十分了解,我经常在贫困地区开展一系列有针对性、实效性的高技能培训,培训内容与当地产业发展、就业市场进行有效对接。我努力让村民掌握脱贫本领,助力贫困地区产业发展,推动科技与农民、与生产的‘零距离接触……”范静波说。
此外,长期的一线工作,还让范静波创新总结出了一套生物覆盖技术,形成了玉米整秆半覆盖、玉米地膜秸秆二元覆盖等五大覆盖模式,组装配套了“一建、二盖、三普、四推广”10项旱作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应用。范静波起草了《长治市农产品质量综合检验检测中心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为长治市加快“三品一标”认证步伐、大力发展绿色农业提供了技术支撑。
深入调研 找准脱贫出路
脱贫的首要任务是找准脱贫的出路。连翘是平顺县优良的药用灌木经济林乡土树种,分布范围广、栽培面积大、群众受益多,但绝大部分没有经营管理,处于无序采摘状态,导致连翘单位面积产量低、品质差。
“这里的连翘多好,就是因为当地缺乏致富带头人,缺技术,产业发展才这么落后。因为找不到脱贫出路,大家的心理几乎快要崩溃了。”说到平顺县连翘的情况,范静波脸上满是遗憾。
范静波在观察连翘长势。
资源优势就是产业优势。为把当地小连翘做成大产业,实现农民增收,范静波多次深入平順县进行调研,了解当地群众的连翘生产模式,并组织其他科技人员对平顺县青羊镇、东寺头乡、杏城镇、龙溪镇4个乡镇进行“3万亩野生连翘抚育及增产增效技术”项目承包。通过对野生连翘进行割灌清地、疏密补稀、蓄水整地、合理施肥、整形修剪、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人工抚育措施,对野生连翘进行更新复壮,提高连翘抗逆抗灾能力,提升连翘质量和品质,制定出了野生连翘生产技术规程。
为推进标准化生产,范静波对乡土人才和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培训30余次,并组织培植了连翘生产高标准示范户,提高野生连翘管理水平和生产效益,使亩产量达到28公斤以上,亩均增收100元,带动贫困户户均增收1000元以上。
发展产业 推动企强民富
“长治市沁县位于太行山和太岳山之间,虽然境内丘陵起伏,矿产资源贫乏,但是自然资源优越,是生产优质沁州黄小米的黄金产业带。”范静波介绍道,“长期以来,沁州黄小米受诸多因素影响,产量很低,一直处于较为贫困的小农经济状态。近年来,随着当地企业——沁州黄公司小米产业化开发的迅速推进,企业对谷子原料的质量和品质要求也在不断提升。”
发展致富产业是脱贫的关键。为此,范静波提出推广沁州黄谷子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将一家一户的小农种植改变成规模化大生产,极大地提高了沁州黄小米的产量和质量。不仅如此,他还组织人员在沁县定昌镇东段庄村、烟立、杨沟、和家沟、西河底建立5个沁州黄小米示范点,示范面积达1000亩,对示范区实施提高土壤有机质的耕地质量建设,重点解决了跑水、跑肥、跑土的“三跑”问题。
“将农户与企业相结合,不仅能让农户安心挣钱,还能为农户致富开辟一条新途径,促进农业的良性循环和可持续发展,进一步促进现代农业快速发展。”范静波说。
在科技扶贫工作中,范静波认真负责、兢兢业业,全心全意解决百姓实际问题,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实实在在地用所学知识帮助困难群众。他说:“能够为群众脱贫致富和长治市农业的发展贡献绵薄之力,就是我人生的快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