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珍堂版《红楼梦》活字印刷特点解析
2019-12-16韩梅
韩梅
摘 要 《红楼梦》传世版本众多,但其中活字印本却不多,本文将对聚珍堂版《红楼梦》的刷印特点做出介绍。
关键词 聚珍堂 红楼梦 活字
分类号 G253
DOI 10.16810/j.cnki.1672-514X.2019.11.015
Research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ovable Type Printing of Juzhen Tang version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Han Mei
Abstract There are a lot of Versions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but not many print versions of movable type.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Juzhen Tang version of The Story of the Stone.
Keywords Juzhen Tang. The Story of the Stone. Movable type printing.
《红楼梦》 行世至今,版本众多。先以抄本形式流传,清乾隆五十六年(1791年)和五十七年(1792年)萃文书屋两次以木活字排印出版,即程甲本与程乙本,结束了《红楼梦》 的传抄时代,此后渐以刻本流传。清末,西方印刷技术传入中国后,《红楼梦》又开始出现石印本、影印本和铅印本。虽然传本众多,但活字印本却是十分少见。除了里程碑式的萃文书屋活字印本外,就只有清光绪二年(1876年)京都聚珍堂印本。
1 聚珍堂本《红楼梦》的刷印特点
南京图书馆所藏清光绪二年(1876年)京都聚珍堂活字印本《红楼梦》共四函, 24册,蓝布纸套,上面题笺“绣像红楼梦”,并钤有朱文“聚珍堂印”。正文半页10行,每行22字,四周双边,全书版心下均署“聚珍堂”三字。首册扉叶右上侧署“光绪丙子年校印”,正中题“绣像红楼梦”,左下侧双行小字署“京都隆福寺路南、聚珍堂书坊发兑”,钤有发兑印“聚珍堂摆印”。扉叶后为聚珍主人自序,言刻梓事宜,又有王希廉批序。其后为《论赞》和《总评》,再为全书目录,册尾有《大观园图说》。册2全本为图,计64幅,每幅均是右半为书中人物画,左半为花卉。2001年,北京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曾将国家图书馆所藏的各种版本《红楼梦》小说及其相关作品中的图叶选出,汇集出版了6册的《古本红楼梦插图绘画集成》,其中就有聚珍堂本的插图。第3至24册为《红楼梦》小说正文。
聚珍堂本与萃文书屋本均是活字印本,印刷特点本应一致。但比较二者发现还是有差异的。萃文书屋本在版框的四角可见因边框连结不够紧密而留下的缝隙,版心中的鱼尾因为是嵌入的,也会因为与边框结合不密而留下缝隙。每个活字是独立制造出来的,大小高低本会有所不同,加之版片浸墨时吸水膨胀度不同,墨色容易产生浓淡变化。如果一块版片上各行列活字的整齐性差,刷印时便会出现高低差异。由于文字、版框、行格同时排版进行印刷,它们均是独立的个体。故而成书中,文字笔划与边栏、行格不会出现彼此交叉的现象。这种活字印刷技艺是活字印刷史上最常见的印刷技术。
聚珍堂本却与常见活字本不尽相同,别具特色。纵贯全书,字体大小有别,排列不齐,且墨色浓淡不均,其中第1册的版框四角也出现了因边框结合不密而留下的缝隙,这些都是典型的活字印刷的特点。但细看下去就发现与萃文书屋本存在不同的地方。全书版心的魚尾与边框紧密结合。版心下署的“聚珍堂”三字时而会与版心处的边框交插,正文最下方的文字偶尔也会突出到下边框之外。除第1册外,每册的边框四角均不再出现缝隙,且在不同页的边框上出现了相同的破损。综合上述各种情况,可以看出聚珍堂本《红楼梦》采用的是版框与正文部分分开制版,最后套印的印刷技术。这是一种先行刷印出仅有版框的格纸,再用这种格纸去套印文字部分的印刷技术,虽然是归入活字印刷范畴,但却是一种将活字與套印两种印刷技艺相结合的印刷技术。
2 聚珍堂本《红楼梦》印刷技术的传承
通过对聚珍堂本《红楼梦》刷印特点的分析,我们从中可以看到另一部书的影子,那就是清代著名丛书《武英殿聚珍版书》。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上谕曰:“即在识小之徒,专门撰述,细及名物象数,兼综条贯,各自成家,亦莫不有所发明,可为游艺养心之助……今内府藏书,插架不为不富,然古今来著作之手无虑数千百家,或逸在名山,未登柱史,正宜及时采集,汇送京师,以彰千古同文之盛。”[1]4264谕令下发后,安徽学政朱筠奏曰:“明《永乐大典》内多古书,请开局纂辑缮写,各自为书。”[1]4264乾隆接收了朱筠的建议,开始以翰林院藏书为基础,在全国范围内收集整理《永乐大典》,并以此为发端,扩大到对所有文献的收集整理,最终编辑出大型丛书《四库全书》。至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内外汇集遗书已及万种” [2]13。其中相当一部分是在当时甚罕流传的古书,由于整部《四库全书》的编撰耗时过长,乾隆便下令将这些收集整理好的书先行付梓以广流传。当时负责整个武英殿刻书的是内务府大臣金简。刊印出《易纬八种》 《汉官旧仪》 《魏郑公谏续录》 《帝范》 四种后,他认为“将来发刊不惟所用版片浩繁,且逐部刊刻亦需时日。”提议“刻做枣木活字套版一分,刷印各种书籍,比较刊版,工料省简悬殊。” [2]13此后自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月始至嘉庆八年(1803年),先后排印出134种书。加上初刻的4种,共有138种。乾隆以“活字”不雅,赐名 “聚珍”。这些书大多是随到随印,因此,这套书籍并无总书名和总目录,但其目录下均署“武英殿聚珍版”6字,故业界将这套丛书称之为《武英殿聚珍版书》。武英殿用活字印刷的书籍称为“内聚珍”,各地所翻之刻本虽称之为“外聚珍”,却非活字印刷。
整个《武英殿聚珍版书》的刷印程序都是按照金简的计划来执行的,金简特为此著书《武英殿聚珍版程式》,详细介绍了整个印刷方案,其中包括印刷成本、活字制作材料、操作程序、刷印工艺、效果检验等内容,尤其对印刷的工艺作了图文并茂的描述。整个活字的制作、收储、排印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特别之处在于刷印方式上的大胆尝试,就是在工艺上先做“套格”印刷,即先刻出“活字套版”,“用梨木版,每块面宽七寸七分,长五寸九分八厘,与槽版里口画一,周围放宽半分为边,按现行书籍式样,每幅刻十八行,网格线每行宽四分,版心亦宽四分。即将应摆之书名、卷数、页数,既校对姓名,先另行刊就,临时酌嵌版心。” [2]63最后排版刷印时 “将前刻套格版先行刷印格纸,如某书应刷若干部,则每块预刷格纸若干张,随将所摆之槽版查对方签,与格纸卷页相符,用以套刷,即可成书。” [2]70
这种“套刷”工艺刷印出的书,整套丛书格式一致,最后成册的书籍也是大小差不多。在版框上即显现出活字印刷的特点:字的大小有别、排列不齐、印墨浓淡不一。又显现出刻本的特点:版框划一、框角不会出现缝隙。同时,由于是若干块版印出大量相同的格纸,任何套版上的缺陷都会在刷印后有一致的表现。最后印成的书,就会在不同页上出现相同的版框缺陷。简单来说,就是说如果某版某处有个小豁口,则由此版刷印出的格纸都会在这个相同的部位出现这个小豁口。因此,这就成为鉴定某书是否是“内聚珍”的重要依据!
另外,由于是用印好的格纸去套印文字部分,如果刷印时工艺掌握有偏差,就会把格子印到文字上去,表现出来就是某些文字的笔划和板框、行格线有交插。这种现象在文字和板框同时排印时是决不会出现的,在雕版印刷时也不会出现。因此,这又成为鉴定某书是否是“内聚珍”的另一重要依据!
但聚珍堂和武英殿是不同性质的印刷机构,前者是面对市井大众的书坊,后者是清朝重要的中央刻书机构,所以这部《红楼梦》印出的格纸版式较差。全书很难看出当初到底用了几块格纸套版,而且这些套版也是一印再印,框格多有模糊。同时,整套书结合了活字与雕版两种刷印方式,书前的聚珍主人自序、《音释》 《大观园图说》及插图部分为雕版印刷。小说正文部分则为活字套印,运用了“内聚珍”的方法刷印。
南京图书馆藏有两部此版《红楼梦》,均为四函二十四册。其一索书号为25720[3],第1、3册边框是一版,每个筒子页右下角的边框都留有相同的缝隙。第2、5、6、7册边框又是一版。第4册前半部用的是第1册相同的边框,后半部分用的是第2册相同的边框。第8、9册又有前版不同,左下边栏有非常明显凹陷。后面数册也非同版边框。版心的“序”“讚”“聚珍堂”“目録”诸字常常印在行格线外。第40回第16页、52回第15页、85回第7至8页、87回第11页、88回第5页等处末行字套印时偏低,印在底边线上。七十三回末页最为明显,末行字全部印在底边线上,第一行反而空白出来。也有的则反之,第一行过高,压着上边栏,如第116回第7页、117回第12页等。
其二索书号为25719,分为元、亨、利、贞四函,蓝布纸套,题笺“绣像红楼梦”,钤有朱文“聚珍堂印”。整体比25720本刷印的要好些,压边栏的现象不太多,比较25720本中出现问题的部分书页, 73回末页排印完全正常,其他页的刷印也都基本正常。但是,两部书在第87回第11页都有非常严重的压底线情况,这是因为本页末行所用活字的体积略大于普通字,不可避免会超出预定行格。这与25720本因为刷印时纸张放置不准出现的压线问题并非同类。由此可见,使用这种印刷方法出版的每一部书籍严格意义上来讲都非同一版本。
3 聚珍堂本《红楼梦》反映出“内聚珍”印刷方式的式微
查询《高校古文献资源库读者检索系统》,北京聚珍堂存世的古籍印品,多为光绪年间刻成。早期仅有道光间的《音韵逢源》和《小儿语》。对存世作品的比较发现,通俗小说多采用活字印刷,如《红楼梦》《儿女英雄传》《聊斋志异》《忠烈侠义传》等,而其他印作则是采用传统的雕版印刷方式。这主要是因为通俗小说印量大,时效性明显,流通周期短,用活字印刷速度快,能及时追上市场需求,而其他内容的书籍则不需要有这种考虑,所以采用了周期较长的雕版印刷,质量也更好。
清光绪四年(1878年)聚珍堂活字本《想当然耳》 的封底印有广告“活字摆印各种书籍目录:《绣像王评红楼梦》 四套、《蟋蟀谱》 一本、《御制悦心集》 一套、《文虎》二本、《聊斋志异拾遗》 一套、《红楼梦影》 一套、《济公传》 一套、《想当然耳》 一套、《红楼梦赋》 一本。以上摆印各种书籍照行发兑,京都隆福寺东口内路南聚珍堂書坊。”[4]又有光绪六年(1880年) 聚珍堂活字本《儿女英雄传评话》目录后有聚珍主人识语云:“聚珍板书目:《绣像王评红楼梦》四套、《济公传》 一套、《批评儿女英雄传》四套、《红楼梦影》一套、《忠烈侠义传》四套、《红楼梦赋》 一本、《续红楼梦》二套、《文虎》二本、《续聊斋志异》二套、《蟋蟀谱》一本、《聊斋志异拾遗》 一套、《艺菊新编》 一本、《御制悦心集》 一套、《想当然耳》 一套。”[5]二年時间,多印了五部活字本书籍。这部文康所著《儿女英雄传》,由“读还我书室主人” 董恂加以批评,完成于光绪六年(1880年)。当年便能排印出版,反应出活字印刷的方便快捷。
将各种聚珍堂活字本放在一起研究发现,只有这部光绪二年(1876年)印制的王希廉评本《红楼梦》是参照“内聚珍”的印刷工艺印刷出来的,光绪三年(1877年) 活字印本《红楼梦影》以及其他小说印作都是采用传统的活字印刷工艺。这就耐人寻味了。从上面两版书目广告来看,王评《红楼梦》 都是排在首位,可以算得上是聚珍堂的第一部通俗小说力作,当为活字版印刷的试水之作。聚珍堂在每部书的牌记页往往钤有“聚宝藏珍”阴阳文方印一枚,书坊主人自号“聚珍主人”,便有此“聚宝藏珍”之意。在其第一部畅销书上采用了“内聚珍”的印刷技艺不知是否也是一种巧合。但实践后发现这种工艺并不方便,效果也不好,实在不如将板框和文字一起排版印刷来的省事,这也是 “内聚珍”印刷工艺日渐式微的原因所在。
追溯中国印刷史,雕版印刷出现于隋唐之际,活字印刷始自北宋时由毕升发明的胶泥活字,元代王祯木活字刷印了《旌德县志》,明代正德、嘉靖时期又出现金属活字。套印技术出现的稍晚,一般认为在元代开始出现套印,直至明代中后期套印技术才有了飞速发展,从单版到多版,最后到饾版。但直到清代乾隆时期才出现将两者结合的印刷技术。虽然这两种印刷工艺本身都不困难,印刷的细节在《武英殿聚珍版程式》中都有详细的记载,但后世却并没有流传开来。印刷技术的传承发展,优胜劣汰,有其自身的规律。坊间书肆刻书、印书所选用的印刷技术便是其风向标。
参考文献:
[1] 赵尔巽等.清史稿[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 金简.武英殿聚珍版程式[M].杭州: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2013.
[3] 曹雪芹,王希廉.红楼梦[M]. 活字印本. 北京: 聚珍堂,1876(清光緒二年).
[4] 邹钟.想当然耳[M]. 活字印本. 北京: 聚珍堂,1878(清光緒四年).
[5] 文康,董恂.儿女英雄传评话[M].活字印本. 北京: 聚珍堂,1880(清光緒六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