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路径的思考

2019-12-16刘晓龙葛琴姜玲玲崔磊磊李彬杜祥琬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9年10期
关键词:煤化工

刘晓龙?葛琴?姜玲玲?崔磊磊?李彬?杜祥琬

摘要 受资源禀赋因素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过去几十年,由于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等原因,煤炭在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环境问题和碳排放压力。如何有效控制煤炭消费量,改变我国高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着力推进能源革命迫切需要重点思考和解决的问题。本文利用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煤炭消费的现状,发现我国目前能耗水平仍然偏高,散烧煤低效利用和高污染问题突出,电力、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趋于饱和,煤电机组普遍处于低效运行状态,煤化工加工过程存在能耗高、水耗大、污染物产生与排放量大等问题。因此,做好煤炭利用这篇大文章,意味着要高效、洁净,尽可能低碳的用好煤炭,意味着煤炭的利用技术和消费方式的进步,这个进步也必然导致煤炭消费总量的逐步减少。为此,本文提出了“节能提效优先”“大幅降低散烧煤的使用,最终实现全部替代”“工业燃煤使用量下降成为必然”“严控煤电新建装机,争做新能源的服务者”以及“认清煤化工产业的定位,有序稳妥规划部署”的主要路径。认为通过这些路径和努力,我国提出的能源战略、规划以及长远愿景是可以实现的。同时,要把节能作为工作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重点要将散烧煤替代明确作为中国能源革命的一个硬目标,并强化环保标准,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多措并举、协同推进我国能源结构由黑色、高碳向绿色、低碳转型,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高效转型。

关键词 煤炭消费总量;节能提效;散烧煤;工业燃煤;煤电;煤化工

中图分类号 X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2-2104(2019)10-0160-07   DOI:10.12062/cpre.20190330

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我国“以煤为主”的化石能源资源禀赋形成了长期以来煤炭在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过去几十年,煤炭在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由于粗放的生产和消费模式,也带来了生态破坏、环境污染、温室气体减排压力加剧等一系列问题。面对日益严峻的能源利用与环境约束的挑战,我国需要将能源的环境安全观提到战略高度。2013年9月,国务院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首次明确提出要控制煤炭消费总量,要求到2017年,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降低到65%以下。2016年12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能源局印发了《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到202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50亿t标准煤以内,煤炭消费比重降低到58%以下。同月,又相继印发《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提出了进一步的能源革命目标,要求煤炭消费比重进一步降低。到2030年,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达到20%左右,天然氣占比达到15%以上;展望 2050 年,能源消费总量基本稳定,非化石能源占比超过一半。那么,在国家规划与政策指导下,如何有效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改变我国高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是着力推进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革命需要重点思考与解决的问题。因此,本文在综合分析我国煤炭消费现状及环境影响的基础上,结合煤炭在一段时间内还将居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主体地位的国情,对我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路径进行了深入思考。

1 我国煤炭消费现状及带来的问题

我国是“富煤、少油、短气”的国家,煤炭资源丰富。2017年底,我国煤炭全部探明储量1 388.19亿t,约占世界的13.4%,次于美国的24.2%、俄罗斯的15.5%和澳大利亚的14.0%,位列世界第四位;我国石油和天然气全部探明储量分别仅占世界总储量的1.5%、2.8%[1]。受资源禀赋因素影响,我国长期以来形成了“以煤为主”的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见图1、图2)。

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能源消费总量增速较快。2000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14.7亿tce,其中煤炭消费总量占比68.5%;2013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1.7亿tce,煤炭消费总占比67.4%。从2014年开始,随着经济进入“新常态”,我国煤炭消费总量逐渐呈现下降态势,2014、2015、2016年实现了三年连续下降,年均下降约1.3个百分点。《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2017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44.9亿tce,煤炭消费量增长0.4%,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0.4%(见图3)。这表明,我国通过去产能、调结构、节能增效等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煤炭消费总量,但总体而言能源消费结构过度依赖煤炭,结构调整形势依然严峻,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和高效洁净化利用成为我国能源革命的重中之重。

由于过去煤炭消费总量大、开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等原因,煤炭在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导致环境问题日益凸显。近年来,我国各地出现大范围、长时间的严重雾霾,影响面积达130 多万km2,影响人口达6亿。2017年,我国监测的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占29.3%,空气质量超标的城市占70.7%[2]。生态环境部环境规划院研究认为,燃煤、机动车、扬尘、工业排放、气象条件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其中燃煤是PM2.5的主要来源。煤炭直接燃烧对我国环境空气PM2.5的浓度贡献为37%,煤炭相关重点行业的排放对我国环境空气PM2.5的贡献为24%,综合来说煤炭消费对全国PM2.5年均浓度的贡献率达61%[3]。同时,煤炭在燃烧过程中还会向大气环境释放大量SO2、NOx等污染气体。此外,《中国“十三五”煤炭消费总量控制规划研究报告(2016—2020)》研究表明,我国煤炭消费产生的CO2占能源活动CO2排放量的80%左右,占温室气体排放的64%以上。

可以看出,煤炭消费比重下降的总体趋势是确定的,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成为我国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煤炭消费总量控制也是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的重要抓手,对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能源革命具有重大意义。

2 我国煤炭消费总量控制的五大路径

我国能源要转型,首先要进行煤炭革命。中国工程院“我国能源中长期发展战略研究”项目组预测,在“以科学的供给满足合理的需求”为基础实现供需平衡的情境下,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结构中的占比,2020年约58%,2030年约45%,2050年约35%以下。近年来,一些研究表明,2050年煤炭在一次能源中的占比可以降至20%~30%。预测表明,尽管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将逐步降低,但煤炭作为传统能源还存在一定的刚性需求,且基数较大,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仍将作为我国重要的能源类型。因此,现阶段在不得不用的情况下,煤炭要向绿色、低碳、清洁高效利用转型,整体降低消费比重。本文认为主要可从节能提效优先,散烧煤要替代、工业用煤要削减、煤电发展应趋严、煤化工产业宜选择低碳型发展等5个方面着手来控制我国煤炭消费总量。

2.1 节能提效优先

节能是维护能源、环境和气候安全的要素,提高能效是构建先进能源体系追求的基本目标。节能提效是社会公民素质和国家现代化程度的体现,对我国这样人口众多、人均资源短缺的国家意义尤其重要。近20年来,我国已在节能领域作出积极努力,并初步取得了成效,节能量约占全球节能总量的50%。相比世界平均水平,我国单位GDP能耗已由2010年的2∶ 1降至2016年的1.5∶ 1。尽管如此,相比发达国家,我国目前能耗仍然偏高,能源总体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节能提效还有很大的空间与潜力。

由于煤炭在我国能源结构中的主体地位,煤炭生产与消费领域的节能提效是提升我国能源体系总体效率的重要抓手,煤电应向集中、洁净、高效的方向发展。通过设备改造与技术节能,我国火电厂能效已得到较大程度的优化,2017年我国火电机组供电煤耗达到309 gce/kW·h,比2000年下降了83 gce /kW·h,提前完成了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的“310 gce / kW·h” 供电煤耗指标。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公司供电煤耗达到276gce / kW·h左右,低于全国平均10%(见图4),树立了世界节能减排的标杆,说明我国煤电行业技术节能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另外,国家发展和改革委能源所有关研究认为,经过政策努力,预计2020年我国煤炭消费总量可以控制在35亿t左右,相比基准情景下降6亿t。其中,电力、钢铁、水泥、建筑、煤化工等行业是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重点,占我国节煤潜力的85%以上。减少不合理消费和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对于实现我国2020年煤控目标的贡献度接近2/3[4]。因此,节能提效是我国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优化能源结构的“第一动力”。

按照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我国单位GDP能耗强度要持续下降,要求2020年单位GDP能耗比2015年下降15%。国家《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战略(2016—2030)》也在政策层面明确“以节约优先为方针”,坚持“开源”“节流”并重,科学管控劣质低效用能,提高能源利用效率,推动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双优化。节能提效是我国能源体系面临的系统性课题,如何通过节能提效控制煤炭消费总量、优化能源结构,具体可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转变发展方式是根本。新常態是改善能源结构的机遇,要从追求速度数量、贪多求大转向追求质量和效率。比如,城镇化进程应遵循“环境优先、节约高效”的原则,可通过发展分布式低碳能源来满足城镇化进程增加的能源消耗需求。第二,调整产业结构是基础。我国高耗能产业现已饱和,新的经济增长点要靠新产业、新动能来支撑。要推动主要高耗能行业实现减量发展,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既有利于节能提效又能吸纳就业。第三,技术进步是重要依靠。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提速扩围”工程,建设高效、超低排放煤电机组,通过技术革命走出清洁、高效的利用路径;可借助智能互联网,将能源网络与信息、大数据技术等深度融合,智能电网和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储能技术等优化结合提高能效。第四,消费方式也要节能提效。政府要强化政策引导,建立健全节能提效的市场机制;提高全社会节能意识,倡导居民健康的物质享受、丰富的精神追求,避免攀比奢华浪费之风。同时,还要特别强化合同能源管理在节能中的应用。

2.2 大幅降低散烧煤的使用,最终实现全部替代

散煤是指电力和工业集中燃煤以外的散烧煤,包括工业小窑炉和小锅炉燃煤,以及居民生活和服务业分散使用的燃煤。2015年我国散煤消费量约7.5亿t,约占煤炭消费总量的20%。其中,民用生活燃煤约2.34亿t(农村采暖用煤约2亿t,约占散煤总量的27%), 小锅炉燃煤约2.2亿t, 工业小窑炉燃煤约2.36亿t, 其它散煤约0.6亿t(见图5)。

相对于集中燃烧,散煤通常是灰分、硫分含量高的劣质煤,燃烧后缺少脱硫、脱销、除尘处理,具有点多面广、直燃直排的特点,是我国能源利用中最低效且污染最严重的部分。散煤的单位污染排放强度远高于集中燃煤,其中,散煤利用产生的PM2.5是等量电煤利用产生PM2.5的8倍[5],散煤利用对PM2.5贡献量大,在北方供暖季节到来时,表现尤为显著,散煤治理成为治污降霾的重点工作之一。我国散煤治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职责体系不完善、技术规范和标准体系不健全、民用型煤供应体系不完善、监管难度大、政府补贴资金投入少、长期治理方案不明确等。若7.5亿t散烧煤全部由非煤能源替代,则我国每年可减排15~20亿tCO2,为我国实现2020年和2030年低碳发展目标,减缓气候变化做出很大贡献;逐步完成散烧煤替代,可使煤炭在我国一次能源中的占比较早降低到50%以下,而低碳能源占比大幅度提升,这将是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有力推动能源低碳转型的标志性的历史进步。

因此,散烧煤替代是对我国高碳基础能源必须动的一个大手术,是中国基础能源进步的重要标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涵。建议在2020年前争取替代掉2亿t散烧煤,2030年前基本完成散烧煤替代。我国散煤治理路径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清洁高效利用。一方面要抓好散煤源头控制,严控散煤流通,探索建立全程可追溯的大数据供应链系统,使用经过洗选加工的洁净型煤,并完善洁净煤质量标准体系和监管体系;另一方面要大力推广环保节能炉具的使用,通过对燃烧方式、过程控制、末端处理,大幅降低污染物排放,使之达到相关排放要求。第二,清洁能源替代。通过天然气、电力、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生物质、地热等)、工业余热以及核供热堆的利用替代散烧煤。要结合地域资源特色,因地制宜选择替代能源,精心设计分布式低碳能源网络,把分布式低碳能源替代散烧煤作为新农村的一项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各级政府还要以经济政策和金融手段,对散烧煤替代给予激励。第三,散煤减量化。工业领域,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淘汰落后产能的标准,严格行业准入及监管,继续推进小散乱污的关停取缔,通过淘汰落后产能实现散煤减量。在民用采暖方面,可通过建筑保温、节能等方面实现散煤减量。

2.3 工业燃煤使用量下降成为必然

2016年,全国煤炭消费量38.5亿t,较上年减少1.25亿t,消费量下降4.7%,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62.0%,比上年下降2.0个百分点。工业部门是我国煤炭消耗大户,2016年我国工业部门占终端煤炭消费量的79%,比上年下降2.0个百分点,且消费明显集中于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高耗能行业。其中,电力行业耗煤18.75亿t,消费量增长2%;钢铁行业耗煤6.26亿t,与上年基本持平;建材行业耗煤5.24亿t,下降8.2%(见图6)。由此可以看出,这几大高耗能行业煤炭消费高速增长的趋势已基本得到控制,转为低速增长或下降趋势,且整个工业部门终端煤炭消费量已连续四年下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水泥、钢铁行业产量已经达到顶峰,2015年较2014年降幅明显,2016年较2015年虽有小幅增长,但两年来整体呈下降趋势,表明我国钢铁、水泥等高耗能产业趋于饱和(见图7)。另外,随着我国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大规模城镇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将逐渐减少,这将会大大减少对高耗能的钢铁、有色、建材等行业的需求。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未来五年,我国钢铁、有色、建材等主要耗能产品需求预计将达到峰值。且随着技术进步,这些行业单位产品的能源消耗(如吨钢产能)在逐步下降。综合来看,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增长放缓,高耗能产业趋于饱和,能源结构的调整,以及现代化工业的绿色发展要求,未来工业用煤量必将保持下降趋势。

为进一步控制工业部门煤炭消费总量,切实减少大气污染,改善环境质量,要继续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在满足国内生产生活基本需求的前提下,去产能、去库存,将煤控目标分解落实到重点地区主要耗煤行业;综合运用经济、法律等手段,切实推进工业部门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加强能效管理,严格高耗能行业产品能耗标准;提高工业部门天然气、电力等低碳能源的使用比例,鼓励和推广热电联产技术,促进工业部门能源消费转向低碳化、清洁化、高效化。

针对电力、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应结合不同部门行业特征、发展特点、技术水平等,提出确保全国煤控目标实现的各个部门煤炭消费总量目标和主要途径。具体如下:①电力行业。到2020年,电力部门煤炭消费控制在18.63亿t左右。主要途径包括大力发展清洁煤发电技术,大幅提高火力发电能效水平;优化火力发电结构与布局,积极发展热电联产,确保电力系统整体清洁优化;加快发展非化石电力,逐步替代燃煤火力发电。②钢铁行业。到2020年,钢铁部门煤炭消费控制在4.77亿t左右。主要途径包括淘汰落后与优化结构并重,控制钢铁产能规模;增加废钢使用规模,提高资源利用水平;大力推广节煤技术,挖掘系统节能潜力;推进生产工艺创新,优化能源结构。③水泥行业。到2020年,水泥部门煤炭消费控制在1.96亿t左右。主要途径包括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高产品标准,促进水泥行业结构调整;积极推广水泥窑协同处置可燃性废弃物;全面普及先进成熟节煤技术;鼓励利用工业废渣替代水泥原料。

2.4 严控煤电新建装机,争做新能源的服务者

国家《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严格控制煤电规划建设,到2020年全国煤电装机规模力争控制在11亿kW以内。截至2017年底,我国煤电累积装机9.8亿kW,占火电装机总量的92.8%;全国已核准煤电项目3亿kW左右,若已核准煤电项目全部完成建设,2020年我国煤电装机规模将突破12亿kW,超过《规划》预期指标[6]。事实上,近年来我国煤电装机容量已经过剩,煤电机组平均利用小时数明显偏低,自2004年起呈波动下行趋势,机组普遍处于低效运行状态。2016年,全国6 000 kW及以上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降至历史最低值4 186 h,较2004年下降了1 805 h。2017年火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4 209 h,较上年略有提高(见图8)。发电设备利用小时数的降低,不仅会影响机组的发电效率,還会导致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水平大幅增加。

近年来,我国清洁能源发展步伐加快,但由于调峰能力不足,风电、光伏发电等可再生能源发电面临的并网消纳问题日益严峻,弃风弃光现象突出。2016年全国弃风率和弃光率处于高位,分别达到17%和10%;2017年弃风限电形势有所好转,弃风率和弃光率分别下降为12%和6%,但全年仍有419亿kW·h的弃风量和73亿kW·h的弃光电量,且主要集中在甘肃和新疆,整体离可再生能源健康发展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7]。为破解可再生能源消纳难题,国家《电力发展“十三五”规划》指出,要高度重视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建设,加大调峰电源规划建设力度,着力增强系统灵活性、适应性。相比较而言,煤电机组的技术调峰能力一般可达到机组容量的50%左右,且在煤耗方面不会有太大损失,煤电是当前技术条件下经济可靠的调峰电源。2016年7月,我国印发《可再生能源调峰机组优先发电试行办法》,鼓励对煤电机组进行灵活性改造,为可再生能源调峰。国网能源研究院以西北地区为例,对火电灵活性改造实施效果进行了分析测算,对照电力发展“十三五”目标,在完成30%、60%、100%的火电灵活性改造规模条件下,新能源弃电率分别可下降1.4%、3.1%、4.4%[7]。

煤电的发展方向应该是洁净化、高效化,作为整个电力和能源行业的主角之一,要做一些方向性的转变和改进,化解我国煤电产能过剩的风险,具体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努力:第一,对燃煤电厂的发展应持趋严态度。要严控煤电新建装机,分地区精准施策推进煤电去产能;增加火电机组运行小时数,将煤电去产能与优化布局相结合,实现煤电行业合理规划与有序发展。第二,用新增新能源发电满足能源增量。我国经济“新常态”下,能源需求增速放缓,电力增长需求可通过可再生能源、核电等低碳能源发电能力来满足;假若低碳能源供应不足,也可以通过提升煤电的发电小时数来满足电力增长需求。第三,煤炭角色要转换——不仅要做能源供给者,还应成为新能源服务者。目前,我国现有煤电规模足已满足为可再生能源调峰的要求,要将逐步转变角色,担当容量提供主体,主动适应、帮助和促进新能源发展;要全面推动煤电机组灵活性改造,制定激励政策鼓励发电企业对煤电机组稳燃、汽轮机、汽路以及制粉等进行技术改造,实施煤电机组调峰能力提升工程,为风能、太阳能做好调峰服务。同时,应加强落后机组的淘汰或者升级,加强微电网、大数据在可再生能源补充和调峰中的应用。

2.5 認清煤化工产业的定位,有序稳妥规划部署

2004年,《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年)》提出要将新型煤化工列入我国中长期能源发展战略的重点。现代煤化工是指以煤为主要原料,生产多种清洁燃料和基础化工原料的煤炭加工转化产业,是我国基础化工和能源化工的重要生产方式。“十一五”“十二五”期间,在国际原油价格高企的背景下,我国先后启动建设了一批煤制油、煤制天然气、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等示范项目。“十三五”期间,随着示范项目持续推进建设,我国煤炭深加工产业发展已初具规模(见表1)。

相比传统煤化工或作为燃料使用,现代煤化工煤炭高效清洁转化的特点比较明显,但由于所用原料是分子大、结构复杂的高碳能源,加工过程仍存在能耗高、能源转化效率低、水耗大、污染物产生与排放量大等问题。金涌院士分析指出:煤制气再发电效率为百分之三十几,而煤直接燃烧,通过超临界发电的效率最高可达42%~45%;对于煤制油,生产1 t油需要消耗4~5 t煤、6~7 t水,且生产过程约排放8 tCO2,而通常消耗1 t煤炭仅产生2.5 tCO2[9-10]。因此,从节能、低碳的角度来看,为应对气候变化,只能适度发展煤制油、煤制气。

国家《能源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按照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示范工程的定位,有序发展煤炭深加工,稳妥推进煤制燃料、煤制烯烃等升级示范。因此,我们首先要认清煤化工产业的定位,基于提升能源安全战略保障能力对煤化工发展进行规划部署。考虑到我国缺油、少气的情况,煤制油、煤制气可以作为战略储备技术,不宜大规模发展。第二,要严格落实环保准入条件,以煤炭清洁高效转化为目标,以燃料向原料转变为重点,有序稳妥发展煤炭深加工,推进高能效的多产业共生耦合提高煤炭利用率,通过产业链的延伸降低单位GDP的CO2排放,实现煤化工和低碳经济的有机结合。第三,要加大科技投入,积极研发CCS/CCUS技术,解决煤炭深加工过程的碳排放问题。

3 结 语

做好煤炭利用这篇大文章,意味着要高效、洁净,尽可能低碳的用好煤炭,意味着煤炭的利用技术和消费方式的进步,这个进步也必然导致煤炭消费总量的逐步减少。同时,控制煤炭消费总量是破解我国资源环境约束,加快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和能源革命的重要抓手。研究认为,首先要强化节能提效,把节能作为工作重点;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科学统筹工业、电力,生产、生活等各行业各领域的煤炭生产与消费,重点要将散烧煤替代明确作为中国能源革命的一个硬目标,将其列入各地政绩考核指标体系;强化环保标准,严格控制煤电、煤化工产业的发展规模,最大程度降低煤炭消费过程中产生的负面影响。另外,还要着力优化能源结构,充分发挥天然气、可再生能源及核能作为低碳能源“三驾马车”的主力作用,并加快能源定价机制改革,将环境污染、碳排放等外部性成本反映到产品价格中,提升低碳能源相对煤炭价格的竞争力。多措并举、协同推进我国能源结构由黑色、高碳向绿色、低碳转型;由粗放、低效向节约、高效转型。

(编辑:李 琪)

参考文献

[1]BP Statistical Review of World Energy 2018[R].2018.

[2]生态环境部.2017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R].2017.

[3]薛文博,武卫玲,付飞,等.中国煤炭消费对PM2.5污染的影响研究[J].中国环境管理, 2016,8(2):94-98.

[4]符冠云,田智宇.节能和提高能效对控制煤炭消费总量的贡献分析[J].中国能源,2017,39(5):26-28.

[5]霍沫霖,赵佳,徐朝,等.中国散烧煤消费地图及影响因素研究[J].中国电力,2018,51(1):139-146.

[6]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2018中国电源发展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8.

[7]国网能源研究院有限公司.2018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8.

[8]中国煤炭加工利用协会.中国现代煤化工的煤控实施与产业发展执行报告[R].2018.

[9]金涌.煤化工发展应着眼于解决能源短缺与空气污染问题[J].节能与环保,2015(8):16-22.

[10]金涌,周禹成,胡山鹰. 低碳理念指导的煤化工产业发展探讨[J].化工学报,2012,63(1):3-8.

Consideration on the route of total coal consumption control in China

LIU Xiaolong1,2 GE Qin2 JIANG Lingling2 CUI Leilei3 LI Bin1 DU Xiangwan3

(1.School of Social Sciences, Tsinghua University, Beijing 100084, China;2.Strategic Consulting Center, 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Beijing 100088, China;3.Chinese Academy of Engineering Physics, Beijing 100083, China)

Abstract China has formed a structure of ‘coalbased energy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nfluenced by resource endowment factors in a long time. In the past few decades, due to intense exploitation and extensive utilization, coal has brought about a range of environmental problems and carbon emission pressure while supporting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na. How to effectively control coal consumption and change the energy structure of high carbon energy in China is an urgent problem to be considered and solv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nergy revolution. Therefore, doing a good job in coal utilization means that it is efficient, clean, and use coal as low as possible, which means the utilization of coal technology and consumption methods is necessary. It also means the improvement of coal utilization technology and consumption mode, which will inevitably lead to the gradual reduction of total coal consumption. For this reason, this paper puts forward these paths: ‘taking priority of energy saving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 ‘significantly reducing the use of loose coal, and finally achieving all substitutions, ‘making the decline of industrial coal consumption inevitable, and ‘strictly controlling the new generator sets of coal power plants, and striving to be a new energy service provider and ‘recognizing the positioning of the coal chemical industry, orderly and safe planning and deployment. These paths can help China to realize its energy strategy, planning and longterm vision. This paper believes that energy conservation should be the focus of work, accelerate the adjustment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focus on the replacement of loose coal as a hard target of Chinas energy revolution, strengthen environmental standards and focus on optimizing energy structure. Using various measures to transform Chinas energy structure from black and high carbon to green and low carbon and from extensive and inefficient mode to economical and efficient mode.

Key words total coal consumption;energy conservation and efficiency improvement;bulk coal;industrial coal;coalpower;coalchemical industry

猜你喜欢

煤化工
煤化工生产安全管理问题分析
煤化工专业建设探讨
浅析压缩机在煤化工工艺中的应用和实践
煤化工空分装置安全运行要点探讨
煤化工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的评估要点探析
煤制油和煤化工建设项目的文件控制与档案管理
真正的挑战在于系统协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