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工程观”背景下地方高校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19-12-16王晓娟韦韫韬薛佳楣于占龙马丹丹
王晓娟 韦韫韬 薛佳楣 于占龙 马丹丹
摘要:“大工程观”是工程教育的新思想,对高校人才培養模式改革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地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现状,在“大工程观”背景下,结合我校实际,对我校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结构、教学模式、工程实训体系以及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进行了分析与研究。
关键词:大工程观;人才培养模式;工程教育;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9)29-0144-02
随着“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等高新产业战略的实施与推进,IT行业对信息技术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培养一批具有工程背景的高素质应用型计算机人才,造就一批拥有行业领先水平的计算机专家团队,是当前计算机人才培养面临的新问题,也是地方高校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新方向。
1“大工程观”教育理念
“大工程观”是20世纪90年代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院长莫尔初次提出,它的本质是将科学、技术、非技术、工程实践融为一体,具有实践性、整合性、创新性的“工程模式”教育理念体系。“大工程观”以实际工程为背景,以工程技术为主线,以工程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将工程教育、自然科学教育和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相融合。“大工程观”注重学生知识的复合性和能力的多样性培养,强调工程教育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其人才培养目标符合当代社会对高素质复合型应用人才的行业需求。
2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
2.1行业需求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制订应在充分考虑地方高校办学能力及特色的基础上,符合我国现阶段行业的实际需求并具备一定的行业前瞻性。结合我校实际,针对我校计算机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薄弱、创新意识不强、知识体系结构与行业需求脱节等现象,人才培养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定位为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以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多学科综合知识应用能力及职业素养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2.2多元化、分层次的课程体系结构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核心问题是课程体系结构问题。课程体系架构的设置应充分考虑其专业性、通用性、完整性以及与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契合度。基于“大工程观”教育理念的课程体系设置应在坚持其专业性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并加强基础教育,充分体现“厚基础、宽专业、高素质、强能力”的教育理念嘲。所谓的基础教育不仅仅是数学等自然基础学科教育,也应兼顾人文等社会基础学科的跨学科多元化教育,特别是社会伦理道德及企业文化在专业教学中的渗透教育。遵循上述原则,结合计算机专业特点,课程设置可按层次划分为三类:基础层次、专业主干层次和专业方向层次,各层次课程能力培养目标如下:
其中,每一类课程都由一组核心课程、一系列选修课程和相应的实践教学环节构成,课程及其相关课程群的设计应在课程教学中有计划化、分阶段、逐层递进的方式分层展开,逐渐渗透到本科四年的教育教学之中。此外,应进一步加强跨学科专题讲座和职业培训教育,通过学科领域前沿技术及研究成果的引入,拓宽学生知识背景,明确行业需求,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实现专业方向课程的实时动态更新。
2.3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
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主要途径,也是保障“大工程观”在高等工程教育中有效实施的必要手段。针对我校计算机专业教学中普遍存在的教学方法单一、理论教学与专业实践脱节、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差等现象,教学中可采用“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新型教学模式,以改善课程教学中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工程实践能力薄弱、学习缺乏主体意识的教学现状。
“学生为主体,项目为载体,任务为驱动”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工程实践为导向、融合多种现代教育理念,包括现代认知心理学、自适应学习理论,探索性学习架构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模式将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有效结合起来,鼓励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发展,教学过程中以项目为主线,通过“项目引人一项目分析—项目实施—项目总结一项目评价”各阶段的具体实践,在任务驱动下,以“做中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加强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分析能力,合作能力的培养,充分开发学生潜能,有效提高学生工程实践、工程创新、工程管理以及团队协作等多方面综合能力。
2.4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工程实训体系
“大工程观”教育理念强调工程的实践性,计算机学科又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因此工程实训体系的构建在“大工程观”背景下的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当前计算机专业教育中工程实践内容陈旧,工程训练强度不够,工程实践教学资源匮乏,教师工程实践经验不足等情况,地方高校应与时俱进,深化校企合作和项目合作,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主要手段和途径。
(1)校企合作的育人模式
校企双方应深度融合,结合当前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以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依托大学生创新创业基地,精心设计教学实践任务,将企业高层次人才引入到课程建设工作以及实践教学环节当中,由传统课堂教学模式转换成校企协作育人模式。
(2)产教融合的仿真实训
大力提倡行业真实案例引入,积极构建仿真实训环境,提高专业课程真实性案例教学覆盖率,使学生能够充分了解行业需求,明确学习目标,夯实专业基础,培养学生综合运用专业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效。
(3)创新创业的技能培训
鼓励学生参加国内外各类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推动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申报以及各类行业认证培训工作有效进行,以创新创业训练与学科技能竞赛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行业创新能力,让学生在“学以致用”的实践过程,充分体验到学习的乐趣,感受到体现自身价值的荣誉感和使命感。
2.5校企双方协同共管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质量评价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出本科教育教学的水平和质量,其评价结果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和完善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嘲。针对当前计算机人才质量评价体系中普遍存在的评价标准不够全面、评价手段和方法过于单一等现象,基于“大工程观”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采用校内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过程评价与效果评价相结合的“校企双方协同共管”的人才质量评价机制。
校内评价是对学生课程学习情况的反馈。通过对学生课程学习各阶段的过程评价,可以有效实现学生专业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考核。企业评价则是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将行业标准引入到专业考核标准中,注重实践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与考核。无论何种评价方式,考核过程中都应注重评价结果的总结与分析,保障学生综合能力评价的完整性和有效性。此外,人才培养过程中应加强校企双方的合作与沟通,及时获取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信息反馈,建立校企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评价体系,实现专业技能培养与职业岗位需求的无缝对接,以保障学生就业后能够快速进入工作环境,有效满足用人单位的岗位要求。
3结束语
“大工程观”可以培养学生终身学习和不断创新的能力,并表现出向专家水平提升的强有力的后劲。本文针对当前计算机人才培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结合我校实际,通过对“大工程观”背景下应用型计算机人·才培养模式的分析与研究,探索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以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为主要目标的计算机人才培养新模式,对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满足新兴产业市场需求,进一步深化工程教育改革创新具有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