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主义者的现实悲歌
2019-12-16张梦茹
摘要:理想主义者孙少平,耗尽半生所收获的,可能只是一曲无限凄婉的悲歌。本文就《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的生活经历进行分析,探究其一生的“现实悲歌”。
关键词:路遥 《平凡的世界》 孙少平
作为现实主义大师的同时,路遥还是一位理想主义的梦想家。这种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不仅体现在路遥本人的生命历程中,也深深地镌刻在他的小说创作之中。《平凡的世界》中的孙少平身上就集中体现了现实与理想相互交织的错综复杂,在这个“平凡”的世界中,理想主义者孙少平,耗尽半生所收获的,可能只是一曲无限凄婉的悲歌。
一、生存体验之悲
窘迫的家庭出身,对于想摆脱如此命运的强烈渴盼,共同打造了孙少平既自尊又自卑的性格。尽管大坝里空无一人,然而“他很快蹲下来,慌得如同偷窃一般……就见两颗泪珠慢慢地从脸颊上滑落了下来。”[1]这是一场多么惊心动魄的进餐。捉襟见肘的经济状况,让孙少平自然而然地要吃丙等菜。对于困顿家庭出身的孩子,这本就是常态,而对于孙少平来说,这简直是耻辱与受刑。强烈的自尊不断暗示着他:别人看到了一定会嘲笑。停止在学校任职之后,孙少平不得不又一次回归他的农村身份。这对于孙少平又是一次致命的打击,他的痛苦与《人生》中的高加林有着惊人的相似。出身农村,而又渴望能够拥有一种与一般意义上的农民相比而言更加优雅的身份,就是教师。因为,教师身份有着浓郁的知识分子气息,浪漫地隐喻着这批既非真正的农民,又由于种种原因还尚未离开乡村的,怀揣着理想主义之梦的乡村中的异类人。当路遥郑重地在《平凡的世界》的题记中写下“谨以此书献给我生活过的土地和岁月”的时候,他的内心一定是无比复杂的。尽管农民可以走出乡村,却走不出生命伊始作为农民孩子的身份。而正是这个不堪回首的身份,使人极易形成一种自尊而又自卑的敏感性格。对世界时刻怀揣着这种极端的敏感,往往注定了其在完整的生存体验中,悲比欢多,苦比乐长。
二、爱情经历之悲
路遥笔下出身农民的男性主人公总是有着爱情上的奇遇:《人生》中的高加林会被城市姑娘黄亚萍相中;《平凡的世界》中,哥哥少安会被村干部的女儿润叶恋上,弟弟少平会被县城干部的女儿田晓霞爱上……这不得不让人想起《聊斋志异》《三言二拍》等古典文学作品中,穷书生与富贵小姐结合的套路。或许是由于现实生活中情感经历的不如意,路遥刻意增加了这些唯美到并不现实的爱情。孙少平与田晓霞的相恋,也许能够成为整个《平凡的世界》中最为唯美和动人的画面。实际上,如果田晓霞没有溺水身亡的意外,她也一定有其他的意外,也就是说,他们的爱情必将会以幻灭而告终。小说的最后,孙少平频繁地出现在工人的遗孀惠英家中。尽管小说并没有说明孙少平是否真的只是在照顾她,还是有着其他的想法,然而传递给读者的预感却是后者。因为,此时少平的身份已经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从农民变成了工人。他性格中的自尊与自卑也走向了一种中和,变得成熟。但即便他们最终走在了一起,对少平也是有点不公的。因为她比他大,且已然有了孩子。少平从踏入这个家门起,首先要承担的就是作为一个父亲的责任,而不是享受爱情。另外,对于常常在心中多次勾画未来美好蓝图的少平来说,假如市场经济提前勃兴,没准他会辞职经商;假如他有资格考取高等院校,没准他更愿意读书深造,而惠英的人生价值观显然并不能够与少平达到同一个水平线上。
三、命运走向之悲
孙少平的一生经历了许多身份,从农民到学生,到教师,再度到农民,再到工人。而《平凡的世界》又是一个开放式的结尾,预示着少平的未来还可能会经历更多。在与晓霞甜蜜恋爱的时候,他甚至都不忘看书学习,想必少平内心深处,最愿意拥有的一定是知识分子身份。然而,在他戏剧般的小半生里,要么是生存方面的艰难困苦,要么是爱情方面的意外不幸,要么是就职方面的失落打击……尽管他的身份在工人中停留较久,较为稳定一些,然而距离他心目中真正渴望的距离还是相当遥远。对于命运的探索,古希臘悲剧家索福克勒斯创造了“人终究无法摆脱早已命定的悲剧”的《俄狄浦斯王》;海明威书写了“人可以被毁灭而不可以被打败”的小说《老人与海》;而路遥的笔下,对于芸芸众生,尤其是有着一定文化知识、一定理想追求,经年累月被凋敝的农村生活所困,对更好的生活有着热切追求的渴盼者来说,命运常常就像有生之年永远打不开的一道门。高加林战栗着向黄土地下跪,是对命定的一种恐惧。此刻,他生命中所有关于城市的野心支离破碎,他的灵魂也因有着“罪过”而正被一种无形的力量上刑。当然,高加林是有着道德污点的,而孙少平所差的似乎只是一点点运气,只要时机成熟,他必然会有一番惊天动地的作为。而事实上,就是那么一点点运气,很可能改变整个人未来所有的人生走向。命运之悲除了命运本身的不可把握之外,还有着重要的时代原因。高加林、孙少平的时代,城市还远远未曾向他们真正洞开。
参考文献:
[1]路遥.平凡的世界[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
(作者简介:张梦茹,女,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中国现当代文学)(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