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我”的“他者”与“他者”的“自我”
——中国与印度普通学校传统音乐教育之比较

2019-12-16王

黄河之声 2019年19期
关键词:自我印度传统

王 超

(苏州高新区第二中学,江苏苏州215010)

一、自我的“他者”

在亚洲这片广袤的土地上,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印度占有着极其特殊和重要的地位,它以其独特的历史,深深的吸引着世界各国人民,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印度音乐更是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它将不同种族,不同的宗教信仰,不同的文化思想,加以重新整合,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类文化史上的奇迹。

无独有偶在音乐领域,印度人民更是展现了其无穷的智慧,纵观历史,无论是从波斯还是希腊人口入侵还是赛人·马其顿的扩张。尤其是在18世纪以后,印度遭受西方列强瓜分和统治,在英国殖民的二百多年里,对印度的政治、文化、经济、教育各方面进行了全面的控制。但是印度的传统文化例如宗教、音乐、舞蹈等却全面的保存了下来,甚至出现了许多被印度氏了的西方乐器。例如小提琴、曼陀林、萨克斯、黑管等。如此一看,西方殖民所带来的欧洲文化与思想对于有着悠久底蕴的印度文化传统来看,就是“他者”,我将自我的“他者”理解为印度音乐对自身的肯定,以此为契机不断完善和创新自己。

1985年联合国在纽约庆祝印度独立40周年的音乐会上,世界提琴大师梅纽因还与南印度反小提琴风格演奏家苏布拉与尼亚姆合奏印度音乐,获得很大的成功。

萨义德的《东方学》中,西方将东方构建为“他者”认为自己是“优越的”“先进的”对西方来说,东方是值得向往的,又是必须被征服和统治的,萨义德揭示了其内在的操作规律,但是智慧的印度人民在霸权殖民主义下,却将欧洲的文化同化为印度的文化,这绝非偶然,我认为艺术家与印度深厚悠久的历史,多样化统一的宗教信仰下影响激发出印度文化自我保存,自我发展的本能是密切相关的。

再说到印度的传统音乐西塔尔琴,拉维·香卡更是将自我的“他者”发挥到了极致。拉维·香卡是印度当代著名的音乐家,西塔尔演奏家,19岁举办第一场个人音乐会。青年时期创作了许多出色的拉格,其优秀的才能和成就在此我不一一阐述,我想着重写的是拉维·香卡是如此将西方文化这个“他者”融入到印度传统音乐中做出的巨大贡献。

60年代起,他先后三次与小提琴大师胡耶德、梅纽因合作采用西塔尔琴和西方小提琴二重奏的形式,创作并演奏拉格。70年代他先后与法国长笛大师吉恩·皮埃尔,兰帕尔,进行了形式各异的跨文化音乐交流。之后还与伦敦交响乐团创作并演出了《西塔尔第一协奏曲》、《西塔尔第二协奏曲》,它将西方管弦乐积极巧妙的融洽到了一起。美国奥利弗·科瑞斯科在自己的文章《Rawishankar》中对一方面,作为西塔尔琴的演奏者,他一直是一位传统的纯化论者,另一方面作为一位作曲家,他认为,拉维·香卡的音乐有三方面价值:首先反映了西方人对香卡和他的印度音乐的欣赏方面,其次是广泛的听众给予的良好反馈,再次,它们也教会了西方听众如何理解印度音乐。

拉维·香卡的学生乔治·哈里森说,香卡为世界音乐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是西方与东方音乐文化的桥梁。很多方面,古老的印度文化给了西方人更多的精神内涵。

上世纪60年代,汇集一时的甲壳虫乐队邀请香卡回台演出,吉他手乔治·哈里森也向他拜师,他的音乐思想对甲壳虫乐队产生了深厚的影响,西方的摇滚一代借鉴西塔尔琴独特的演奏技巧,将吉他演奏带入一个新的世界。

被称为西塔尔琴公主的舒卡香卡也继承了他父亲拉维香卡的才华,将流行与时尚融入到印度传统音乐中,为印度音乐的未来开拓了更多的可能性。她的最新专辑《Tranceofyou》将键盘,吉他,爵士乐和坦布拉鼓完美的融合,再加上她同父异母的姐姐诺拉琼斯的助阵,使得专辑充满浓郁的印度风情,让人有种仿佛置身恒河边上的错觉,优美的旋律和西塔尔曼妙的声音让人纷纷为之所吸引。

最后不得不说的还有印度的电影音乐,它以独特的魅力占据这世界电影文化的一席之地,它将舞蹈,歌唱和表演融入一体,近年来,印度的电影音乐除了使用印度民族乐器,也有了西洋乐器,电声乐队的加盟,吸收了西方的调式调性,但又不失浓浓的异域风格,形成了一个独立的流派而受到世界的瞩目。我认为它也是借鉴了“他者”,并且与“自我”相融合,才会有今天的成就。

无论是拉维·香卡等印度音乐家们的智慧创作还是电影音乐的兴起,又或是那些被印度化的器乐音乐中,他们都将古老而又神奇的印度音乐发扬到了极致。在保留自己传统的文化的“本真性”的基础上,借鉴“他者”或者是“异文化”的要素,通过吸收和消化,与“自我”传统文化相整合,不仅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更是建立了一座桥梁将印度传统文化源源不断地输送到了西方世界,并且受到了热烈的反响,更重要地是他教会了西方人如何深层地理解印度音乐和东方音乐,唤起了“西方”对“非西方”的了解和尊重,掀起了西方人民和本国青少年学习印度传统音乐的潮流。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欧洲中心论的观点和西方音乐为主流文化的趋势,为东方音乐走向世界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

二、他者的自我

文章开头提到过,“他者”是西方殖民理论的一个概念,说到自我的他者,我想从1840年鸦片战争中国被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开始说起,清政府统治腐败,西方资本主义大量涌入,反对封建统治,反对闭关锁国,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文化,要求富国强兵的声音不断涌现,1903年沈心工在上海等地开设唱歌课,同年音乐被列为女子师范的学堂课程,此后形成了以教授新式歌曲和欧洲音乐常识为主要内容的音乐教育,1922年萧友梅成立北京大学音乐传习所,1927年在上海成立国立音乐院,以德国专业音乐教育体制建立,这些院校的建立推动了西方音乐的发展,培养了许多音乐人才。

但是接下来的半个多世纪,似乎中国音乐教育走向了一个误区,改革开放以来,许多学校未能将传承和学习中国传统音乐作为自己的职责,“欧洲音乐中心论”“汉字落后论”“全盘西化论”的出现更是带来了不利的影响,直到如今,许多学校所遵循的还是欧洲音乐体系。学校教授的基本音乐理论,视唱练耳,和声等等都属于欧洲音乐体系这样导致了许多人重“西”轻“中”,以精通西方音乐为荣,却从来不去了解传统音乐,毛泽东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我也在新入校的大一新生中抽取两个班进行了一个问卷调查,当问到那门课程最重要,西方课程占了73.3%,传统音乐占了26.7%。再提到你对家乡地方性音乐的了解情况时,只有20%的学生选择了了解并能列举一二。其实这次调查的结果并没有出乎意料,但是当自己倾力于整个调查时,一种更加直观的危机感扑面而来,这是一种仅仅通过看文章所体会不到的。

三、启示与愿景

为什么印度音乐能够在西方得到广泛的接受?为什么印度音乐可以完整的保存与发展?这不禁又引起人们的思考。我认为第一与印度的传承体系有关。在管建华老师的新浪公开课上,吉利阿帕融入到老师的生活中去学习小提琴,在拜访老一辈音乐家时,一唱一拉显得很有趣味。可以发现印度传统音乐还是以口传心授的模式为主。学校教学中,各地方学校都是以建立地方音乐风格为主,教学内容也是教材上与地方性音乐内容有关的几页而已。其次是印度政府对传统音乐的扶持,以下数据是通过PPT摘抄而来。印度法案规定1.维护民族特征,引导国民的思考方向和视线。2.让地方和区域民众的渴望和需求得到表达。全印广播电视台的音乐播出时间占节目的39.73%。音乐类型比例为印度古典音乐占30%,民间音乐占11%,轻音乐占21%,宗教音乐占12%,电影音乐占19%,西方音乐占4%,由上述可以看出印度政府对传统音乐保护做出的巨大努力。总的来说,印度传统音乐在教育中占主导地位,对待外来文化,它们没有自卑感,而是不断地接纳,吸收,融合逐渐形成自己的音乐特色。这对中国的文化教育有着很大的启示。

首先我认为要先从意识上去提高,改变原来错误的,偏颇的观念,树立正确的民族意识并贯穿到音乐教育体系中去,其次是加强对传统音乐的整理和收集投入到音乐课堂中去,始终以发扬传统文化为己任。

习近平在最近的文艺座谈会上也提到要努力传播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的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中国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也是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世界多元文化的背景下,我们有责任去保护自己优秀的民族音乐文化。更要“走出去”去弘扬自己灿烂的文化。为整个世界音乐的繁荣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自我印度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五彩缤纷的洒红节 印度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郑国明 立足传统 再造传统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真实的人生,完整的人性
探讨私小说中的“自我”
科幻中的美与自我
成长中的“自我”
山哈·印度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