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行动导向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评价探索
——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为例

2019-12-16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9年11期
关键词:思政评价课程

(天津职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天津 300410)

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用简短的十五个字概括了当今教育行业存在的顽疾,他指出:“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为深化新时代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指明了方向。

教育是党之大计、国之大计,是当下中国社会进步和民族复兴的重要基石,教育的根本在于是否培养出有益于社会的人才,立德树人才是培养人才的真谛。砥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需要教育更好地“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克服五“唯”痼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培养大批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要。克服克服五“唯”痼疾,解决好教育效果评价这个指挥棒问题,即可以引导学生学什么,也可以引导老师教什么;即可以引导学生的吸收重点,也可以引导教师的输出重点;即可以影响任课教师的职业能力方向,也可以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以学习评价模式改革为抓手,来推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以下简称“基础”)课教学方法的综合改革,在促进教师教科研能力提升的同时,促进大学生自主学习、自觉学习,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方案之一。

一、传统型知识性学习评价难以体现思政课学习成效

长期以来,对“基础”课的学习质量评价通常是在学期末通过对学生进行成绩考核的形式进行。这种重知识掌握程度而轻知识转化为行为的考核,能否反映出学生修读“基础”课前后的的情感、意志、精神与人格的发展轨迹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的全貌。我们以不同院校15、14级部分专业的2200余名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抽样调查问卷、个别访谈、开座谈会等形式开展了大学生对高校思政课认识情况的调查,得到的数据显示,高职高专院校中评价学生思政课学习成绩的主要方式分别为纸笔测验、答辩或口试、现场测试、制作或发明论文或研究报告以及开卷考试和同学互测,各种不同形式所占的比例依次为: 92.8%、 18.9%、 33.5%、 7.2%、 11.3%、 15.7%和8.1%(见图1)。

图1 高职思政课教学中评价学生的主要方式

数据显示,对于考试分数能否反映本人全面发展状况等问题,大学生的看法为:认为能反映本人全面发展状况的占6.2%,认为分数不能反映本人全面发展状况的学生高达85.9%,有7.9%的学生选答不知道(见图2 )。

图2 大学生对分数能否反映其全面发展状况的看法

调查数据表明,除试卷考试以外,大学生期望的评价方式和占比情况为:希望将相关学科获奖情况纳入成绩,占11.9%;希望将其他获奖纳入成绩,占19.8%;希望将辅导员或班级的操行评语纳入成绩,占18%;希望将平时小结累计为最后成绩,占25.8%;希望结合家长反馈,占12.8%;呼声较高的集中在同学评议、活动中的表现和成长记录为占比分别为36.9%; 55.9%和47.6%。见(图3)充分反映了高职高专大学生对动态记录学习和形成性反映学习成果的新需求。

图3 除纸笔外学生期望的评价方式

二、四维目标评价凸显思政课学习监测导向

(一)以激发创新思维为目标,优化教学内容设计

优秀的教学设计本身就是对学生思维建构的耳濡目染。围绕全面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入脑入心,努力实现课程教学由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进而向信仰体系转化的终极目标,在研究、探讨、交流、整合的基础上形成了一整套以问题为导向的课程设计方案。将教材划分为人生观、价值观、爱国观、道德观、法治观五个专题,并在此基础上细化出如何适应大学生活的转变、如何理性认识爱情婚姻问题等11个单元,微化成我们为什么要追求远大理想、中华传统美德在家庭方面有哪些表现等30余个具体项目,配套设立诸如一诗、一歌、一故事的爱国主义“三个一”等5个课堂实践展示和围绕弘扬社会良好风尚、批判丑恶现象,自编自导,拍摄微电影等5个社会实践项目,让学生不断的动起来。

(二)以提高课堂参与率为目标,丰富课堂教学形式

针对《基础》课程教学内容与大学生适应性发展及社会现实联系密切、教学实效性要求严格、思想理论教育功能突出、学生思想复杂多样等特点,在教学形式上采取讨论式、对话式教学法;演讲式、辩论式教学法;表演式、角色互换式教学法;体验式和现场交流式教学法;以及案例式、调研式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的结合运用,使理论具体化,观点明确化,过程互动化,结论自助化。使课程内容的体系性和开放性、理论性和实践性、知识性和思想性紧密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思考习惯,养成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有机会表达。

(三)以增加学生直观感受为目标,创设主体体验平台

依据95后大学生自信、乐观、执着、敢想敢说敢做的性格共性,和目标多元化特点,创办了生命体验实训教室。学生穿上孕妇装,体验母亲生命孕育过程的艰辛;坐在轮椅上,感受老年人、残疾人、行动不便所带来的无助和无力。通过生命体验,直抵大学生灵魂最深层面,唤起大学生对青春活力的珍爱和对生命质量的思考。课堂上,基于解决教学形式单一的问题,综合运用微课、微电影、微视频等新技术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种学习体验,将学生带入思考情境;课堂外,依托课程课堂实践和社会实践,每学期联合学院党委、教务处、学生处、团委等多部门举办实践课展示大赛和社会实践成果展示等活动,教师将最熟悉最有权威感的内容,在最恰当的场合、以最有效的方式和最需要这些内容的大学生一起分享,身处具有浓厚具有浓厚氛围的真情实景之中,学生完成规定任务的过程,演变为内心成就感的生成和成功喜悦感的分享过程,青春的热情互相激荡,这种力量不仅可以大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可以极大激活大学生思考的兴趣和表达的欲望。

(四)以发掘学生能力增长点为目标,形成立体化评价模式

高校思政教育是以提高政治觉悟为目的,不能简单沿用专业课的知识获得考核方法。天津职业大学以题库制上机考试改革为切入点,经过几年探索逐步形成生、师、课三方联动发展性学习评价模式。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等思政类课程的终极评价中,坚持知识掌握与能力增长相结合、理论记忆与行为实践相结合、教材原文与现实思考相结合、学习态度与学习结果相结合等原则,构建了学习效果多维复合评价体系,着力点在于观测学生是否能站在马克思主义立场上看问题;是否能积极传播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否能弘扬和恪守行为道德规范;是否能树立了依法行使权力和履行义务的意识;是否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

1.考核方式多维

一是闭卷考试与开卷考试相结合。开卷考试借助《新闻播报》等专项活动,侧重于考查学生学习态度及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综合运用能力。闭卷考试侧重于考查学生对基本概念、基础知识、基本理论观点的掌握。二是考查与考试相结合。平时考核采用课题随堂互动提问等考查方式,期末考核采用题库制计算机随机抽题考试方式。

2.考核评价主体多维

包括教师终结性评价、学生依据标准自评、学生团队小组成员互评、课程实践环节专家团队共评等多维平台。

3.过程与结果复合

一是逐步提高平时成绩在课程总成绩中的比例,由最初的30%增长到目前的60%,规范平时成绩的给出依据。平时成绩主要涵盖实践认识评价和过程性评价。实践认识评价是通过课程实训项目的完成和过程表现情况。过程性评价是完成每个专题的重点知识摘录和针对重点内容撰写学习感悟、体会,包括重点、难点笔记、课堂讨论参与、课堂演讲感悟、“模拟教学”参与、课后作业、出勤考评等。二是采用等级评分制,淡化分数,注重参与、表达、分析、思考能力和行为素质等细微变化的评价。

4.知与行的复合

考核学生时既重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观点的掌握,又关注运用“三基”处理现实问题的实践能力。主要通过课程实训报告和课程学习心得的撰写,考查学生的问题化解能力、立场站位选择能力和观点表述能力。

三、探索实践解决了普遍存在的三重三轻问题

主要解决了高职《基础》课学习评价重果轻过、重知轻行、重师轻生等问题。较好的体现出课程学习评价对学生知识、技能、素质形成的诊断与教师教学活动调节功能,通过评价结果的数据分析,反馈课程教学活动实施的实际效果,判断学生学习的收获质量,了解学习的成就、发现存在问题与学生需要,并对课程下一步实施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整。

(一)解决了重知识轻行动,对学习成绩的单一判断,思政课学习评价着力点与专业课雷同问题

传统评价方法偏重知识体系,使不善理论思维和归纳总结的高职学生抵触课程学习、畏惧大小考试。新架构的多维评价体系,注重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学习进程的自主性、态度主动性、方法的独创性等主体精神和品质等激励评价,尽可能满足每个学生表现出的自尊心、荣誉感的心理需求,使其体验到被认可、被重视、被尊重的快乐,以达到强化学习动机,增强向好向上的信心和主动发展的目的。

(二)解决了学生获得感不明显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形成一种学习与接纳、竞争而互助的真实局面。让更多学生从身边同学的成长进步中开始学会对比反思,学会重新审视自己。传统课程学习评价只有教师没有学生,对学生学习效果评价的权利往往是操纵在任课教师一人手中。这种评价方法单一、简单,既不全面,也不科学,一锤定音的成绩记载,无法体现学生在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上的终生受益,对教师提高教学质量也不能起到积极的督促作用。新评价范式充分发挥学习共同体每个部分的有机作用,构建起任课教师主评、学生自我测评、团队成员互评、特聘专家共评的有效模式,特别是充分关注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评和学生间的互评量化效应。这样,学生不仅活跃在课堂中,懂得观察、借鉴,互相倾听,而且延伸至课下不同小组、不同宿舍、甚至不同班级不同专业间的互相学习,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三)解决了教学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借助学习手册真实看到学生的所思、所想、所需、所遇、所难,了解他们的经历和追求,利于今后教学引导中的有的放矢,最大限度帮助高职生新的学习意识观的重塑和构建。长期以来,学生对思政课考试的印象就是“背多分”:背书、背答案、背论述、背要点,与此相伴的作弊屡禁不止。新的评价范式通过一本课程学习手册,分别在不同专题要求中明示学、思、讲、演、练、写等环节的具体项目任务要求,采用等级+评语的 “延迟评价法”,淡化了评价结果的筛选功能,着重对比学生同类任务先后完成的质量变化真实记录纵向发展状况,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能力生长空间,从而激发新的学习动力。

四、探索实践助推的教学理念提升

该探索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发展性教学评价理论、表现性评价理论(performance assessment)遵循方向性、客观性、系统性、可行性及发展性原则,成果采用边研究、边探索、边实践、边总结的方式,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分析研究产生高职《基础》课抬头率不高、参与度不够、及格率低于专业课等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围绕高等教育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第一任务”,把重心和最后落脚点放在学生身上。构建起增强实效性的近期目标和常远规划,并在课程的教学中,精简课程理论知识,构建项目导向的教材内容向教学内容转化设计体系,做实课程实训院内教学,逐点改进教学模式,凝练教学思想。

(一)以独特的课程实践活动贯通教学

以“五融合”评价理念为指导,形成抽象目标具体化的思政课学习效果评价路径,形成了使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学习效果的评价具有可复制性、可观测性、和可操作性范式。能较好地反映不同学生在能力、个性等方面的差异,不仅可以完整记录学生课程学习过程中的成长变化,还可以及时反馈教学效果,随时把控学生的学、及时调整教师的教,真正有效发挥课程评价考核的激励、导向和反思等功能,在检测学生知识掌握程度、素质提升效果的同时,有利于教师发现课程设计、教学组织等方面的问题,改进教学教学手段与方法,进而推动思政教学质量的整体发展。

(二)构建起“多维度”思政课学习评价体系,创制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学习手册

以明确目标、把握原则、设计程序为步骤,确定每个单元的学习的数量和质量发展性评价观测点,架构起基础学习能力和习惯、课外阅读量、知识漏洞分布与改进等多个观测点作为评价维度,使评价内容增了“由头”。通过完整记录学生课程学习期间“知能情意行”层级递进的能力形成和提升过程。实现完整学习过程和效果跟进,多维的评价视角挤跑了“背多分”模式下的死记硬背,激发出蕴藏在互联网原住民身上各种意想不到的潜能。这种评价范式更加符合思政课教学特点和规律,能更好检测思政课教学效果。

(三)确立了教师 “四教”与学生“四真”的核心标准,通过教师 “教书、教人、教心、教行”,促进大学生把所学理论知识和道德规范法律要求内化为自己的行为 , 做到“真学、真懂、真信、真用”

通过转变课堂教学模式,增设“新闻课课晓”“课前陈述”等环节,搭建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平台,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在“活”中激发出学生主体的评价“劲头”。从个别班级试点到全院“思政课实践课展示大赛”“以案说法”等实训项目覆盖全体学生,实践、体验教学平台持续完善,让学生对在能力展示的平台对评价结果有了“盼头”从根本上制约了评价结果偏重于评价主体的感觉与印象弊端的发生,提高了学习评价的直观性、科学性和说服性。

(四)促进了思政课程建设的三大转变

一是“思政课”教学从单纯政治意识形态的单项灌输,向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人文素养和综合发展方面转变;二是“思政课”教学从单纯的一般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向传播新理论、新知识、新信息方面转变;三是“思政课”教学从单纯的第一课堂向第二课堂、第三课堂的全面深透和有机结合转变。形成了教育的合力,巩固了“思政”教育的效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课题还存在理论研究不够深入,解决问题的方案还不尽完善等问题。针对本课题研究的局限性,课题组将继续加强评价办法和指标体系验证研究和监测指标体系的理论学习和研究,提升探索与实践的理论提升水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高度重视,充分表明了党中央对办好思政课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为推进思政课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重要遵循。创新《基础》课学习效果评价机制,是落实总书记关于讲好思政课“关键在教师”的指示精神,进一步提升思政课教学质量和水平的一项具体实践。广大思政课教师,不仅要提高认识,切实增强开拓、创新的使命感和主动性,更要注重实践,善于用知识传授承载起价值引领的目标,不断探索更加切实可行的,以学生能明确自己的责任和使命;能科学地分析与解决问题,能恪守社会主义道德行为规范,能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等能力增长点为观测点的过程性多元化的评价体系,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确保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

猜你喜欢

思政评价课程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SBR改性沥青的稳定性评价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中药治疗室性早搏系统评价再评价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