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特色化的途径探讨
2019-12-16文/赵鹏
文/赵 鹏
2018年是中国新闻传播教育百年诞辰,中国新闻史学会2018年学术年会在杭州举行。与会专家达成了如下共识:新媒体时代,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对人才培养产生了深远影响,两者之间的互动变得愈加深入。近年来,国内高校纷纷设立与传播技术相关的课程,特色化新闻专业建设有声有色,如上海理工大学将数字出版纳入新闻课程体系之内,中国地质大学将自然遗产、风景旅游与新闻传播相整合。数据显示,2007年到2011年间,教育部先后建设了7批国家级特色专业,而新闻传播领域的立项专业就达到了37个,其中理工院校占有3个,占比为8.1%。另外,2007 年到 2016年期间教育部立项建设了8批精品视频公开课共有12 门,理工院校占有2门,占比为16.7%。不难发现,理工类新闻传播教育特色化道路发展任重道远。
一、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特色化的优势
1.技术性、实践性能力更加突出。新闻专业是一门将内容创作和社会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学科,许多普通高校新闻专业教育却往往重理论、轻实践。从历史基因来看,理工院校具有重技术和应用的传统,这一点与新闻专业的实践性特征刚好相契合。普通综合性高校的新闻专业历来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业界不断反映现在的新闻专业毕业生上手快,但是后劲不足,在更加深入的工作中,常常无法满足行业需求。理工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则在这方面做到了很好的创新和尝试,弥补了这个空缺。
2.跨学科专业交叉培养模式,融合各类资源。新媒体时代下,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对新闻专业毕业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了适应技术的发展,近年来各大高校教育纷纷加强人才培养机制和课程建设的革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例如,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和计算机学院联手打造了数据与传播课程,并不断探索全新的以传播技术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据悉,该校将新闻专业人才培养重新定位于智能媒体人才培养,并树立了“AR+传播”的发展理念,实现了由以往模型驱动向数据驱动的模式转变。
3.创造性思维与科学的研究方法。相对于普通高校新闻专业的社会科学培养思维与方法,理工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培养具有较高的创造性思维,同时融入理工科目特有的自然科学研究方法。将理工科的逻辑思维与人文学科的形象思维相结合,可以刺激学生迸发更加具有创造性的想法,弥补普通高校新闻专业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固化、无法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不足。如实证分析法、定量分析法等的应用,可以减少新闻专业学生在从事新闻生产过程中,在缺乏足够科学、客观报道依据的前提下,主观臆断,加入个人情感的情况,从而加强新闻报道的客观性、真实性、全面性,保障新闻质量。这种思维和研究方法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理工类高校为学生培养这种能力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大环境。
二、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特色化的困境
1.生源不稳定,认同度低。理工类院校的新闻专业起步晚、知名度低,长期以来给考生一种文科专业处于弱势的印象,所以新闻专业第一志愿的报考率、专业认同度和职业归属感都很低。同时,因为很多理工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学生是被调剂到该专业的,所以这类学生具有很高的不稳定性。很多学生为了进入该高校选择接受调剂,但是在入学后却将新闻专业当成跳板,努力转到自己心仪的专业。也正是因为理工类院校新闻专业不具备竞争力,知名度不高,很多优秀的考生并不会将这类院校的新闻专业作为自己的首选,于是经过主动报考与被动筛选之后,被理工类院校新闻专业录取的生源质量也极其不稳定。这样理工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就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生源越不稳定,专业竞争力越弱,竞争力不足,吸引的优秀生源更少。
2.师资力量薄弱,科研实力不足。客观来讲,理工院校的新闻传播类专业起步晚,硬件和软件设施也不够健全,加上传统优势不足,很难引进高层次人才。面对这种困境,一些院校为了快速上马新闻传播类专业,盲目招聘,甚至将聘用范围扩展到中文或其他相关学科,导致教师的知识结构与专业深度无法满足新闻专业需求,与业界发展要求存在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同时,理工类新闻传播类专业很难吸引来自业界的教师资源,这便严重影响了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能力,最终培养出一批与业界需求脱节的毕业生。同时,这类院校的科研实力一直不足,数据显示,近7年有关新闻传播的国家社科基金申报中,理工院校的理想比重大约为13%,科研动力与实力严重不足,致使理工类院校的新闻传播专业影响力度不高。
3.课程体系滞后,融合不足。理工院校的新闻专业必修课程相似度很高,主要包括基础专业课程,如新闻采、写、编、评,广播电视拍摄、编辑制作、新闻理论、新闻史、新闻伦理与法规等课程;业务类课程,如广告制作、公关处理、网络传播、经营管理等课程;实验教学课程,如报纸版面设计、广电音视频制作、图片设计制作、多媒体制作应用等。当然,社会实践、媒体实习等实践环节也在课程设计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很多院校在课程设置上普遍存在流于形式的问题,从概念阐述到方法讲解,从逻辑思维到动手实践,彼此之间互相独立、没有联系,没有实现融会贯通。更重要的是,融媒体时代,新闻传播的课程体系建设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扩展课程内容,增强全媒体实践类课程比例,满足新媒体环境需求。
三、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特色化的路径
1.利用自身优势,注重学科交叉。以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为例,该专业利用工科学校的优势开设了《数据新闻理论与实践》《传播技术应用前沿》等课程,实现文理科领域专业的跨学科合作和充分融合,并先后与其他理工科学院合作联手创办了相关实验班。理工类新闻传播专业学院可以通过在校内设立跨学科研究中心,聚焦社会、经济、技术发展中与新闻传播领域相关的跨学科问题,充分调动不同学科、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力与资金资源,实现科研与教学合二为一。跨专业的合作有利于高校培养出一专多能的融合型人才,满足当前媒介融合时代的媒体需求。
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实行“差异化”培养模式。
长久以来,高校为社会输送了一批优秀的新闻专业毕业生,但是也存在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化,与社会需求脱节的问题。理工类院校的新闻专业应该抓住这个机遇,调整培养模式,适应人才市场需求,向“订单式”人才培养方向发展,将“被动”变为“主动”。理工类院校可以从自身学科特点出发,发现传统新闻学科存在的空白地带,然后在学生接受新闻学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实行有针对性的“差异化”培养。学校要与媒体机构保持联系,及时了解最新的人才需求,然后适时调整人才培养计划和课程内容,以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特色化。例如,当媒体机构缺乏环保气象方面的人才时,新闻专业可增设相关课程,增进专业教学与社会就业的贴合性,同时,针对性地参加相关社会实践,提升在特定领域的专业能力。
3.建设多元化专业教学团队。前文我们提到,师资队伍是限制理工类院校新闻传播教育的重要资源,那么建设具有特色的新闻传播教育,首先还需要一支优秀、专业的特色化师资力量。培养跨学科的特色新闻传播人才,必须打造一支新闻理论过硬,又有多年业界实战经验,同时充分容纳特色专业教师的队伍。这支队伍在年龄结构、学历层次、学缘结构等各个维度都应该充分考虑如何为建设高水平有特色的新闻专业人才服务。办学同样讲究走出去,请进来。我们在建设自身的教师团队的同时,也可以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和国内外的资源。此外,学院还可邀请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开展短期讲学或学术讲座,拓展学术的国际化视野,并为学术创造更多的国际学术交流机会,全面提高他们对接国际的学术能力。
4.调整课程设置,注重实践教学。媒介融合的背景下,传媒行业对高层次应用技术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高校的课程设置必须将信息与传播技术内容提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上来,重视云计算、大数据、短视频与视频直播、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教学与应用,着重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创意能力,包括在内容、产品、视觉等方面的创意呈现。高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将理论应用到实践中的能力,重视对学科实验室和实验教学环节的建设。大力展开与各大媒体、企业建设实习和产学研基地的工作,例如,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就与南方报业传媒集团、腾讯公司等知名媒体机构展开密切合作,为学术打造综合化、专业化的实习平台。同时,学校也要鼓励学生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竞赛,提升自身的社会实践能力。
四、结语
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特色化发展是一条光明大道,是可以为学界和业界带来无数突破与帮助的探索。新闻传播专业的发展需要融合各类学科的专业特点,不断实现精细化、专业化、特色化。目前来看,这是传媒行业发展的需求,更是融媒体时代发展的必然方向。理工类高校借助自身的学科优势,在把牢专业基础的前提下,横向融合其他特色学科将成为其核心竞争力。为了实现这种特色化教育途径,理工类高校新闻传播教育工作还需要不断创新教学和培养模式,整合更多的学界、业界资源,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学习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