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各类戏曲剧种产生与发展及对现在的影响
2019-12-16朱沈妍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朱沈妍 上海大学音乐学院
戏曲最初起源于民间的各类艺术形式,如民间歌舞、民间说唱等,其发展历程源远流长,从汉代的百戏,到北宋时期的诸宫调,到宋金杂剧,再到标志戏剧进入成熟阶段的南宋南戏的产生,然后演变成更加成熟的戏曲艺术——元杂剧,明清时期,盛行于宋元时期的戏曲衰落,加上经济重心逐渐南移,使戏剧在南方得到了很大的发展和普及,其吸收了杂剧、诸宫调的精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体制。历经了千年,戏曲艺术走向了成熟,而现在,戏曲艺术仍在随着时代的影响而改变着、适应着。不同的戏曲,风格不同,有的温婉柔长,有的高亢响亮。作为一门综合性艺术,戏曲音乐是最重要的元素,而戏曲音乐的主体是声腔。
一、昆腔的形成
昆山腔起源于江苏省昆山市,其实在一开始昆山腔并不是一个庞大又规整的戏曲,只是流行于昆山周围的地区,后来,经过魏良辅等人对昆曲的改革,使它成为影响最大的声腔剧种。经过了历史的进化,最后昆山腔形成了昆腔腔系。最早见到有关于昆山腔记载的是明代的祝允明(1461-1527)在《猥谈》中写道:“数十年来,所谓‘南戏’盛行,更为无端,于是声音大乱……妄名余姚腔、海盐腔、弋阳腔、昆山腔之类。”昆山腔在很多情况下都是一字配上多音,节奏也是缓慢悠长的。
二、高腔的形成
高腔的原型是弋阳腔,从名字上就能知道这个腔系源自江西,它最开始是宋元时期的南戏,腔调洪亮而又奔放,后来弋阳腔演变成了高腔腔系。与昆山腔的清丽婉转不同,弋阳腔更加注重的是戏曲中的词,而不是调,其表演形式更加通俗,也更接近生活。后来的弋阳腔传到了中国的各地,结合各地的方言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流派。
明清时期的余姚腔和海盐腔与昆山腔的形式是很相似的,余姚腔由戏文子弟编排,海盐腔唱腔细腻柔软,虽然它们曾红极一时,但是由于昆山腔的兴起和风靡,它们的衰败也是必然的结果。
三、皮黄腔的形成
提到戏曲,大家不免都会想到称为国粹的京剧,而京剧是近代四大声腔之一的皮黄腔的剧种种类之一,皮黄腔包含了西皮腔和二黄腔,它是这两种声腔长期共生而形成的,虽然其形成时间比昆腔和高腔短暂,但它是发展完善的一种腔系,是成熟的板腔体音乐。杨静亭《都门记略》中说:“黄腔始于湖北黄陂县,一始于黄冈县,故曰二黄。”这份史料告诉我们皮黄腔来自黄陂黄冈。清乾隆李调元《雨村剧话》中写道:“胡琴腔起于江右,今世盛传其音,专以胡琴为节奏,淫冶妖邪,如怨如诉,盖声之最淫者,又名二簧腔。”这份史料又告诉我们皮黄腔出自江西。欧阳予倩的《谈二黄戏》中说道:“当是平板二黄为之过渡。”说明平板二黄又流行于安庆地区。另外,齐如山的《中国戏剧源自西北》中主张包括二黄在内的戏曲各类都产自陕西。
在不同的腔体下,衍生出了不同种类的剧种,其中最有名的便是北方的京剧和南方的昆曲。根据目前的发展状况来看,相较于京剧,昆曲虽然日渐式微,但它在清朝前是空前繁荣的。昆曲的繁荣有几点原因,第一,文人雅士对昆曲进行了改革、创新,并创作了好的剧本。第二,宋朝时期的经济重心从北方转移到了南方,好的地理环境加上当地居民富足的生活,使昆曲蓬勃发展。笔者认为,昆曲的式微也有两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昆曲具有很强的文学性,而到了发展后期,优秀的原创作品越来越少,与之前相比,有较大落差。另一方面,昆曲使用的是南方的方言,唱念语音一般为苏州吴语或者有入声的中州韵,一些丑角的念白亦使用有翘舌音的苏白,北方观众较难听懂。与昆曲相比,京剧可以说是后起之秀,在清朝时期,京剧进行了积极的改良活动,接受各地文化的融合,并且有大量优秀的演员加入这个行列,如被誉为“四大名旦”之首的梅艳芳等,也是在这些艺术家的带领下,京剧得到了迅速发展,甚至走出了国门。
通过京剧与昆曲兴衰的原因分析,我们也可以得出一些结论,任何一种文化的繁衍发展,自身的条件和外部的环境因素都很重要,既要不断创新,也要依靠政策的支持、经济的发展。在时光的长河中,一直故步自封是注定会被淘汰的。因此,对于戏曲艺术的传承和发展,需要得到更多人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