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发展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2019-12-16文/杨扬
文/杨 扬
媒体融合的概念最早由尼葛洛庞蒂提出,他用“电视和广播业”“出版印刷业”“计算机业”三个同心圆来说明媒介技术、媒介形式、媒介经营有融合在一起的趋势。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教授普尔对这一概念进行了延伸,认为媒体融合是指媒介的多功能一体化趋势。经过不断演进和阐释,媒体融合的概念不仅是对信息传播领域的一种技术性描述,还包括媒体内容、媒体组织、媒体所有权、传播手段等要素的融合。2014年,我国出台了《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媒体融合成为特定时期特定环境下的特定表述。从《意见》可以看出,媒体融合不是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的简单相加,而是基于互联网思维,由数字化和网络化激活的一种新的信息服务范式和新型传播生态。
随着媒体融合不断发展,当代大学生已经成为各类媒体融合工具与应用的主力军,大学生价值观教育的环境也发生了本质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运用新媒体新技术使工作活起来,推动思想政治工作传统优势同信息技术高度融合,增强时代感和吸引力。”因此,高校应充分把握媒体融合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发挥媒体融合的优势作用,克服消极影响,使媒体融合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助力。
一、媒体融合发展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积极作用
1.突破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空界限。就传统的教育方式而言,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般在固定的时空里进行,而随着媒体融合的发展,信息传播不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大学生只要有互联网和移动设备便能自由地接收和传播信息,极大地扩展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时间和空间维度,延伸了教育的时空场域,促进了教育信息的全覆盖,使观教育内容从平面走向立体,从静态走向动态,从现实时空趋向超时空。
2.丰富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资源。传统大学生价值观教育内容绝大多数来源于书本教材内容、文件精神以及思政课教师的讲授,信息来源比较单一,渠道逼仄,内容贫乏。媒体融合综合了广播、报刊、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的特点,使得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资源来源渠道逐渐多样化,信息内容也趋向多元化、趣味化。借助媒体融合技术,高校可以利用图像、视频、动画等形式,使枯燥单调的教育内容更加直观、生动、富有感染力,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内容。
3.提高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交互性和自主性。教育活动需要教师和大学生进行互动,这种互动表现为教育信息的传递、接收和反馈。传统的价值观教育往往采用单向灌输式的方法,忽视了大学生的需求和接收能力,抑制了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大学生处于从属地位。媒体融合的发展为大学生提供了一个相对平等、自由和开放的互动平台,大学生通过新媒体平台能够相对充分地发表自己的观点,自由表达自己的看法,并在观点的交流过程中,判断整合他人观点,形成自己的认知,进而引导自身价值取向的形成,提高了教育的自主性。
4.增强了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协同效应。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并非仅是高校的责任,它需要高校、社会以及家庭三种教育力量相互联系和协同,形成以高校教育为主体,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协同育人的力量。同时,高校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教育也需要学校内部形成教育合力,从而达到最佳教育效果。媒体融合发展的超时空性,使高校、家庭和社会都能参与到大学生价值观教育中来,并为高校内部各方教育力量提供了共同育人的平台,强化了全员育人和协同育人的效果。
二、媒体融合发展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消极影响
1.传统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受到极大挑战。传统媒体时代,由于教师掌握的知识和信息比学生多,因而处于主体地位,而大学生由于在知识与信息的掌握上处于劣势,在教育活动中处于被动地位。媒体融合时代,无论是教师还是大学生,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相对平等的地位,能够获得同样的资源和信息,尤其是媒体融合的互动性更使得教师的主体地位受到挑战,教育者和受教育者越来越趋于平等交流的状态。传统教育主体地位的丧失,意味着教师在教育引导方面的权威地位也逐渐旁落,主流媒体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声音淹没在混杂的信息噪音里。公众人物、娱乐明星、网红等更可能成为意见领袖,获得话语权威,他们所展示和倡导的价值观更容易对大学生产生影响。媒体融合的发展使得大学生更愿意通过互联网平台去接收新知识,通过自主交流的方式形成价值观认同,对传统教育模式感到乏味,极大地挑战了传统教育主体的权威性。
2.传统价值观教育方法弊端凸显。传统媒体时代,教育者主要借助思政课堂、主题班会、第二课堂等渠道,通过单向灌输的方法教育和引导学生,教育方式较为单一,教育者与教育对象之间缺乏平等的互动交流,教育过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不足,通过这种传统的方式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活动,很难达到预期效果。媒体融合时代,以今日头条、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大学生学习和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传播和交流工具,新媒体的自由化、个性化以及交互式的学习方式更能吸引大学生的学习兴趣,他们也更习惯通过互联网进行学习交流,这对传统的教育方式构成了严重挑战,导致大学生对传统灌输式教育方法产生逆反心理,使传统教育方法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作用大减。
3.大学生的价值观受到多元冲击。媒体融合环境下,由于信息传播的海量性和便捷性,大学生可通过多种途径获取知识信息。然而,新媒体传播的信息泥沙俱下,其中夹杂着各种思潮,包括与社会主义价值观相悖的思想,使得价值观还没有完全形成的大学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思想的冲击,陷入道德评价标准的困惑。面对复杂多元的价值观选择,社会阅历不深的大学生很难在第一时间明确区分是非善恶,稍有不慎就会形成有偏差的价值观认识,严重者甚至会在彷徨与矛盾中产生信仰危机,否定主流意识形态,给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带来巨大挑战。
三、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
为了适应媒体融合的发展,高校应积极转变教育理念,探索新方法,实现新突破,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1.积极转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理念。媒体融合时代,大学生的主体性、参与意识、平等意识、民主意识、责任意识都在不断增强,这就要求高校顺应媒体融合趋势,转变教育理念,从“单向灌输”转变为“双向互动”;从“教育者是价值观教育的主体”转变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都是价值观教育的主体”,予以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平等的话语权,充分发挥大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统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一味向学生传授枯燥的理论和空洞的道理,缺乏与大学生之间的情感沟通和人文关怀。在媒体融合环境中,仅仅通过“说教”的方式进行价值观教育是远远不够的,更要通过情感沟通来感染大学生,满足他们渴望交流沟通和被理解的需求,从而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2.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和引导力。媒体融合时代,高校一方面要发挥媒体融合技术优势,善于运用新媒体平台,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要根据大学生的特点精心制作教育内容,既要坚持教育内容的权威性、丰富性,又要注重趣味性和真实性;既要重视大学生的兴趣和需求,又要反对一味地迎合。要运用媒体融合技术的特点和优势,促进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充分互动和交流,通过在线问答互动、在线投票等方式增强价值观教育的吸引力。另一方面,要利用新媒体技术优势,在引导大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关注民意诉求的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抢占信息的制高点和话语的主动权,不断增强新媒体思想政治教育的引导力。利用新媒体技术,引导大学生主动关注和思考社会热点,客观看待各种社会问题,并合理地进行意见表达。运用好大数据技术,对学生媒介使用习惯、兴趣爱好、关注热点进行分析,准确洞察大学生的所思所想,及时对大学生的思想舆情进行正确引导。
3.不断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师资队伍的媒介素养。媒体融合时代,为提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具备扎实的政治理论知识和较高的思想道德素质,而且要与时俱进,不断提高媒介素养。高校应组织媒体融合技术的相关培训,包括新媒体教学软件应用、微课制作与使用、慕课开发设计等内容,更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提升其媒介运用水平。一是要充分利用媒体融合技术,以鲜活、生动的新媒体语言与大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现师生之间良性互动。二是要帮助学生在各类混杂的信息里辨别信息内容的真实性,引导大学生识别虚假信息。三是要熟悉媒体融合内容制作、信息传播的机制与过程,自觉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传导活动,培养管理、制作新媒体内容的意识,综合利用新媒体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
4.努力培养一批具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领袖。二级传播理论指出,大众传播对人们的影响不是直接的,而是一个二级传播的过程。大众传播的影响不是直接流向一般的受众,而是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再传播给一般受众。媒体融合时代,意见领袖在传播过程中的重要性更加凸显,因此,通过培养一批意见领袖来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教育显得尤为必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领袖可以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教学名师、优秀学生党员、学生干部甚至是普通学生。高校应积极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让其占领大学生群体经常关注的新媒体舆论阵地,通过互动交流、发表评论、组织讨论、参与活动等形式引导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提升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从而让大学生能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育人新格局。媒体融合时代,应充分整合高校、家庭、社会等各类教育资源,形成教育合力。在高校层面,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高校教育教学管理服务全过程,切实做到价值观教育的“三全育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不仅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者的教育内容,也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教育内容。高校应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将思想引领和价值观塑造融入每一门课程教学中,不断增强各专业教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课程教学的意识与能力,切实提高教育的针对性。高校还应充分挖掘管理、服务、组织育人功能,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导向作用。此外,高校还应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今日头条号等新媒体平台,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积极开展线上互动交流,把握学生思想动态,引导大学生价值取向。在家庭层面,高校应与大学生家长建立密切联系,提高大学生家长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认识。在社会层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应与高校共同发力,在进行宣传教育时,既要建设传统媒体的优势,发挥主阵地的宣传作用,也要注意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的传播特点,以鲜活生动的语言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健康的新媒体文化产品,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造良好氛围,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系统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