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司鼓伴奏的“恰到好处”
2019-12-16吴连峰甘肃省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
□吴连峰 甘肃省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
“恰到好处留有余地,适可而止不要过头”是戏曲谚语,更是我们从事戏曲工作的口头禅,也是舞台演出中对演员的普遍要求,而且这不光是对演员的基本要求,也是对我们伴奏员的基本要求。对于司鼓来说,“恰到好处”特别重要,要做到这十六字并非易事,即便下大功夫也不一定符合这十六个字的标准。那么,司鼓怎样才能做到“恰到好处”呢?笔者根据在天水市西秦腔研究院的工作实践经验,想和大家共同商榷,以求共勉!
一、提高文化素养是前提
文化的存在是不可忽视的,其在很多方面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着约束。所以,提高文化素养显得十分关键。这一点在司鼓伴奏中体现得十分明显。司鼓是乐队的总指挥,但由于整体素养的差异,在接受文化信息时,不同的人会存在不同的接受差异。素质好的人,接收的文化信息始终会从大区意识考虑,更多的是一种具备广泛性、大众性的文化特质。素质差的人则不然,其接收的文化信息更多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展现出一种倾向性、狭隘性。因此,我们必须从文化素养的视角审视自身,不断改变和提升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司鼓工作中对“服务大区意识的才气和统领全区的帅气”的要求进行深刻领会与积极践行。
二、钻研戏曲理论知识是关键
戏曲理论知识博大精深,对于司鼓来说至关重要,如果你不具备戏曲理论知识,就很难做好司鼓工作。“戏曲者,用歌舞演故事也”,戏曲理论包含音乐、唱腔、舞蹈、动作、念白等。秦腔戏曲是中国梆子腔系的典型代表剧种之一,不仅是西北的主要剧种,而且是梆子腔系的鼻祖,它那高昂激越的旋律、质朴纯正的韵味、丰富完整的板式,以及欢音、苦音两条不同色彩旋律的对比,易变的调性和整、散节奏上的交织等,无不显示出它的艺术魅力。所以,想要拿捏得恰到好处,必须了解它的艺术特色。以虚拟性为例,在具体的舞台气氛调度和演员对某些生活动作的模拟方面,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等,能更集中、更鲜明地体现出戏曲的虚拟性特色。另外,秦腔戏曲的虚拟性还体现在脸谱方面,秦腔花脸以面部勾画色彩来体现人物特征,如秦腔传统剧《大升官》中的徐彦昭、《铡美案》中的包拯、《金沙滩》中的杨七郎、《游西湖》中的廖寅等。只有对这些戏曲理论知识进行深刻钻研与把握,才能创造出具有自己个性化的规范艺术,进而创造更好的艺术效果。
三、扎实的基本功和丰富的伴奏技巧是保障
司鼓对一出戏的作用重大,所以具备扎实的功底,能够将打、巴、拉、嘟儿、弄冬、指、划、按等准确表达清楚,是司鼓伴奏实现“恰到好处”的艺术效果的保障。当然,这也离不开丰富的伴奏技巧的支持。伴奏技巧要通过长期的舞台实践才能获得,每场演出不管成功与否,司鼓都要总结经验,从中吸取教训,伴奏成功要保持,失误不能妥协,要知难而进,从失误处找到突破口,寻找失误的原因,开拓进取,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丰富自己的伴奏技巧。
四、按其所需尽其所用是助手
秦腔打击乐的收缩性很大,一曲多变、一曲多用在舞台演出中很频繁,司鼓要准确掌握剧情发展和情节需要的变化,按其行当的不同人物、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性别来安排锣鼓点的不同,要按其所需尽其所用。要做到按其所需尽其所用,其一是必须精读剧本,从剧本中熟悉其故事情节的“来龙去脉”,掌握剧情的“起承转合”和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其二是准确把握“轻、重、缓、急”的相关应用,用最符合表现剧情和人物形象的伴奏方式来帮助演员塑造人物形象。其三是正确处理剧情的时空情节、情景空间及舞台调度,精确应用该剧的节奏变化和转换。其四是要“通行知路”和处理细小表演情节,对于同一出戏,一个演员和另一个演员的演法会有差异,这就要求司鼓必须掌握演员的具体风格,达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境界。
综上所述,司鼓要做到伴奏“恰到好处”,必须做到三点:一是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要把心静下来,坐在鼓套上(九龙口)要不慌不忙、胆大心细、不乱章法。二是眼明耳灵,就是要思想高度集中,聚精会神、专心致志、绝对统一。眼睛注视台前演员的一举一动、一拳一脚,耳朵要细听演员唱念的字字句句。三是要手快,就是要演奏技术成熟老练、功夫过硬、动作优美、姿势好看,在舞台上能够把自己所学的“锣鼓经”活学活用、节奏紧凑、激情洋溢、稳中有快、快中有稳、临机应变、应用自如,达到“暴而不躁、稳而不温”境界,能够随着演员表演的“唱、念、做、打、舞”敲出人物的“精气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