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教育见习中针对教学设计的思考
2019-12-16广西艺术学院
□柴 婷 广西艺术学院
一、在美术教育见习过程中教学设计出现的问题
教学设计具有一定的指导性特征,其中包含了和教学主题相关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多种因素。教师对教学设计的把控和调整是一节课成功的关键,但是,在当前的美术教育见习过程中,教师对教学设计的安排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教学目标空洞,没有可测评的依据
教学设计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然而部分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时,没有将教学目标分解成具体、可操作的目标。且根据教学主题所设计的三维教学目标之间缺乏联系性,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也没有可测评的依据。除此之外,教师对三维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方法与过程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感目标)的理论化程度认识不高,教学目标的撰写存在不够具体的现象。美术教师制订的教学目标往往不符合学生的学习标准,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或无法考虑到全体学生。
(二)教学重难点不够明确,随意性过大
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分清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但大部分美术教师在对教学设计进行安排时,对教学重难点的设定较为随意,无法突出本节课的重要部分,使整节课的设置过于平均化。在美术教育见习的过程中,教师也不能分清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的关系,使两者之间往往呈现出孤立的局面。
(三)教学过程不尽合理
一堂好的美术课要想高效率地完成,教师必须在课前针对本节课的主题先设计出一个大概的教学过程,这样教师才能更好地把握整节课的学习进度,以此来保证本节课的教学质量和提高学习效率。但是,部分教师在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学内容进行安排时比较广泛,想把所有的知识都塞给学生。教学内容的多和宽泛并不能提高整堂课的学习效率,还会给学生造成一种心理压力。此外,部分美术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能只是根据课本上的内容来进行设计,对课外知识的拓展较少。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远离了学生生活的真实环境,从而导致学生所学的知识无法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对于课本上的教学内容,教师的主动选择性很大。其实,教师不需要完全按照课本上的内容来设置本节课的学习,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喜好来优化本节课的学习。
二、美术教育见习过程中教学设计出现问题的原因
在美术教育见习的过程中,教师在教学设计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教师进行上课实操的次数较少,缺乏教学经验。除此之外,在教育见习的过程中,大部分美术教师是在校的实习教师,还不能很好地转换自己的角色,对于理论知识和实践的结合运用比较困难。
三、在美术教育见习中有效实现教学设计的安排
(一)深入地了解学生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具有主体差异性的人。在不同的学习环境和生活环境中,学生在知识结构、感知能力、思维水平、想象力、创造力以及兴趣、情感、美术表现力等方面都会有显著的差别。因此,教师在对教学目标进行设计时,一定要选择最低标准,也就是选择大多数学生都能达成的标准。在开展美术教学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想完全达成三维教学目标可能有些困难,但是教师在每次的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指向这样的目标。例如,在设定“知识与技能”的目标时,教师必须用具体、适当的语言词汇进行指向,设置好最低限度。“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也是指向性目标,需要教师用相关的语言和行为对其予以支持,体现出“指向”的本意,逐步接近并达成目标。
(二)厘清教学要素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学重难点之间有很大的关系。教师可以在教学目标确立好之后再确立教学的重点,在教学重点之下再确立教学难点,从而形成思考的链条。
(三)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细化教学内容
在安排教学设计的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这一块,教师所设定的教学主题首先要和学生的生活发生联系,要考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内容只有贴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才有可能被激发。学生所学的内容应从生活中提取,这样可以使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高,改变了以往只追求对理论知识进行灌输的方式。
教学内容中的各个小活动,要有清晰的脉络。每个活动要争取做到细化,避免教学内容的空洞和宽泛,教师在组织开展每个活动的时候不要泛泛而谈,要做到环环相扣,使其具有逻辑性。
教学设计是教师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对教学要素及其活动进行的系统规划、安排与决策。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师较好地掌握课堂,因此,美术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之前应做好教学设计,确保课堂教学质量的稳步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