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儿歌弹唱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2019-12-16山东现代学院
□许 明 山东现代学院
儿歌能拉近父母与儿童的距离,彰显亲和力,是父母进行家庭教育的法宝。国学儿歌通常朗朗上口、通俗易懂,极易受到孩子的喜爱。同时,儿歌弹唱能培养儿童的动手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提高儿童的获得感和满足感,激发其进行国学儿歌弹唱的主观积极性,从而推动其全面发展。因此家长要认识到国学儿歌弹唱的作用,深入挖掘其优势,并将其融入家庭教育中,提高家庭教育的实效性。
一、国学儿歌弹唱发展的概述
国学儿歌弹唱要求表演者在演唱国学儿歌的同时弹奏乐器为自身伴奏,这对表演者提出了较高的挑战。国学儿歌通常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节奏欢快,深受儿童和家长的喜爱,能激发儿童传唱的积极性。而乐器的演奏绝非易事,对儿童手指的灵活性和身体的协调度要求较高。但如果要求儿童同时进行演唱和弹奏两种活动,则会使儿童手忙脚乱,长此以往便会诱发儿童的厌烦和抵触心理,不利于家庭教育活动的有序进行。新时期,家长在开展家庭教育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国学儿歌弹唱的作用,寓教于乐,彰显弹唱活动的吸引力,提高儿童的修养水平,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二、家庭教育中国学儿歌弹唱的现状分析
(一)缺乏重视程度,弱化了儿童的获得感
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通常更多关注儿童的衣食住行等物质层面的需求,却忽视了儿童的精神需求,这不利于儿童的全面发展。家长在购买儿童书籍时,往往偏向于选择与语文、数学和英语等课程相关的辅导资料,对国学儿歌弹唱的书籍选择较少,不利于儿歌弹唱活动的开展。而且,部分家长只掌握基本的演唱技巧,却对弹奏活动一窍不通,既不能对儿童的弹唱活动提出针对性的指导,弱化了儿童的获得感,也不能培养儿童对国学儿歌的学习兴趣,不利于其审美情趣的提升。
(二)忽视培养作用,降低了儿童的积极性
国学儿歌弹唱是一项有趣的活动,但由于家长对其重视程度较低,忽视了培养互动,降低了孩子的积极性。国学儿歌能培养儿童的道德情操,但由于家长的忽视导致儿童对弹唱活动兴趣较低,没有帮助儿童养成注重开展国学儿歌弹唱活动的习惯。而且,在家庭教育过程中,家长忽视各种活动之间的配合作用,单纯让儿童从事某一种单一的活动,没有发挥活动间的相互刺激作用。例如,儿童在玩跑的过程中,家长忽视儿歌弹唱活动的融入,致使活动缺乏吸引力和韵律。
(三)教授方法单调,诱发厌烦和反感情绪
如今,家长面临着沉重的社会压力,将大部分精力和时间都投身到工作中,对儿童的关注度相对有限,甚至对国学儿歌弹唱的教育往往是敷衍了事。在家庭教育过程中,部分家长往往是生搬硬套、机械地进行儿歌弹唱活动的教育,当儿童的表现稍不尽人意时家长便以严厉的语气对待他们,缺少必要的鼓励和表扬,这很容易激发儿童的反感和抵触情绪,反而不利于教育活动的有序开展。
三、家庭教育中提高国学儿歌弹唱作用的策略探讨
(一)提高重视程度,提升弹唱能力
儿童尚处于智力和身心发展的初期,对新鲜事物充满着好奇心,接受能力也较强,家长要抓住儿童这一发展特征,提高对国学儿歌弹唱的重视程度,提升儿童的弹唱能力,提高儿童的修养水平。家长应精心挑选短小精悍、朗朗上口的国学儿歌,以提高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家长要引导儿童进行弹唱训练,通过开展系列活动提高儿童的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身体灵活性,帮助儿童提升弹唱能力。
(二)贴近生活实际,激发学习兴趣
在开展家庭教育时,家长应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教育素材,使国学儿歌弹唱活动贴近实际生活,拉近弹唱活动与儿童的距离,彰显其亲和力。例如,《起床歌》《洗手歌》在激发儿童弹唱兴趣的同时,还能帮助儿童提高生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为国学儿歌弹唱学习活动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家长要选取有助于开展游戏活动的国学儿歌,使儿童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弹唱,提高儿童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
(三)采取多元手段,调动主观能动性
儿童注意力程度有限,单一、机械的教育方式会诱发儿童厌烦的情绪,因而家长应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手段,激发儿童的好奇心。例如,家长可以设计各式各样的游戏活动,拉近家长与孩子间的距离,树立家长的威信力,使儿童能自觉跟随家长开展国学儿歌弹唱活动。同时,家长在同儿童交流的过程中,可锻炼儿童的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儿童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而且,家长在陪伴儿童睡觉时可以选取合适的、帮助睡眠的儿歌进行哼唱,提高儿童对国学儿歌的敏感度。
国学儿歌作为文学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能提高儿童的文化修养。弹唱活动要求儿童在演唱的同时进行演奏活动,对儿童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家长要提高重视程度,通过设计游戏活动、采取多元化的教育方式,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以及主观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