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虚一而静,神韵自生” 莫建文笔墨特质分析

2019-12-16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艺术家 2019年5期
关键词:浓墨墨法建文

□杨 静 云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

莫建文,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广西艺术学院专任教师、深圳市宝安区文化馆创作部主任、深圳市宝安区美术家协会主席、宝安画院院长、文化艺术馆专干。

刚柔兼济,是指线条的运用毫柔遒劲,功力深厚。所谓线条,是指画家在运笔时所遗留下来的运行痕迹。不同的运笔方式在虚实、轻重、缓急、枯润、粗细、曲直等方面产生的效果千差万别,在整个运笔过程中速度的快慢和毛笔的提按等会影响线条的质量和观感。在莫建文的山水画中,对线条的运用表现出其特有的个性,其充分了解毛笔、水墨和宣纸的特性,并在此基础上重点着墨于事物本身的结构和质感以及气韵的表现,是对山水画中的事物最为精准的概括,是事物最本质的体现。线条是山水画中笔墨特质的重要组成部分,莫建文对线条的运用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的线条显示出刚柔并济、畅快淋漓之感。莫建文的作品主要表现江南山水的滋润景象,他继承和发扬了积墨法,山石和树木被多次渲染,墨色极为浓重,但浓重中又有细微的深浅变化和巧妙的明暗对比。大部分轮廓线与皴染融为一体,又适当地留出高光和坚实的轮廓。莫建文发展了墨丰笔健的画法,形成浑厚苍秀的独特画风。他的山水画艺术表现在描绘茅亭古树时,不着晕染而气势自然,苍劲深厚。莫建文画山石皴擦多至十余次,常以浓淡不同的厚重颜色,真实地刻画出湿润多雨的山林景色,具有一种厚重浓淡、沉雄郁茂的独特风格。

清雅混沌,是莫建文山水画墨法的特点。姚又多先生曾评价莫建文的画说:“读建文画,想象之,赏识之,叙呤之。芝草琅玕翠满丛,天恩雨露发青葱;故园东望波涟绿,烟暖晴川眠雁慵。一幅两人坐于山脊上看山,空蒙山色,远深雾绕,清光之度,让我联想人生操守情,抒之。雾里看山多少趣,芸笺染处意相生;幽芳空谷三千界,气象高闲操守情。”“墨分五色”“水墨至上”是国画的基本审美准则,莫建文用墨的精妙之处在于水墨混合不同的层次,墨的焦、浓、重、淡、清形成墨彩斑斓的视觉效果。莫建文用焦墨能保持墨色的圆润华兹、苍劲有力;用浓墨时能保持墨的浓烈饱满、稳定沉着;用淡墨时能保持墨色的清透秀润、笔痕鲜明;用泼墨时酣畅淋漓、潇洒豪放;用积墨则能够保持墨色的混沌厚重、层次鲜明。莫建文的作品《翠泉雅集》就表现出了墨色多变的层次,既苍茫狂放,又清透秀润。为了突出山石的质感,莫建文采用了破墨法和撞墨法,浓淡干湿互用,以浓墨枯笔点入湿笔中,抑或以湿笔点入浓墨枯笔中,再以焦墨法加以点缀,使整个画面酣畅淋漓、万象尽显。

虚实相生。莫建文作品中白的空间较少,但仅有的留白营造出了虚实相生的感觉。莫建文山水画中的空白是在总结山石结构规律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主观处理的,树石用笔苍劲,层层积染,反复皴擦,墨韵沉稳深秀。向阳部分和向阴部分层次鲜明,对比强烈,具有墨色浑厚润泽之感。在细节刻画上,莫建文摆脱了光影和体积等客观因素的束缚,在虚实相间和明暗对比中增强了画面节奏感,寻找美的感受,产生浑然一体之感。

境由心生。画面观感代表了画家的主观意识和情感世界,与画家个人品质、修养、人生阅历等紧紧联系在一起,具有独特的艺术生命力和审美价值。在长达20年的创作过程中,莫建文始终将营造具有真情实感的山水画境界作为最高追求,并且在笔墨符号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和性情,充分表达物体特征的同时进行抽象概括。莫建文充分将运笔技巧和主观情感相结合,并赋予线条姿态和感觉,真正做到笔意合一。例如,《翠泉雅集》,画家用刚柔并济的线条用笔对茅舍、山石、树木等物象进行了细致的刻画,表现出画家对依山傍水的闲逸田园生活充满了无限向往。

商品大潮狂涌的深圳,莫建文不追逐热潮,甘心坐在小书斋中看书、谈画、画山水人物,无倦无悔,用毛笔在黑白之间开辟了令人惊叹的作品,生命充实且绚丽。

猜你喜欢

浓墨墨法建文
写意青蛙
冼建文
浓浓墨香溢煤海
浓浓墨香溢煤海
Long-Time Dynamics of Solutions for a Class of Coupling Beam Equations with Nonlinear Boundary Conditions
饱蘸浓墨写禅声
从“书画同源”探析书法与绘画之间联系的多种可能性
中国传统文化“五行学说”与中国绘画的“墨法”
Measurement and analysis of Doppler shift for high-speed rail scenario①
当代书画名家
——李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