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多芬钢琴奏鸣曲Op.27Nr.2的演奏技巧分析
2019-12-16朱玉倩
朱玉倩
(安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安徽 芜湖 241000)
贝多芬创作的一生中,作品带有各种不同的风格,他的作品能够通过旋律的写作从而表达出自己当时的心情及思想。文章通过分析贝多芬奏鸣曲Op.27Nr.2的演奏技巧,阐述了其作品所具有的深刻的感染力和震慑力。
一、三连音
三连音的训练是我们钢琴练习的重点,在任何曲子的演奏中都要做到三连音的速度、力度均匀和准确,手指的力度控制是一个难点。第一乐章中开头就是连续不断的三连音,要求我们做到均匀和音量的把握,所以右手的控制力需要很好的运用,三和弦的分解在弹奏时需要轻巧和安静,每个手指要做到力度的均等,第7小节左手的低音线条开始出现,在弹奏左手的同时不能忽略右手继续的连贯性以及高声部旋律的走动性。随着三连音走动的上行力度也要随之变化,适当时候可以加入踏板,浅浅的踩下去,营造出一种朦胧舒适的氛围,在高潮第23小节处可以放开弱音踏板,为保证主要旋律比其他伴奏音响更突出些。
同时第三乐章的尾声部分出现了三连音的分级琶音的下行跑动,但不同的是,速度要求很快。左手是简单的八度和弦,右手跑动时注意三连音与十六分音符节奏间的转换,速度与情绪的对比要同时把握好。在练习时我们先要找准三连音和十六分音符转换的点,将其节奏准确的弹奏出来,慢速练习会提高效率。
二、八度音程
八度音程相较于三和弦、七和弦少了一些厚实感,而比单音则又增添了一些饱满的感觉。《月光奏鸣曲》中大量运用了八度音程的跑动,在控制八度跑动的同时,又要兼顾到另一个声部的表达。第一乐章中,左手八度贯穿整个乐章,伴随着右手伴奏音型均匀的三连音,在演奏左手时,要控制手臂的力量,适当放松,在手指能够站稳的情况下,使大臂发力,将悠长的旋律部分准确的弹奏出来,低音旋律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它的进行影响着整个乐章的情感变化,因此不能忽视左手的八度进行。
第二乐章中也出现了很多的八度音程的跳音和连音交替演奏,跳音出现较少,大部分处于每句的最高音,跳进的八度练习时要保持手腕的控制力,在准确的碰触到键盘后迅速的收回,同时保持跳音也是有力度的。连音的八度在弹奏时也要注意手腕的力度,手指要更加的稳定,保持两拍的持续。
第三乐章呈示部时,第二主题从单音变成了八度弹奏,跳音和连音相结合,跳音靠手腕的带动迅速弹起,而连音正好在切分拍上,这时需要加重手腕的力度。到第30小节,八度音程中出现了新的颤音,这里要求更高的基本功,4、5指的颤音相对薄弱,需要加强4、5指的颤音练习,而1指也要保持低音,这里的技术需要我们重视,颤音后的衔接八度力度增强,那么手在抬起时要迅速适应新的力度快速下去增加重量,使得sf能够成功的演奏出来,左手要保持快速的十六分音符的伴奏。
三、力度的强烈对比
贝多芬的音乐作品在表现手法上最为直接的核心问题就是力度,力度是我们弹奏贝多芬作品时的关键所在,掌握好力度才能更好地把握全曲的走向。传统的看法认为揭示作品的情感内容的表现形式主要是和声的复杂化以及充满紧张的戏剧性矛盾的冲突等问题,然而常被忽略的是戏剧性冲突下的独特的“力度”因素。第二乐章时,呈示部在结尾处经过的四级四六和弦慢慢增强力度,在最高处7突重,手腕随着力度增强而增加重量,让sf的效果能够表达出来。经过休止一小节,突然出现p的属七和弦两拍持续到结尾回到主音,这里的力度的对比要在休止的一小节中迅速的适应,并作出相应的对策,使旋律能够完整的表达出应有的情绪。
第三乐章最具特色的就是开头的力度对比,让人在欢快的第二乐章后突然情绪处于紧绷的状态。从p开始的琶音跑动,在控制速度的同时手臂也要控制力度不能太强,为后面的sf做铺垫。上升到一定高度后,两个突强格外的迸发出来,犹如火山沉闷了太久终于爆发。从较弱的力度上升时大臂和手指就要开始做好准备,在手指快速的跑动中调整大臂的使用,到最后能成功的爆发出两个突强的七和弦。贝多芬这里的力度强烈对比是整个第三乐章的点睛之笔,连续的几句上升让人的情绪处于高度紧张,从而为后面的第二主题出现做了很好的过渡。贝多芬深入到力度的变化的心理感受体验中去,把力度看作是一个与时代合一的过程,主要基于上社会文化背景和他自己独特的个性之上。因而,就音乐内容与表现形式来说,贝多芬音乐力度的千变万化都与内容相适应。
四、结语
贝多芬本身的不屈服的坚强意志就是伟大,而《月光奏鸣曲》更是一首划时代的曲子,是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衔接作品,具有极高的价值典范。这首曲子不仅在音乐会上演奏家们演奏的一部经久不衰的作品,同时也是我们学生学习路上推动我们进步的优秀基石。作为演奏者,只有深入了解作者内心的情感表达,才能把握其中的“奥妙”,更加准确的演奏出这部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