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陶母教子身先范 千古高风说到今—— 我演陶母湛氏

2019-12-16刘宏英

黄梅戏艺术 2019年4期
关键词:老旦刘伶陶侃

□ 刘宏英

新编黄梅戏历史剧《家风》,以枞阳历史文化名人陶母湛氏真人真事为原型,经过艺术加工,把陶母一生浓缩为三件大事:即“退鲊责子”、“截发筵宾”、“三土报国”,剧情紧扣三件大事层层推进,意在重点突出陶母的言传身教和贫而励志的家风,再以黄梅戏的艺术形式演绎。该剧自上演以来,厚重的剧本,古朴的作曲,新锐导演的奇妙构思,再加上主演们的精心打造,使该剧广受欢迎备受称道。我在该戏中饰演老旦陶母湛氏。《家风》也是黄梅戏剧种里少有的以老旦担纲的大戏,一改黄梅戏以小旦或青衣担纲的传统。老旦上台庄重自持,妆容上不及小旦俏丽,表演上也没有小旦的活泼俏皮,不是讨喜的角色,因此这场戏于我而言是个挑战,挑战也是机遇,这就促使我去揣摩人物心理,用心去塑造角色,下面简单谈几点我的表演体会。

一、“退酢责子”的凝重母教。

母教、母仪、母范是传统文化中一笔丰厚的遗产,中国历史上有四大贤母,即孟母、陶母、岳母、鸥母,陶母既然跻身其列,她一定有过人之处!接到这个角色,我在精读剧本的同时也查阅了相关史料,从剧本和史料中去深挖角色,再在舞台上呈现和还原千年前的陶母高风。陶母少时坎坷,父母双亡,刚刚成年又被卖给陶家为妾室,古代妾室的地位稍微比奴婢高一点,勉强算得半个主子,但吃饭是不能上桌的。陶母生下陶侃,又丧夫孀居,含辛茹苦地拉扯儿子长大。从人生的历程来看,陶母是一位命运多舛的女性,这样一位女性她能把儿子陶侃培养成国家的栋梁之才,她一定是有韧性的有温度的,不是《列女传》那短短几行冰冷的文字。

对陶母做了深刻了解,接下来我对诠释人物有了信心,陶母出场时已是一位老年妇人,她经历了少年失怙的坎坷,给人作妾的磨难,早年丧夫的不幸,经历了一系列命运的捶打和风雨的洗礼,收到在外做官的儿子托人带回的枞阳特产鲟鱼干,首先想到的是儿子做官是否清廉?这鲟鱼干来得是否寻常?因此她要亲自到县衙来退还鲟鱼干。她出场应该略带沧桑而又心怀凝重的,因此上场之时老旦的台步要显示出陶母丰富的人生经历,缓慢出场,而后又因把儿子培养成才做了枞阳令而心怀欣慰,台步复变得轻快。剧中陶母出场恰巧遇着来县衙考察的庐江太守张夔,张夔因枞阳令陶侃有政绩有官声打算举荐陶侃为孝廉,恰逢陶侃在园中劳作,其妻龚氏接待张夔。张夔、陶母、龚氏遇了一个正着,张夔要考察,龚氏要掩饰,陶母在犹豫,这场三人的对台戏也是整台的重头戏,因此我注意去揣摩角色的内心,陶母猝不及防地遇见太守不觉脱口而出来退“鲟鱼干”,马上警觉时机不对,立即显得非常慌乱,从而神色紧张,她的内心始终在交战,是退鲟鱼干教儿子走正道?还是替儿子掩饰得到举孝廉的机会?二者交战,因此陶母是犹豫而举棋不定的,但最终退还鲟鱼干占了上风,打定主意要退,因此她的内心慢慢平静下来,神色恢复从容。表演上的变化始终配合着唱腔的情绪,从内心出发来挖戏挖角色,在台上我始终把控着人物内心的一条暗线,表演跟着内心走。因此这场戏我是非常有信心,演出做到有收有放,情绪和唱腔上始终以“凝重”为基调,在此情绪基础上根据剧情加以发挥。

二、“截发筵宾”的潇洒母仪。

陶母截发筵宾的故事千古流传,这场戏在我看来是对上一场“退鲊责子”的调剂,如果说上一场戏的气氛和情绪是凝重的,那么这场戏的气氛应该是潇洒的。两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人性大解放的年代,人得到前所未有的自由,也是开启“魏晋风流”的时代,刘伶是当时的大名士,洒脱不羁,天性放旷。陶侃要筳请刘伶为自家西席教师,教授子侄们读书上进,可刘伶摆名士的谱儿,压根儿不理睬,这时轮到陶母湛氏出场,湛氏亲自登门拜谒刘伶。其时陶母因教子有方而颇有声名,也是女中名士,两个名士相见,自然与世俗常人不同。这场戏陶母湛氏上场,心情是轻松的,到了刘府拜谒刘伶,陶母在气势上并没有被大名士的光环吓住,她是从容自如,也以名士之风对待刘伶,看到刘家“米干面尽柴火了”,这时陶母也拿出名士风范,剪下满头秀发拿到长街卖了换取米粮,尽自己最大的诚意为刘伶做一顿饭。要知道那是封建年代,“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之”,因此儿子陶侃是万分反对的,他认为母亲剪发筵宾是一件丢脸的事情,因而唱道“母亲啊母亲,你看看我,你剪秀发让儿的脸面往哪搁?”此时陶侃显然是不懂母亲的,陶侃已为枞阳县令,接济一下刘伶,宴请刘伶吃一餐还是能够做到的,不必母亲截发待宾。但陶侃显然忘记了母亲也是女中名士。理顺了人物关系,挖掘了人物内心,这场演出一改前场的凝重,虽然是老旦,但我在唱腔处理上表达出轻松的情绪,身段处理上一改老旦端庄稳重,向洒脱靠拢,当我唱到“欲成大事须忘我,诚意换死棋活。该割舍时须割舍,当舍得时要舍得。截发筵宾得其所,换来明日读书歌”,在情感处理上不是悲壮的,而是旷达潇洒的,但囿于老旦没有太多身段,虽然身穿褶子,但没有花旦和青衣的长水袖,不用运用水袖的收放自如来传达情感,所以我能运用的就是眼神和脸上表情,充分利用戏曲演员的“脸儿”,讲究一个“脸活”,我在处理这段唱腔时眼神始终没有离开观众,我根据观众是否“入戏”来调整自己脸上表情。

三、“三土报国”的重土母范。

国人骨子里有一股安土重迁的执念,戏演到这一场也是接近尾声了,对于演员来说,大段的唱腔有点扛不住了,大悲大喜的强烈的情感也是吃不消的。“三土报国”这一场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送子上战场”,这样的戏总出现在革命题材中,母亲亲自送子上前线,情绪上总是悲壮的,而唱腔的情感也是悲怆的。但这场戏编剧王长安老师没有往悲壮和悲怆的层面写,而是把重点放在“母范”上。

陶母心中早就知道这是一场无把握的战争,陶侃出发之前也表现出信心不足,“不……孩儿是说……敌人凶狠,气焰嚣张。孩儿奉命出征,义不容辞,只是——能否马到成功,心里没有底呀!”这段念白既是陶侃真实的内心独白又何尝不是母亲的担忧所在,但陶母要给儿子必胜的信念,“侃儿不可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群臣举荐你,朝廷信任你,士兵们跟着你,这就是你的底,这就是你必胜的理由!母亲也要看到你勇赴国难、建功立业的作为,等着你不负众望、大获全胜的喜讯!”这是一段念白,不是唱词,如何让这段念白传达出陶母内心的情绪,我也在反复琢磨,在家对着镜子一遍遍地念,捕捉最真实细微的情感。在我看来这段念白不宜“声高情悲”,也不宜“声低情苦”,我试了好多遍依旧找不到灵感,这时候根据经验我知道自己不能急,而是让自己放松下来,因此我特意利用早晚空余时间放松自己,但心始终还是系在这段念白上,我在镜子前反复练着老旦的台步,突然脑海里灵光一现,这一段念白陶母要拿出老旦的端庄持重来,她的情感基调是内敛而有力的,因此我试着在节奏上进行处理,“侃儿不可长敌人志气,灭自己威风。”开始这两句我用不疾不徐的节奏、用自然的声音念出,向观众传达陶母临危不惧、胸有成竹的庄重风范,接下来几句我注意加快节奏,逐渐提高声音,采用京剧的喷口,节奏加快一口气喷薄而出,气贯长虹!后来在舞台上演出果然很是出彩。

《家风》是老旦担纲的大戏,也是对传统黄梅戏以花旦或大青衣担纲模式的一种突破和创新,在塑造陶母湛氏角色,我把整场大戏浓缩在“母教、母仪、母范”六个字上,挖掘角色内心,因此这场大戏是一场走心的大戏,愿陶母的家风和风范随着该戏的演出而广为传颂和传播。若如此,足矣!

猜你喜欢

老旦刘伶陶侃
非洲之夜
非洲之夜
节俭的陶侃
陶侃运砖头
京韵
请酒不醉
大将军小细节
刘伶·贤客
“草根”陶侃的奋斗史
刘伶戒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