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下高中音乐对学生审美力的梯级建构
2019-12-16刘影星
刘影星
(福建省福清第一中学,福建 福清 350300)
“审美感知”即是对音乐美之因素的发现,即是与对音乐的理解过程相伴随着的对其中能够触动自己的诸如旋律、节奏、曲式、甚至乐器的声音或乐曲意境等元素的选择与深入感知。而此自觉的感知过程却需依托对应的主体“审美感知”的能力,此为进入音乐美学境界的重要关卡。而学生此能力的逐层梯级培育便为教师音乐教育的使命。依据音乐自身结构与学生音乐接受规律,分析音乐要素以解析音乐语言、通过联觉渠道以建构想象世界、结合创作背景以接受人文熏陶,此依次递进的三者应为正确培育方向之所在。
一、引领分析音乐表现要素,解析音乐语言
音乐在本质上作为一种语言而存在,在其外化的语言能指音符符号之内,必有意蕴深厚的所指含义。对此含义的挖掘便是对音乐语言的解析,而对音乐语言的通晓恰为顺利进入音乐美学境界的前提。新课标规定的学科核心素养中对此种语言所指含义的描述为:力求对音乐艺术的听觉特性、表现形式、表现要素、表现手段具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把握。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细化,则可概括为节奏、旋律、独唱、协奏曲等。
例如:在《草原放牧》(琵琶协奏曲《草原小姐妹》第一部分)一曲的欣赏教学中,我预先通过简单的诸如《吉祥三宝》等乐曲向同学们讲解了包括音的高低、长短、强弱、音色在内的基本要素,与包括节奏、旋律、力度、速度等在内的形式要素与协奏曲的表现形式,以让同学们掌握一定的音乐语言基础规则,奠定对此较难的《草原放牧》乐曲的语言解析基础。在此之后,我先给同学们播放了乐曲的引子与第一部分,让同学们先说出其中涉及到的两种音色截然不同的乐器之声及其转换带给自己的感受。在引导得出“圆号之雄浑低沉”、“琵琶之清脆清丽”与“先圆号后琵琶带给人的全新的听觉体验”的结论后,我便重新给同学们播放了此部分,进一步感知引子与第一部分之间悬殊的在音乐形式要素之间的差异。其后同学们便可根据所学的音乐语言知识得出“先慢后快”、“先弱后强”等的结论。而此便是其进行更深一步之意境想象的前提。
二、联觉作用综合感知音乐,建构想象世界
音乐审美的含义绝不仅仅限于对其中所涉及到的音乐知识的挖掘和对应,而应为一种在此基础之上的结合主体本能的声音、情感感受力得到的精神境界的升华、陶醉与享受。此在审美感知素养模块被描述为:在联觉机制作用下对音乐音响的综合体验、感知和评鉴。音乐联觉,即是通过声音听觉的刺激引起视觉、触觉、嗅觉、心觉等的感知,进而建构一个声色兼备、冷热交替的真实化音乐世界。亦从而在通过语言关卡之后,真正领会其意义背后的整体画面美、自由美与情感美。
例如:在《草原放牧》一曲的欣赏教学中,在经过了上述通过基本音乐知识解析此曲引子与第一部分的音乐语言之后,我便再一次向同学们播放了此部分乐曲。但并在播放之前,我还让同学们结合自己的听闻经验,结合此蒙古与“草原”、“放牧”的主题关键词,进行自由的联觉想象与感知。于是,便有同学在雄浑悲壮的圆号所奏的引子部分的听取中,提出其类似于电视剧《小兵张嘎》中当有人悲壮牺牲时的配乐;还有学生回答:“中间欢快清脆的琵琶声让我看到了阳光照耀下闪闪发光流动的小溪、羊蹄噔噔的声音,还有牧羊人在风中自由地扬鞭挥赶的场景,春光融融,欢快又温暖”。这便是对学生联觉能力的催产与联觉对音乐美学意境的搭建和塑造,此为审美感知力培养的重点环节,亦是学生对乐曲主题情感的趋近。
三、结合背景提炼精神内核,接受人文熏陶
《礼记·乐记》云:“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即任何作为情感载体的乐曲的创造背后,必有相应的客观事件或生活为背景,此触动人心、唤人之情,而人则诉诸乐。所以,对乐曲创作缘由的呈现将有效帮助学生了解真正的音乐源头,从而将自己在联觉过程中无限扩大的想象靠近、收缩至此具体的场景画面之下,接受深刻的关于人生、生活、生命的人文熏陶与情感美育。
例如:在上述《草原放牧》一曲的联觉想象结束后,我向同学们播放了乐曲的第二部分,并与第一部分同样展开了由音乐语言到联觉想象的引导讲解。在此之后,同学们必有了解此乐曲真正创作动机与描述主题的好奇心,我便应时向同学们讲述了“草原小姐妹”的故事。在此之后,我便让同学们结合此背景故事与自己之前的乐曲联觉想象,再谈谈对这整首乐曲的理解。其中便有一位同学紧接着在未知此事件时想象的“羊蹄噔噔、扬鞭挥舞、悲壮牺牲”等说道:“引子圆号吹出的缓慢悲壮的旋律是对二姐妹不惜生命保护羊群而导致的截肢瘫痪悲剧的哀叹与对其大无畏精神的讴歌;第一部分清脆的琵琶弹奏与欢快的旋律是对二姐妹牧羊时美好情境的描绘;而第三部分结合琵琶、笛、箫等管弦乐器奏出的悠扬、缓慢的旋律则是对羊群依旧,佳人不在的哀叹、怀念”。
审美感知力是学生能否解读乐曲、体悟情感与音乐美的关键,因而此亦为音乐教学的重点,为教师应进行精心设计与分层培育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