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钢琴作品创作的民族化分析与研究
2019-12-16徐颖
徐 颖
(云南民族大学,云南 昆明 650500)
钢琴是音乐代表乐器之一,其有着恢弘光鲜的音色,可以涵盖交响乐团的全部音区,受到人们的广泛喜爱。十七世纪后,西方传教士将钢琴带入中国,我国的作曲家便开始对中国钢琴曲的创作进行探索。在钢琴曲创作之路上,很多音乐创作者将其与民族音乐元素相容,创作出大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蕴含民族文化的钢琴作品。下面笔者就结合自身的研究谈一谈我国钢琴曲创作的民族化问题。
一、我国钢琴曲创作历程
在我国钢琴曲创作历程中,我国作曲家通常在学习西方音乐理论的基础上,融入中国特色,将钢琴和民族音乐有效融合起来,很多作曲家在借鉴西方音乐技法的同时也融入中国音乐元素,使得钢琴曲民族化的道路不断发展。二十世纪初期是我国钢琴曲创作的探索阶段,社会涌现出如冼星海、周广任等优秀作曲家,这一时期,赵元任著名的《和平进行曲》诞生。在20世纪20年代,李叔同、沈心工等留学归来的作曲家将所学的音乐理论与中国元素结合,改编出《车尔尼练习曲》、《花八板与湘江娘》等一系列中西结合的钢琴作品。到了30年代初,中国钢琴曲创作进入成长阶段,比如像《牧童笛声》等更具备民族特色钢琴曲诞生[1]。在新中国成立以后,钢琴曲创作进入繁盛时期,出现了著名钢琴协作曲《黄河》和《藏族舞曲四手连弹》、《内蒙古民歌主题小曲七首》等系列以少数民族音乐为题材的钢琴曲作品。到了20世纪80年代,钢琴曲创作已经进入成熟阶段,诞生了《梁祝》、《天问》、《彩云追月》等更多具有现代创作技法的钢琴曲。直到如今,我国的钢琴曲创作不但融合了西方理论,也继承与发扬了民族文化,在创作和改编层面上推动钢琴曲的不断创新,展现出中国传统思想的美学特点。如今,很多具有民族特色的钢琴名曲经久不衰,被诸多音乐学者奉为经典,不断进行演奏。
二、我国钢琴曲创作的民族化分析
(一)创作手法的民族化
我国钢琴曲创作的民族化表现在很多方面,从创作手法来说,在钢琴曲创作的初期,作曲家通常选用和声方式进行音乐钢琴曲作品的改编与创作,尤其在二十世纪初期,很多作曲家在欧洲大小调体系的基础上,将民族音乐旋律融合进去。例如,陈培勋的《平湖秋月》就是创作手法民族化的典型,该作品使用五声性特征的纵向分解和弦进行作曲,这一和声形态与三度和弦对比,能够产生律动的意境。还有《梅花三弄》、《夕阳箫鼓》等作品,在曲式结构上都较为灵活,往往在同一曲调上进行多重变奏,这样朴素性的创作模式即展现了钢琴曲的民族特色。另外,当时我国的钢琴曲创作正逐渐摆脱西方传统风格,逐渐呈现出民族化的特征,以《牧童短笛》为例,这是作曲家贺绿汀在创作形式上的创新,其将中国思维与欧洲复调融合起来,采用对偶,重复的手法,将三、四度音程结合,而乐曲中声部间的衬托更彰显出鲜明浓厚的民族特色。
(二)音乐旋律上的民族化
钢琴曲的内容、风格是通过音乐旋律体现出来的,旋律作为钢琴曲中非常关键的部分,是曲子的基础。我国钢琴曲在旋律方面也具有民族化特征,其中很多旋律创作的灵感都来源于我国民间音乐,在民族音乐基础上进行改编,所以钢琴曲中会融入民族音乐色彩。我国民间音乐的旋律较多,作曲家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式进行民族化旋律的创作。第一,作曲家对传统民族乐曲进行改编,创作出具有民族特征的音乐曲目。例如《二泉映月》是改编阿炳的二胡独奏的创作。第二,我国原生态民族旋律也为钢琴作曲家提供了一定的创作思路,例如音乐家黄虎威根据四川民歌的原生态旋律创作出《巴蜀之画》,而瞿维的《花鼓》即借鉴了安徽民歌中的旋律。还有的作品中通过直接融入短小的民间音乐旋律,明显体现出地方民族色彩。第三,作曲家运用民族音乐进行钢琴曲创作呈现出我国独有的乡土气息。例如《摇篮曲》《春之旅》都是有名的代表作品,以《牧童短笛》为例,该曲利用了民族民间音乐中的“句句双”结构,赋予作品江南情调,其中重复、对答等旋法使曲子更加生动形象,而对于“装饰架花”手法的反复运用也增添了音乐活泼欢乐的色彩[2]。
(三)节奏音型的民族化
节奏音型是创作的重要因素之一,其可以作为桥梁将音乐元素连接起来。在此方面,我国钢琴曲的创作也呈现出民族化的特点,一些民族音乐节奏在钢琴曲中均有所体现。以储望华的《翻身的日子》为例,该曲目引入陕北地方的锣鼓节奏,尤其在89-92小节之间,运用拟人的方式,不仅体现出陕北人民淳朴、豪放的个性,也凸显了曲子的热烈欢快的特点。到了20世纪末,钢琴曲创作中对于民族节奏的运用更为成熟,例如权吉浩在创作《长短的组合》这一钢琴曲时,就融入延边朝鲜族长鼓舞的节奏,将“慢断长”节奏作为乐曲的开段,之后又融入“晋阳照”中“散”“漫”的节奏,体现出弄弦的韵律[3]。而该作品的第三段节奏加快,通过重音转移来体现节奏复杂性,这样的创作节奏都体现出作曲家创作时立足于民族土壤的情怀。
(四)和声编排的民族化
钢琴曲中的和声主要起到为旋律服务的作用,它是声部的纵向立体结合,具备强劲的结构力和多元化的色彩,尤其适合于多声音乐的创作中。在中国钢琴曲创作历程,和声几乎可以贯穿始终,我国作曲家对和声的运用是体现民族性的重要方式。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晓风之舞》、《摇篮曲》等曲目中运用就了三度叠置、四、五度叠置等民族和声。之后的《流水》、《旱天雷》等乐曲使用了纵向结合的和声手法和变奏,使作品呈现出动感十足的特点。而陈怡的《多耶》与高为杰的《秋夜》即是民族化和声与西方音乐融合较为成熟的代表作品。以《多耶》为例,该曲中的高音谱号为领奏,低音谱号为和声,应用了大小三度音的交替,整体达到增四度关系的多调式性,使钢琴曲呈现出侗族乡村风格。
(五)曲式结构的民族化
随着时代的发展,中国传统民族音乐逐渐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曲式体系,其中常见的有一段体、两段体、循环体、变奏体等,我国钢琴曲创作也选取了民族化的曲式,呈现出东方民族特有的神韵。例如,音乐家黎英海就是率先在钢琴曲创作中融入中国传统曲式的代表人物,以《夕阳萧鼓》为例,这首作品采用叠句曲式,带有引子、主题、变奏等十段曲式,变奏前半部分较为自由,而结尾部分又保持一致,形成叠句,这种曲式结构融合了中国传统乐曲的表现理念,体现出我国博大精神的美学思想。而我国钢琴曲创作并非局限于传统曲式之中,例如《太极》的曲式结合了道教阴阳演变与西方奏鸣曲的曲式,在传统曲式基础上又进行了新的探索与实践。
(六)演奏风格的民族化
钢琴曲创作不仅在节奏、曲式、和声等方面呈现民族化的特点,在演奏风格上也可以实现民族化。我国很多钢琴曲的演奏都,带有浓浓的中国风格,例如贺绿汀《牧童短笛》在演奏时采用剁板的节奏,使钢琴在音色上呈现了一定的变化,体现出民族乐风的奥妙之处。而演奏《平湖秋月》时,其中的一连串的音符与中国的弹拨乐相近,颤音可以发出如同萧一样的低音,起到装饰音的效果。还例如《夕阳箫鼓》中的倚音如同琵琶的扫音一样,可以强有力的展现出夕阳余晖的场景,这些乐曲的演奏风格都是钢琴曲民族化的体现[4]。
(七)艺术审美的民族化
钢琴作品与大众的审美诉求息息相关,能够符合大众欣赏需求,具有感情共鸣的曲子才可以被称得上是优秀的钢琴曲。在整个中国音乐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钢琴曲在创作方面植根于民族文化,与群众生活相贴近,在艺术审美上体现了民族化的追求。以钢琴协奏曲《黄河》为例,这首曲子的创作就取材于民族歌曲《黄河》,曲子的基调高昂雄壮,不仅表现出炎黄子孙对黄河以及中国国土的感激与热爱,也同样表现出人民和对于国土沦陷的悲愤之感。该曲子采用了西洋古典协奏曲手法,在曲式上融入了民族音乐元素,通过艺术审美上的民族化为乐曲带来了壮阔的意境,反映了当时历史背景下人们的思想情况,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共鸣,吸引了大批中国听众,即体现了钢琴曲在艺术审美上的民族化追求。
(八)主体价值取向上的民族化
钢琴艺术是由西方传入我国的,西方钢琴曲更注重曲式的严谨性,带有理性思维。而我国的钢琴创作更注重乐曲的境界,以曲子整体的追求为主,这样即显现出模糊性的传统音乐思维特征。因为中西方的音乐思维不同,所以很多钢琴作曲家在钢琴曲创作时需要在二者之间找到平衡和重点,在中西贯穿的基础上体现出民族的神韵。例如,我国部分钢琴曲的创作会对西方和声手法进行创编,与我国民族和声相融合,实现民族化的创作。另外,我国钢琴曲在体现民族化韵味的同时,也非常注重艺术特点,通过理性思维表现乐曲的审美要求。总之,在钢琴曲创作中西合璧的过程中,很多作曲者利用西方艺术思维,坚持民族特色的主体价值,融入民族化的创作方式,在主体价值取向上呈现民族化特点。
三、关于我国钢琴曲创作民族化的发展与思考
中国钢琴作曲家经过不断的探索与创新,创作出多种多样的呈现民族化风格特色的钢琴曲,这种表现在音乐旋律、节奏音型、和声编排等方面。在未来,将民族音乐与钢琴曲创作合理充分的融合在一起,依然是众多作曲家需要所注重的问题。在创作过程中,我国音乐家、作曲家要走民族音乐的道路,利用中国民族文化元素进行曲目创作,可以利用从西方借鉴来的创作手法技巧,融合民族音乐元素,展现民族历史背景,汲取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精华,赋予钢琴曲丰富的文化内涵。这样不但利于宣扬我国民族音乐,也可以推动钢琴曲创作发展,让更多带有中国特色的钢琴曲作品传入到世界各地,推动中国民族音乐的发展。而我国其他音乐家也要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音乐元素的重要性,创造出具有民族特性的音乐作品。
四、结语
综上所述,在钢琴曲创作的发展进程中,我国作曲家在融合西方音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民族音乐文化元素,为钢琴曲创作带来了新鲜的血液,使钢琴曲创作体现出了民族化的特点,其表现在和声编排、曲式结构、创作手法等各个方面。希望未来我国钢琴作曲家会与时俱进,融入现代作曲手法,创作出更多优秀的曲目,促进民族音乐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