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铸剑文化的历史记忆与现代传承路径探析
——基于河南西平“棠溪剑”的考察
2019-12-16代莹莹
代莹莹
(信阳师范学院历史文化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棠溪剑历史悠久,铸剑遗存丰富,文化影响深远,是西平县域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在弘扬传统文化思潮的影响下,棠溪铸剑文化资源逐渐得到开发和保护。从文化和遗产视角探讨西平棠溪剑历史和传承问题,有利于打造地方文化品牌,助推产业发展。
1 棠溪铸剑的历史记忆
中国铸剑文化源于殷商,盛于春秋战国。剑,是冷兵器时代的“王者”,在春秋战国时期,霸权迭兴的乱世中,对整体历史发展进程影响深刻。
1.1 优越的地理生态
棠溪位于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境,先秦时期隶属柏国,战国时期归属韩国。该地铁矿资源量丰且质优,史称“县出名金,古有铁官”[1],故棠溪剑的铸造转而使用钢铁。棠溪铸剑取水于棠溪河,该河由蜘蛛山山泉汇集而成,两岸偏生棠棣木。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得棠溪水富含大量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适于淬火。范文澜说:“西平有龙渊水,淬刀剑特别坚利”[2]。棠溪河两岸的棠棣木质地坚实、纹理细腻,极适于做剑鞘、剑柄之用。该地通达南北,进退东西,素称天地之中,为战略要地。得天独厚的自然、人文条件使棠溪汇集了大批优秀工匠,《清一统志》记载当时“工匠七千之众”[3],历史上著名的铸剑大师欧冶子、干将、镆铘等,均曾到此铸剑。
1.2 悠久的兴衰沿革
在内外因素的共同作用之下,棠溪成为当时以铸剑而闻名的“兵工厂”。春秋战国及秦,这里形成了规模宏大的冶炉城,丰富的铁矿资源、独特的水质、便利交通等条件,吸引了各地的工匠,棠溪地区成为当时名扬天下的冶铁铸剑基地[4]。棠溪的铸剑规模于战国时期达到鼎盛。史称“十里棠溪十里城,工匠七千,竟夜如昼”[5],可见其场面之盛大。唐宪宗执政时期,淮西节度使(西平为其所辖蔡州的一县)吴少阳,利用棠溪提供的大量精制剑戟和当地的便利交通,招兵买马,与李愬率领的政府军抗衡。李愬副将马少良取城池,戮工匠,将棠溪夷为平地,彻底摧毁了这一冶铁铸剑的千古圣地,包括棠溪宝剑在内的中国冶炼铸剑绝技,也从此失传。历经千年,繁盛一时的冶铁军工重镇,至此毁于兵燹,一蹶不振。
2 棠溪铸剑的传承与开发成果
2.1 棠溪剑的遗址发掘与保护
棠溪冶铁铸剑遗址位于西平县酒店乡酒店村南的棠溪湖两岸,于1958年当地修建水库时被发现。1987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联合西平县文化局对冶炼炉进行了抢救性发掘,同时也对酒店冶铁遗址进行试掘,所幸遗址基本保存完好。1989年考古专家对冶铁残基考证结论:“此炉为迄今世界仅存、我国发现最早、保存最为完好的冶铁炉,距今有2 300多年,对于研究古冶金史、中国兵器史具有极高的价值”[5]。1996年,酒店冶铁炉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西平县酒店冶铁遗址陈列馆建成。
2.2 棠溪剑的技艺复原与传承
20世纪40年代,高锡坤创办的西平县大陆铁工厂成为探寻棠溪铸剑绝技的起点,高锡坤、高庆民父子历经半个世纪的艰辛,于20世纪80年代通过对当地农民挖出的棠溪剑剑梢部分残遗进行化验、分析,又通过查找关于棠溪剑的史料,终重铸剑身。自此,失传千年的冶炼铸剑绝技再现人间。
棠溪剑千年后的再度出世,引起了冶金界的广泛关注。1989年,全国冶金史学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云集西平,对棠溪剑的研制成功给予了高度评价。中国冶金史专家韩汝芬教授为此感叹:镆铘干将,世有传人[6]。1991年,棠溪剑通过了省级技术鉴定,该剑研制成功使正宗棠溪剑得以恢复生产。2000年8月和2001年10月,棠溪剑均被中国历史博物馆权威专家鉴定为“中华第一剑”[6]。
2.3 棠溪剑的品牌发展与创新
棠溪剑的重现与复兴离不开历代棠溪人的努力。棠溪剑业公司结合重大历史事件、弘扬本地历史传统文化,并且根据不同文化层次、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研发新产品。如20世纪90年代针对香港、澳门回归的重大事件,研制设计了大型回归剑。20世纪末,在新千年到来之际研制设计了千年龙剑。2008北京奥运会,为表达民族情感,创意研制了巨型奥运剑等。公司将丰富的文化元素融入铸剑,成为中国当代剑文化的一面旗帜,充分展示了棠溪剑的文化与艺术魅力。在打造系列棠溪剑的同时,公司不断延长产业链条,开发西平西部棠溪源的自然、人文景观。正是因为在打造棠溪品牌、助推文化产业方面的突出贡献,公司被国家授予“中国宝剑文化研究基地”(西平县因此被命名为“冶铁铸文化之乡”[7])和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的称号。
3 棠溪铸剑的产业化问题与对策
3.1 棠溪剑保护开发现状的不足
在棠溪剑文化创新开发方面,西平县凭借各界力量的努力,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但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
3.1.1 名剑产地尚存争议
九大名剑中,龙泉剑的产地在学术界一直有较大争议。一方认为,其产地应为古棠溪(今河南西平)。龙泉(又称龙渊)的具体位置应在今河南省驻马店市西平县西南。司马迁在《史记》中列举了中国九大名剑,其中棠溪宝剑排名第一:“天下之剑韩为众,一曰棠溪,二曰墨曜(墨阳),三曰合伯,四曰邓师,五曰宛冯,六曰龙泉,七曰太阿,八曰镆铘,九曰干将”[4]。可见此9把名剑都出自当时的韩国(棠溪一带为当时最大的冶铁兵器基地)。《晋书.地理志》亦载:“西平,故柏国,有龙泉,水可用淬刀剑”[8]。另一方认为,龙泉剑产地为今浙江省龙泉地区。据《百越先贤志》记载,欧冶子“凿茨山,泄其溪,取山中铁英,作剑三枚,曰‘龙渊’‘泰阿’‘工布’”[9]。双方各执一词、援引博征,至今未有定论。
3.1.2 文化遗存保护与整体性开发力度不够
从1958年发现酒店冶铁炉遗址,到1987年对冶铁遗址进行试掘,这一遗迹终于重现在世人眼前。西平县文物部门为加强对战国冶铁炉的保护,于1976年及1978年两次建造保护房。1998年,国家文物局拨款20万元用于遗址陈设馆建设,该工程于1999年12月竣工。此后有着较长的“空白期”。直到20世纪90年代才被重视起来。此外,该遗址存在的问题还有:近年来,当地一些冶铁遗址屡遭破坏;旅游业片面开发,对棠溪冶铁遗址及棠溪湖两岸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均未充分挖掘;基础设施不完善等。
3.1.3 知名度及学术参与有限
棠溪剑虽为九大名剑之首,但就其近年发展状况来讲,其市场知名度逊于浙江龙泉剑。棠溪剑业在发展中虽取得一定成果,但其产品结构单一且多限于高端路线,大众知名度有限。反观龙泉剑厂商,在提高产品质量的同时,善于借助于新兴媒体进行宣传,多为影视作品量身打造剑器。如《三国》《赤壁》等,为打响宝剑知名度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学术研究方面,对棠溪传统冶铁铸剑遗址的重视不够,研究开发未主动与学术界寻求合作。此外,相关媒体也未进行及时的信息更新。
3.2 棠溪剑长足发展的思考
棠溪剑文化是中国宝贵的文化财富,有着很好的开发基础和市场需要,值得大力挖掘和利用。现提出棠溪剑的保护与开发的若干建议,以供参考。
3.2.1 系统保护棠溪传统冶铁铸剑文化遗产
棠溪冶铁铸剑遗址是棠溪铸剑史的发源地,而酒店冶铁炉遗址则承载着棠溪铸剑文化较多的历史记忆,对其进行合理保护能够为遗产价值的深入挖掘提供有效的依据。
然而这一历经千年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如今也面临着严峻挑战,渐显颓废荒凉。对此,相关政府部门应更加重视保护棠溪传统冶铁铸剑文化的遗址、遗迹,将其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给予足够的帮助与支持,调动各界力量的助力,推进棠溪剑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
3.2.2 整合开发旅游资源
以棠溪传统铸剑遗址为中心,整合开发旅游资源,有助于推动其产业化发展。为充分发挥棠溪铸剑文化资源优势,可将区域有关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开发,发挥规模效应和联动效应。同时,也可将西平当地及周围县区零散的旅游资源串联起来,如宝严寺塔、董桥新石器遗址、蜘蛛山造磨作坊遗址、嫘祖公园等。将旅游资源充分整合,既可提高整体竞争力,又可实现资源互补和与市场共享。将其文化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打造地方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名片,使其成为地方经济的新增长点。
3.2.3 媒体融合趋势下多渠道宣传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信息传送通道的多元化,为文化资源的开发提供了新的契机。在该形势下,要充分利用全媒体传播速度快、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的优势,积极推介文化资源。北京故宫便是国内较成功的例子,通过媒体大量传播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同时面向公众需求开设不同类型的网站,让故宫文化走向世界各地。同时还通过举办网上展览,开设微信和微博公众号并定期推送等方式,使故宫文化日益走进公众生活。棠溪剑文化可积极学习故宫文化的产业化模式,密切与各种新闻媒体的合作,大力宣传铸剑文化,增强棠溪剑的文化和社会影响力。
4 结束语
棠溪剑文化有着悠久历史,它过去是西平乃至中国文化的瑰宝,今天同样是珍贵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基于传承才能善于创新,勇于文化创新才能使其立于不败之地。对棠溪剑文化进行深入挖掘和研究,在保护性开发的同时进行创新性传承,使棠溪剑文化的最大价值发挥出来,这在大力弘扬传统文化、经济转型升级的今天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