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开发研究

2019-12-16陈子丹黄燕玲

云南档案 2019年8期
关键词:建档少数民族资源

■ 陈子丹 黄燕玲

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建档开发是指基于国家语言文字事业发展规划和“语档语言学”的理论、方法,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其进行全方位的记录和永久的保存,以满足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使用民族/族群进行语言恢复振兴、语言学习研究及其它相关方面的需要。除了具有主动性、专业性和复合性特点外,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建档开发更强调尊重语言使用民族/族群的意愿,以他们的现实和长远需求为立足点开展工作。由于语言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少数民族语言的濒危程度和范围不断增大,建档开发的紧迫性显得尤为突出。

一、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开发的现状

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调查工作起始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大规模少数民族语言调查,编写了“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抢救了一批濒危语言文化遗产,保存了一些少数民族语言材料。[1]

九十年代后,录音、录像技术的普及和应用有力地推动了传统语言调查记录的发展,我国民族语言学界也开始关注语言濒危问题,先后编写出版了《中国的语言》《中国新发现语言研究丛书》《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等书。

2015年启动的“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简称“语保工程”)是一项重大的国家级语言文化保护工程,旨在对我国少数民族语言资源进行史无前例、规模空前的抢救保护。该项目在调查和建库基础上,将开展中国语言资源保护研究成果的编纂工作,并出版一系列基础性成果,其中包括编写出版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志、中国濒危语言志、中国跨境语言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地图、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遗产名录、中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语言调查报告等;[2]在“语保工程”建设基础上,将积极建设本地区的语言文化资源库或数字博物馆,编写出版本地区语言资源汇集,推进成果的开发利用。

(一)设立科研机构

如中国语言大学2013年秋发起建立“中国周边语言文化协同创新中心”,暨南大学文学院设立了“汉语方言研究中心”“语言资源保护暨协同研创中心”“一带一路语言工程联合研究所”“城镇民族社区语言服务与教育研究中心”;云南玉溪师范学院设立了“濒危语言研究中心”和“云南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重点实验室”[3]。

(二)开展项目研究

如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濒危语言数字博物馆建设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中国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的理论体系、实践规程及技术准则研究”、国家语委“十二五”科研规划项目“中国濒危语言有声资源采集、集成、传输技术研究”等研究。

(三)建立语音语料数据库

国家语委于2008年启动了“中国语言资源有声数据库建设”工程。云南省民语委组织实施了云南少数民族语言资料有声数据库建设工程。中央民族大学的“中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语音语料库”计划,出版了一套“中国少数民族语言音档”,包括《音系录像》和《词汇录音》两大系列,自1990年起历经10余年积累而成。[4]云南民族大学的“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数据库”项目,建成了数据库软件,收集到10多种语言资料。[5]除云南外,内蒙、湖南、广西、贵州、海南等省区也建立了少数民族语言语料库。

(四)建设濒危语言数字博物馆

“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将对收集记录的少数民族语言和口头语言文化的实态语料进行科学整理和加工,建成大规模、可持续增长的多媒体语言资源库;将对已有珍贵语言资源进行电子化、规范化加工并入库,逐步建成国内规模最大、技术最先进的中国语言资源大数据博物馆和语言资源采录展示系统。[6]暨南大学文学院将与广东省博物馆合作共建“中国濒危语言数字博物馆”。云南民族大学也建立了民族语言文字博物馆。

(五)举办专门的技能培训

自2013年起,中国民族语言学会与暨南大学汉语方言研究中心联合主办了3期“中国濒危语言有声资源采录和立档技术高级研习班”,并计划用3年时间举办6期;云南玉溪师范学院也开办了“中国云南濒危语言有声资源采录技术培训班”。

从上述可知,虽然我国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已开始起步,各项工作取得了初步进展,研究成果不断涌现。但少数民族濒危语档的开发利用工作尚未进入正轨,对涉及的开放开发、资源共享、长期可读性保障等问题考虑较少;民族语言文字工作机构在语言档案集中管理和长期安全保存方面,还缺乏较为有力的制度和设施保障;档案界对少数民族语言电子文件的管理和利用也缺乏足够的认识,行动上也没有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应对。

这种局面已经导致严重的后果:一方面散落于不同机构和个人的语言档案形式各异,难以共享和利用;另一方面,由于语言文字工作机构缺乏支持文献资料长期保存的技术手段和设施,导致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以来采集到的大量录音带由于磁粉脱落而损毁,记录的珍贵语音信息也随之永远消失。

二、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开发的目标任务

(一)目标

以云南省开展少数民族语言资料有声数据库建设工程和实施“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建设项目为例,通过以点带面的示范性方法,为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建档与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和业务指导。

将理论分析与案例研究相结合,吸收民族语言研究者、语言文化传承人的研究成果,借鉴国内外濒危语言文献记录存档工作的理论方法与成功经验,整合资源、交换信息、沟通合作,逐渐形成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化建设及其利用服务的理论特色,用于指导实际工作。

(二)任务

在国家语言文字方针政策和“语档语言学”理论的指导下,以云南省实施“云南少数民族语言资料有声数据库”建设工程和“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建设项目为例,总结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的现状、成就和不足,借鉴国内外濒危语言建档保护的做法和经验,探索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数字化建档方法和技术,提出成立“中国濒危语言数字档案馆”的设想和建议,展望“后语保时代”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价值的开发前景。

1.调查了解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抢录保存现状及不足。分析目前存在的主要困难、问题和不足。如:缺乏相应的规范和标准;工作散乱、各行其是、互不交流,研究成果无法分享;缺乏立法、政策、技术、人才、资金的支持;现有声像存储和保护技术不能满足濒危语言声像档案、电子文件、数字遗产长期有效存取的要求。

2.研究少数民族濒危语言主动建档理论与实践。明确濒危语言文化遗产的概念和特点;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档案价值和作用;主动建档的必要性、可行性、紧迫性;主动建档的原则(坚持优先发掘利用少小、边境、跨境民族濒危语档资源的原则)、机制(建立档案部门主导、跨学科人员合作、语言民族/族群全面参与的合作机制)和模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的进展。

3.探索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开发方法和技术。探索主动建档与资源整合相结合,建档保护与整合性保护、开发性保护相结合的方法;探讨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声像档案、电子文件、数字遗产管理和利用的方法;研发语料采录、整理、分类、编目以及数字化立档和永久性保存的技术;收集社会、民间、个人散存的濒危语言零散语料;建立濒危语言资源档案馆、特藏室、资料库(或多媒体数据库、数字资源库、电子文献中心)。

4.实现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价值开发和利用。提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价值的开发策略(如举办主题展览、成立语音实验室、建立专门网站,开展濒危语言文献记录的编纂、公布、出版,开发多样化濒危语言档案文化产品,集中举办濒危语言档案宣传活动和文化活动等);构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利用服务体系;搭建濒危语言语档信息网络平台,实现濒危语言数字档案的跨媒体、跨语种共享。

三、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开发的战略构想

(一)原则

坚持五项基本原则:真实性、完整性、可用性原则;大众化、标准化、规范化原则;全面性、系统性、可持续性原则;“以族群为单元,以话语为中心”的原则;优先抢救保护使用人口少、边境、跨境民族濒危语言档案资源的原则。

(二)方法

1.调查分析法。调查了解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资源的数量、种类、分布及保存状况,分析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化遗产的损毁原因、保护现状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2.吸收借鉴法。学习借鉴国内外开展濒危语言调查记录和有声语档建设的成功经验和做法,包括吸收国外“语档语言学”的理论体系和学术成果、“开放语档联盟”制订的立档规范和标准、抢录保存计划和项目、濒危语言档案馆的建立、数字化立档、有声语料库建设、语言档案编制等;借鉴国内一些高校、研究机构建设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及语音语料库的实践经验。

3.交叉融合法。梳理整合语档语言学、声像档案管理、档案保护技术学的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结合我国语言国情提出科学合理、切实有效的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与开发策略。

(三)思路

1.理论分析。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通过调查分析、学习借鉴、交叉融合等方法收集相关的研究资料,学习和借鉴云南省在建设“云南少数民族语言资料有声数据库”中取得的初步成果和构建“云南少数民族语言文字资源库”方面的成功经验和做法,从档案化视角对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资源建设与开发问题进行理论思考。

2.实证研究。以云南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撒摩都语档案化建设为例,通过个案研究的方式,探讨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的方法和措施,探讨建立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系统的技术和手段,探索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价值开发利用的机制和模式。

3.总结论证。对我国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工作进行回顾和总结,对扎实推进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抢救保护的方案和规划进行科学论证;探索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采集整理、建档保护与开发利用的运作模式,展望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资源共建共享的发展前景,开创少数民族语言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新局面。

(四)措施

1.借助档案部门的优势进行专业化指导,建立起地方政府、语言文字工作部门、档案管理机构和其他相关单位优势互补、协作共赢的工作机制,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打造“数字方舟”。[7]

2.征集社会上散存的濒危语言记录材料。一是大量有声语料散存于并无保管条件的民间和个人手中,有的已流失或损毁,现在已很难或无法进行数字化处理和再次利用;二是这些珍贵素材大多为私人占有,很少有人愿意向外界无偿公布个人的录音语料,他人无法获取和利用,现在已很难开展收集、整理和归档。针对当前原始语料保存分散、流失严重、保管无序等问题,应加强社会上散存濒危语言资源的整合性保护。

3.加强少数民族濒危语言的数字化立档。明确数字化立档目的和意义;拟定工作规范和技术标准;采取法规先行、政策支持、技术指导、人才培养、资金投入的保障措施;解决知识产权诉求、信息安全风险、异质异地备份、长期有效存取、专业技术培训等问题;扎实推进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档案资源数字化建设和少数民族濒危语言文化遗产档案数据库系统建设。

4.将少数民族濒危语档资源建设与少数民族口述历史、口传文化的抢救保护紧密结合起来,在多元化、多学科领域形成一个研究、保护、开发、利用少数民族濒危语档的合作、交流、互动机制,以便产出更多、更好的研究成果用于指导中国濒危语言有声语档建设工程的实施。

5.构建濒危语言建档开发的理论基础。一是现有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不成熟、不完善、不系统,过于偏重语言学方面的研究,缺少档案学研究的视角和档案学知识的支撑;二是可以借鉴的经验和做法太少,相关的研究成果和资料匮乏,跨地区、跨部门、跨学科的合作交流不够。因此迫切需要建立和完善少数民族濒危语言建档与开发的理论体系。

猜你喜欢

建档少数民族资源
记录历史,传承文明
——数字化测绘建档技术助力历史建筑保护
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红心向党·创新报国”建档10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
我给资源分分类
少数民族的服装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友谊医院通州院区能建档生娃了
资源回收
做好绿色资源保护和开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