廓清档案馆文化事业机构定位的认识迷雾
2019-12-16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熊文景博士研究生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 熊文景博士研究生
如何认识档案馆的定位问题,实际上是怎样评价档案工作的价值和作用问题,是以什么样的观点来看待档案馆的服务导向问题,它直接指涉档案馆的发展方向,牵连档案事业的成败兴衰。因而,在当前地方档案机构改革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档案法》修订的双重背景之下,为了树立起对档案馆属于文化事业机构的正确认识,迫切需要理清思路,廓清某些认识误区,坚定方向,推动档案馆文化功能的社会实现。
第一,从文件双重价值理论出发,“对内服务”和“对外开放”是有机统一的。在现实中,我国档案馆长期以来沿袭历史传统模式,主要围绕党政机关开展工作,服务对象也多局限于党政机关内部,而忽视了最广泛的社会公众的档案需求。就档案馆与社会关系而言,还具有一定的封闭性,未能使档案“飞入寻常百姓家”。但从文件双重价值理论出发,档案馆不仅要保障对其形成机关的使用价值,还要担起方便其他机关和个人利用的责任,这二者是能有效统一于档案馆工作实践的。在强调档案馆文化性的同时,有必要澄清档案馆的“对内服务”与“对外开放”的辩证关系。从宏观层面而言,档案馆“为民服务”与“为党管档”“为国守史”并不矛盾。档案馆是集政治性、历史性与文化性一身的有机整体,不能割裂“为党管档、为国守史、为民服务”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虽然地方机构改革后,绝大多数档案馆隶属于党委或党委办公厅(室),进一步强化了档案工作的政治属性,更加明确了“档案工作姓党”的原则,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政治性”与“文化性”,“党性”与“人民性”就相冲突了、不一致了。在社会主义中国,党政机关代表的就是人民的利益,党的工作就是要以人民为中心、为人民服务的。因此,用好用活档案资源,帮助更多的人能从档案中有收获、受启迪,档案馆理应责无旁贷。据国家档案局统计,目前我国共有各级各类档案馆4210个,其中综合档案馆3333个,试想一下,如果这么多档案馆都能积极主动、科学梳理、精心萃取、深入挖掘和提炼档案文化,参与祖国文化建设,势必能为涵养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提供不竭源泉;而反之,如果都只服务于本部门、本机关,那将是多大的资源闲置和资源浪费。值得肯定的是,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国家对于各级综合档案馆的“五位一体”功能定位,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档案安全保管基地、档案利用服务中心、政府公开信息查阅中心和电子档案备份管理中心的功能定位,还是与档案馆文化事业机构的属性相一致的。这也充分表明了国家对档案馆从服务机关内部转变为造福社会群众,努力实现社会公平、文化普惠的信心和决心。从微观层面而言,服务机构与服务社会也并不矛盾。应当承认的是,由于某些档案确有其现实性和特殊性,档案馆也还要保留其一定的政治机要性。但是,档案馆绝不能就此因噎废食,以此为借口而不去作为。档案馆可以坚守“安全是底线,放开是根本”的具体原则,在保证国家安全和个人隐私的前提下,尽可能地公开一切可以公开的档案信息。档案的政治性与文化性是彼消此涨的关系。文件的双重价值理论告诉了我们档案发挥作用的基本规律:馆藏档案的形成时间与现实越近,其现行价值越强,政治性越大;但随着历史的纵深推进,档案距离现实越远,其历史价值则会越高,文化性越大。而历史的车轮总是滚滚向前的,从长远的观点看,档案馆的文化性特征会日益显著,档案保管的最终落脚点终究是要服务于社会公众的。这是促进档案馆科学发展自身内蕴的规律。档案馆必须树立“资源闲置就是最大的浪费”理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宗旨,突出档案的文化服务功能,这既是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符合档案馆发展规律的客观需要。需要强调的是,档案馆“对内服务”与“对外开放”的工作相互支撑、相辅相成,哪项工作都不可少,哪个方面都不能弱。档案馆既要深扎业务之根,担好守史之责,又要弘扬文化之魂,服务民生为本。
第二,档案馆文化事业机构定位与档案馆工作人员待遇之间没有直接关系。档案馆迄今未能以面向全社会的文化机构形象真正融人社会,发挥其应有的文化功能。这其中虽然有大众对档案、档案馆“刻板印象”的认识原因,但更多的恐怕是档案馆自身对属于文化事业机构的定位,一定程度上不愿承认、不想承认的原因。在实践中,不少档案馆未能摆正自己的位置,有的认为成为文化事业机构身份会吃“亏”,依赖党政机要部门自居而形成的某种身份优越感,因而不情愿把自己摆到文化事业的行列里去;有的则在党政部门和文化事业单位之间彷徨四顾、游移不定,弄得不伦不类、非驴非马,既难被党政部门所接纳,更难被文化部门所认可。笔者认为对于造成这些认识的原因主要是没能合理看待定位与待遇的联系。一方面,定位与待遇没有直接关系,待遇提升的关键必须要依赖自身作用与价值的发挥来实现。我国是坚持按劳分配为主体的国家,档案工作者的待遇既不能纠结于“参公”与“不参公”,也不能说有了“文化事业机构”的定位就一定能提高其待遇。档案馆人员需要转变观念,平衡心态,为自己定好位,不要老眼盯着当什么“长”、捞什么“级”,而要想到作一个知识渊博、能有力推动档案馆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文化工作人员,会更赢得社会认可和人民尊重。曾捧红《我在故宫修文物》、“故宫文创”的原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就是一个生动案例。他的爆红并不是取决于他的官职,而是在于他将故宫——这座瑰丽辉煌的宫殿一点点褪去神秘的面纱,让民众从内心深处喜欢上了故宫文化。另一方面,个人利益不能置于国家档案事业发展的利益之上。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过去档案馆工作人员参照公务员管理不能评聘技术职称是障碍了档案馆发挥文化功能的。按理说,档案馆要充分发挥文化功能,档案馆的管理人员、工作人员应该是侧重于学者型、专家型的“文化人”越多越好,而不是行政干部越多、职务级别越高越好。当然,正如习总书记指出的那样,“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应当承认,任何改革或改变都涉及各方利益,都不可能一蹴而就改到位。因此,可以是“新人新办法,老人老办法”。但一切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必须是,对档案馆的改革定位符合现代档案馆的发展趋势与发展规律。进一步而言,各档案馆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按照“人才兴馆、科技强馆、服务立馆”的基本思路,在业务内容和方式、人事管理制度、财务及内部分配制度等各个方面持续深化改革。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多劳多得、优劳优酬”的分配原则,树立档案工作人员由“单位人”向“社会人”过渡的新观念。
第三,必须由机构定位转为思想定性,认清未来档案馆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的必然趋势。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档案馆从皇室禁地到机关大院,发展到今天正在走进社会大众,档案馆的大门越开越大,这是发展的趋势,也是历史的必然。要发挥档案馆的文化功能,首要任务是转变观念,实现从机构定位(文化事业机构)到思想定性(切实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贡献档案力量)的彻底转变。档案馆工作不能一直处于被动服务的定式之中,把档案馆工作与社会发展相割裂,会严重制约和限制档案馆的自身发展。档案馆不能仅仅从满足于服务机关内部一个点上着眼,必须从服务好国家全局、事业整体、全体人民的方面去思考。各档案馆工作人员要开阔视野,自觉汇入文化大领域里去。档案馆完成了文化性的思想定位之后,其活动方式与领域要与社会文化合流直接参与社会文化建设。一方面,档案馆文化活动开展越多越及时,就越能激发社会公众对档案馆的兴趣,馆藏文献信息得以充分利用,服务效能得以充分体现,档案馆的价值和作用得以充分发挥。另一方面,社会公众对档案信息需求的不断变化,对政策性、文件性信息的迫切需要和对利用服务的更高要求,会对档案馆社会文化功能有更多新的诉求,这就促使档案馆不断进行服务创新,不断改进信息公开,不断提高服务规模和质量,从而实现档案馆对内服务和对外公开的良性互动。总而言之,档案馆工作的某些方面已经与社会文化发展趋势不相适应了,要认真分析、思考,产生相应的危机和忧患意识。要看到人民群众与日俱增的文化需求对档案馆所产生的物化作用,从而树立参与改革的信心和勇气。要对适应时代发展的内容予以发扬;对不适应现实发展的部分予以改革。应当坚信:把握好档案馆事业的发展路标,使档案馆事业与当代文化发展相融合,档案馆在增强活力、改善服务方面将会变得更加从容自信、游刃有余,将会焕发出档案馆的新面貌,整个档案事业将会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