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西方档案机构改革看档案馆文化事业机构定位
2019-12-16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谭必勇副教授
山东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谭必勇副教授
2018年下半年以来以“局馆分离”为核心的地方档案机构改革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事实上,档案机构改革是中外档案馆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19世纪中后期以来西方档案机构改革发展史充分表明,档案馆文化事业机构的定位及社会认同,是西方档案馆生长、融合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坚持和强化档案馆文化事业机构的定位,深入挖掘档案馆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增强档案馆公共服务水平,进而提升档案工作的吸引力和职业竞争力,有利于新时代档案事业的长远发展。
1 文化事业机构属性是维系近现代西方档案馆形成、发展的内在主线
从历史视角看,档案工作虽然历史悠久,但专业化、现代化档案馆的大规模出现却是19世纪以来的事情。近代意义的西方国家档案馆的诞生,其重要的推动力之一就是社会对档案文化价值的发现和逐步认同。以加拿大为例,自1872年第一任馆长道格拉斯·布里姆纳开始,加拿大公共档案馆就形成了公共档案馆同时收集公共档案与私人档案的文化传统,不仅强调了档案馆作为公共机构业务活动记录证据的守护者这种“官方角色”,而且突出了档案馆作为国家记忆和历史特征的保管者这种“文化作用”。但是,由于这一时期发挥关键作用的群体主要是历史学家,因此档案文化价值在学术层面的利用更受到他们的重视,这也导致直到20世纪50年代之前,社会辐射面较小的学术利用是西方各国档案馆联系社会的主要纽带。“二战”结束后,随着国际档案理事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成立,档案文化价值逐渐为社会公众广泛接受和认同,各国档案机构也通过改善馆藏结构和服务方式,更多地为普通公众提供“根源感、身份感、地方感和集体记忆”,并开始由“国家模式”向“社会模式”的重大转型。作为集中保管和提供档案为社会服务的公共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可以用整体的形象向社会公众展示档案文化的存在价值,并完成档案馆文化功能从“组织文化”向“社会文化”的内在转变,使得档案真正成为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使档案文化价值在公共服务服务体系中得以广泛传承和延续。
2 文化事业机构定位有助于档案馆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体系
“二战”结束后,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多领域遭受重创,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欧洲各国的档案机构在战后欧洲经济社会重建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由此西方发达国家开始认识到档案作为文化资源的重要性以及开放档案的必要性。20世纪50年代以后,档案的“文化遗产”价值和“公共利用”潜能逐步为人们所认知,引起了公共部门的重视,从而形成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共识。正如美国现代著名档案学家谢伦伯格在1956年出版的《现代档案:原则与技术》一书所言:“公共档案是包括书籍、手稿和博物馆珍藏品在内的文化财富的一种。它的重要性不亚于公园、纪念碑和各种建筑物。”从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受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英国各地的地方档案馆逐步将服务对象由服务于综合部门转向教育、文化、遗产或休闲机关,并主动与相关图书馆、博物馆开展协同服务,而1980年成立的郡档案工作者协会则倡导将地方档案馆事业纳入国家文化遗产政策体系以获得更多的财政资助和私人捐赠。法国公共档案馆体系整体融入国家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做法也颇具代表性。1959年法国档案局划归文化部后,公共档案的文化遗产价值得到了法国社会更大程度的认可。实现初步融入的标志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2004年,法国颁布《遗产法典》,以1979年档案法为基础,纳入了第二卷“档案馆”部分,这一法律在2008年又进行了一次修订,从概念、种类、保护方式、保护程序、法律责任等方面对文化遗产机构(图书馆、档案馆、博物馆)的管理活动进行了规范。二是2006年,“法国档案局”更名为“法国档案服务部”,并与“博物馆部”、“建筑遗产部”共同组成了“法国文化部遗产司”。《遗产法典(第二卷:档案馆)》的颁布以及“法国档案服务部”的重组,体现出法国对文化遗产工作整体控制权的重视。2004年,在加拿大文化遗产部直接推动下,由于保存文化遗产方面的相近传统及机制,加拿大国家档案馆与国家图书馆合并为“加拿大国家图书档案馆”,通过整合国家档案馆与国家图书馆的资源、馆藏、技术、服务等,从而建立一个保存数字时代加拿大国家文化遗产的整体防线。
3 文化事业机构定位是未来档案馆可持续发展的稳定“引擎”
档案馆关系着一个组织机构、国家的身份与文化认同。德国波鸿鲁尔大学社会史教授斯特凡·贝格尔认为,19世纪中后期以来欧洲各国创建国家档案馆的过程与欧洲各国产生并形成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基本同步。20世纪80年代以来欧洲档案馆逐步形成了一种以“普及、开放、市场导向、媒体文化和信息中心性”为核心的全新的工作思维方式和价值体系,这是欧洲各国档案机构为适应当代社会文化的变化而形成的新的工作与服务理念。西方档案界开始研究档案用户的需求,从而让档案馆丰富的资源,以更加灵活、高效、便捷的方式,提供给多元的用户群体,并逐步从保管文件和仅供社会名流使用的消极被动阶段发展为起“文化中介”的更积极的作用。近年来,欧美各国档案馆深入挖掘档案文化资源,充分利用各种新兴传播媒介,开展公共文化教育服务项目的多渠道发布、多网络分发、多终端呈现等工作,以避免档案馆的资源和服务在数字文化信息服务领域逐步被“边缘化”。正如冯惠玲教授所说,任何文化都有其深刻的根源,也会经历萌芽、发育与成熟的过程,而一旦生成,它便会演化成一种氛围、一种环境、一种土壤,从而对制度的确定、政策的兑现等产生重大的制约性和影响力。只有当社会公众逐步认可档案馆的资源和服务,认同档案馆的文化事业机构定位,档案馆才会获得持续的关注度和永恒的生命力。
这次地方档案机构改革后,档案行政管理职能划入党委办公厅(室),档案馆基本上由党委或党委办公厅(室)管理,档案馆成为“集中管理档案的文化事业机构”,档案馆工作人员回归“接收、收集、整理、保管和提供利用各分管范围内的档案”的本职工作,实现了“政事分开”,既有助于档案局在办公厅统筹下充分发挥宏观监督指导责任,又有利于档案馆专注于专业化工作、提升档案公共服务水平。机构改革后的档案馆应更加积极、高效、深入地挖掘档案资源的价值,借助互联网和新媒体,讲好档案故事,让档案文化遗产“活起来”,从而将档案馆打造成更具亲和力的文化事业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