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书韵留芳
——苏州评弹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邢晏芝访谈录*

2019-12-16

文化遗产 2019年5期
关键词:流派苏州艺术

郑 英

苏州评弹是一种曲艺说唱艺术,是苏州评话和苏州弹词的统称。苏州评话(俗称大书)只说不唱,内容多为金戈铁马的历史演义和叱咤风云的侠义豪杰故事。苏州弹词(俗称小书)又说又唱,内容多为儿女情长的传奇小说和民间故事。苏州评话和弹词均用苏州方言表演,江南地区广泛流行。台湾著名国学大师俞大纲称赞苏州评弹是“中国最美的声音”、“天籁之音”。2006年,苏州评弹经国务院批准,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虽然国家在政策和资金方面积极予以扶持,但苏州评弹的发展环境日益恶化,如何对苏州评弹进行传承与发展是迫在眉睫的问题。为此,笔者专门访谈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曾任苏州评弹学校副校长的邢晏芝女士。

邢晏芝,弹词女演员,著名评弹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1948年10月生于苏州。2008年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评弹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著名弹词流派“晏芝调”创始人,荣获文华新节目奖、文华表演奖、牡丹奖表演奖等数十个专业奖项,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邢晏芝女士2013年从评弹学校退休后定居香港,担任中国曲艺家协会香港联谊会荣誉主席,香港邢晏芝评弹艺术传承学会会长。笔者趁其春节回乡期间,特地赶到她的家中对她进行了访谈。

一、 历经磨难守初心

邢晏芝女士出生于苏州评弹世家,其父亲邢瑞庭、叔叔邢瑞君,兄长邢晏春、姐姐邢雯芝均为评弹演员。她天资聪颖、嗓音清丽、容貌娇美,少年即踏上书坛,似乎天生为评弹而生。然而,在文革期间,评弹演员们或遭迫害天人永隔,或被遣送颠沛流离。虽然这一时期为了生存邢晏芝也被迫进了歌舞团改唱歌剧,还唱戏曲演话剧,但是文革结束后她坚决地回到评弹团继续当评弹演员,并将这些宝贵的表演经历糅合进评弹表演中。上世纪80年代,在改革开放的冲击下,大众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导致了苏州评弹的受众减少,不少评弹演员纷纷转行下海经商。面对市场的萎缩和金钱的诱惑,邢晏芝仍然坚守着评弹舞台,坚持跑码头演出长篇。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苏州评弹是她的初心,也是她历经任何磨难都不会抛弃的情缘。

郑英:邢老师您好!好久不见!

邢晏芝:你好!是啊,你这个时间来刚刚好。我这次回来是因为有两个学生办了个“聆韵社”,社长凌吉和孙立是我的学生。年初六他们精心筹划了一台别开生面的评弹专场,这是江苏省艺术史上第一次以商业演出的形式运作评弹,意义非凡啊!邀请我去露个脸,所以我必须要去。今晚还有两个学生要来找我辅导一下,到年初六的演出结束后我就回香港了。

郑英:真的辛苦!请问您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做评弹演员的?您为什么会选择做评弹演员这一职业?

邢晏芝:也不辛苦,习惯了!当你做你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是不会感到辛苦的!我从在妈妈肚子里时就选择做评弹演员了!因为我出生于评弹世家,我的外祖父是评弹业余作者,我的父亲和叔叔都是评弹演员,我的哥哥姐姐也是评弹演员,所以我觉得我天生就是要做评弹演员的,这是一种天然的选择。而且我也有天赋,学艺时也没遇到什么障碍和困难。比如说弹琵琶,我小时候就跟着父亲在码头上跑,经常看着别人弹,看着看着自己拿到琵琶就会弹了,而不是像其他人那样要从基础的音符开始练很长时间才会。这是一种家传,本身就是一种传承。我的父母听说我要学评弹也很开心,觉得后继有人了。所以为什么要从事这个职业?就是为了评弹,我就是为评弹而生的。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父母的初心。

郑英:文革时期您还唱过歌剧、演过话剧,唱过越剧、锡剧、京剧等等,而且唱得都很有成就,但是最终您还是回归到了评弹。请问是什么原因促使您一生都在坚持弘扬和传承评弹艺术?

邢晏芝: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评弹被称为“靡靡之音”,要被打倒,那段时间是我最痛苦的时间,我只能转业从事其他艺术表演,虽然转了很多行当,但解放后还是回到了评弹上,主要是源于我对评弹艺术的热爱,因为我的根在评弹上!表面上看那段时间中断了评弹演出是坏事,但是从长远来看却是好事,因为这些艺术经历让我积累了很多东西,特别是在表现人物的内在情感、心理、思想等方面,如果不用戏剧上的东西你就不可能表现得那么到位。我们那时还去学习布莱希特体系、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等,目的就是为了体验角色,表演得更好,而这些东西都是老一辈评弹演员所缺少的。过去的评弹演员只顾着自己说书,互相之间缺乏眼神的对视与交流,表演方式也很古板。但如果演员填补了内在体验不足之后,他的表演就活了。

另外,这些经历也让我增加了姐妹艺术的积淀。老的评弹演员之间门户之见很强,只在一个流派里发展。你跟了一个师父去学一个流派就不能再跟其他人学了。但是我父亲是个很开明的人,他没有这种偏见,他非常鼓励我们去博采众长。我继承了这种态度,我的学生不仅可以去学任何流派,而且我还会根据学生的个人条件推荐他去从事别的流派唱腔,这样才能繁荣啊,一花独放不是春!

虽然表面上看我走了很多“弯路”,比如我唱过歌剧、表演过话剧、跳过芭蕾和民族舞,我还搞过作曲,但是它为我的评弹积累了很多资源。所以现在很多人问我邢老师你的积累怎么会用不完的?有那么多可以发挥的东西?这就是我超前于其他演员的地方,内在积累够丰富。比我年轻的评弹演员很多,但是她们没有这些经历,也没有这些积累,所以我不后悔。

最痛苦、最困难的十年浩劫过去了。当时我说过,我不喜欢这个行当里的人,但是我就是喜欢这个行当。人各有志,没必要用自己的观念去强加于人,我对学生也是这样。真正搞艺术的人应该思想开脱一点,积累多一点,才能坚持自己的初心,并且竭尽全力。因为热爱,因为评弹的魅力,我坚持下来了!所以尽管有很多评弹演员转业、下海,我从来没有动摇过。

郑英:即使在最困难的时期您对评弹仍然抱有希望?

邢晏芝:那是当然!“破四旧”的时候,工作组领导说凡是关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书都是毒害人民的,脚本都要拿出来上交。我们的演出脚本就在常州书场被烧掉了,那是我们十多年边演出边整理的心血啊!现在我们演出的长篇脚本都是后来凭着记忆和家里的一点零碎的脚本片段,加上师兄王荫秋的部分剧本以及其他门派的遗留本,一点点重新整理出来的。

郑英:您和邢晏春老师长期演出并传承《杨乃武》,请您谈谈你们是怎么传承的?

二、 开创声腔新流派

邢晏芝在“什锦开篇大王”父亲的影响下,博采众长,淡泊名利,一心钻研评弹艺术,努力创造富有自己特色的新腔。先后师从祁调创始人祁莲芳、杨调创始人杨振雄。她以音域宽广、跌宕多姿的“俞调”为骨架,糅合了“祁调”轻弹低唱、优美舒缓的风韵,摄取了“候调”婉转流畅、长腔俏丽的特点,融合“薛调”多变的激情,“香香调”激越的节奏,熔冶了“杨调”咬字吐气之扎实功夫,而且博采话剧、昆剧、苏滩和沪、锡、越剧诸调中某些旋律和表演艺术,(3)徐国强、朱栋霖:《苏州艺术家研究之邢晏春、邢晏芝卷》,第92页。还引进了流行歌曲的气声唱法,多方吸收艺术营养、融会贯通,创立了摇曳多姿、百转千回的“晏芝调”,开创了女性声腔的新流派。

郑英:除了整理书目和双档的演出形式之外,你们对《杨乃武》还有什么创新之处吗?

邢晏芝:我们在整理修改这部书的过程中得到了很多人的帮助,比如李家和严家的后人,只要有流传下来的书,他们都借给了我们。我们把它们组合起来,再根据我们自己的要求去安排,如果不够的话再由我哥哥(邢晏春)自己写唱词去充实它,比如《杨淑英告状》等。有时候我们觉得某个地方应该唱,但前辈却没有,那我们就自己充实进去。当时我们并没有想把《杨乃武》一定要变成一个与时俱进的新本子,也没有想要去刻意地搞创作、搞创新之类,我们只是在实践中觉得这里或那里缺少点什么就补充进去,唱腔和表演是不能敷衍了事的。

郑英:所以创新不是刻意为之,而是水到渠成的对吗?您的“晏芝调”也是这么创立的吗?

邢晏芝:是的。现在对于创造流派存在着两种误区。一种是为了创造一个流派刻意搞怪,你的过门这样弹,我就那样弹,三个怪过门、四个怪唱腔,无休止地重复唱,认为这样就可以创造出自己的流派了,就好像造谣一千次就变成了真理,非常荒谬。还有一种,就是庞学庭老师曾经批判过的所谓“创造性”人物。他说,这不是在作曲,而是在做裁缝,剪下这儿一块拼在那儿,剪下那儿一块拼在这儿,七拼八凑,成了自己的东西。但是,这样的拼凑是不会长久的,因为没有自己的东西。

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创建自己的流派。从小时候开始上舞台表演至今,我只想把书目说好唱好表演好,并没有太大的奢望。我们不可能制定一个工作计划,哪一年我要成为传承人,哪一年我要创造一种流派,这是不可能的!只有自己去认真地研究书目的人物和唱腔,竭尽全力去塑造人物形象,通过唱腔设计把人物表达出来,才有成功的可能。比如对小白菜人物形象的塑造,在《密室相会》中,她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有感激、有恐惧、有忏悔、有猜疑、有内疚、还要躲躲藏藏,可以说是融合了喜、怒、哀、乐、悲、愁、诓、真、假、悔、恨、怨、惊、吓……在表演时就不能只用一种方法。起初我选择最能表现女性哀怨缠绵之情的苏州评弹曲调俞(秀山)调,但是仅用俞调又太过单一,不能充分表达出小白菜的情绪,于是我又吸收了擅长表现古代女子哀怨情绪的祁(莲芳)调。但是祁调的板式没有复杂的变化,不能透彻表现小白菜的复杂心境,于是我将这两种姐妹调糅合到一起,各取其长。这样唱过一段时间后我还是觉得不满意,觉得不能完全达意,演唱情绪向上冲击时总是受到曲调的制约不能尽情发挥,听众听得也不尽兴。要表达的内容层次性很强,但唱腔缺乏层次感。比如“他是奴的老房东”——“老乡邻”——“旧恩人”——“旧情人”,两人的感情逐步递进,可是音乐却跟不上,我必须再充实新的旋律。我想到了以前我在歌舞团唱《白毛女》时喜儿的那段唱腔十分酣畅,于是便借鉴了过来,在唱“又是奴的旧情人”时适当起高,再从高到低回旋拉长,唱出小白菜沉浸在难以言表的回忆、羞涩、瞻前顾后的思想活动中。整个唱段从板式上看有快板、中板、慢板、原板、吟板、似唱似说板、快弹慢唱板、慢弹快唱板。这样才使得这一段被大家称道,成为“晏芝调”的代表性唱腔。

邢晏芝创新腔不是为腔而腔,而是塑造人物的需要,是为了更好地表现剧中人的情感。她从人物的情感出发来创造小白菜的音乐形象,她总结自己的演唱特点是“音随情回,字随腔转”。因为决定演唱音乐行腔与旋律的已不是原来固定的曲调旋律,而是书中人物的情感,人物的情感是不断变化的,因此演唱的音乐行腔、旋律也在不断变化。(4)徐国强、朱栋霖:《苏州艺术家研究之邢晏春、邢晏芝卷》,第65页。

邢晏芝:我的“晏芝调”是在树立人物形象的过程中树立起来的,也不是我自己封的,是观众给予我的美誉。她不是固定的,她服务于人物角色的发展。比如我在《杜十娘》、《林黛玉》、《文姬归汉》等中的表演都不一样,因为人物形象、人物情感不一样啊!在情感的带动下,我的演唱进入了一个自由的王国,可以随机选取任何艺术的有利形式加以利用。所以有人说邢老师的东西怎么会层出不穷用不完的,这就显示了积累的重要性。

对比分角度叠加数据体的沿层均方根振幅属性(图2),成2、成3井的均方根振幅随角度增大而逐渐减小,间接证实井点处AVO类型为Ⅰ类异常。

郑英:请您再进一步谈谈现代演员该如何创新?

邢晏芝:创新需要有思想、有理想、有主见,有三个必经的阶段:第一阶段是鹦鹉学舌,也就是要继承原汁原味的老先生的东西,一句一句学、一字一字跟,认认真真老老实实打下基本功。好比是造房子,要造多高的房子就必须打下多深的桩。老先生创造的流派是他们书台实践的经验总结,经过听众和时代验证过的精品,是我们这些后代必学的范本。这一阶段的学习要博,不管什么流派都要去尝试,学的流派越多,积累得越厚实。我的父亲被称为“什锦开篇大王”,各种流派都擅长。这一点我也继承了下来,各个流派我都努力去学,并且在学习的过程中研究其规律、唱法、内涵和韵味,要动脑筋,不是依葫芦画瓢似的死学。第二阶段是答卷式汇报。就是在第一阶段学习了各种流派之后,积极进行研究。评弹是曲艺,无作曲、无导演、无乐队,评弹演员面对新的唱词都要自己设计唱腔,因此学习各种流派都应该带有研究,研究式的学习就是一种开动脑筋的深入的学。这里的研究包括研究老师的作品,也要研究自己遇到的问题,再用老师的唱腔去设计老师没有唱过的内容,这样才能验证你学习的扎实程度。答卷式汇报就是经过自己的钻研、揣摩之后设计新的作品,并用自己的作品向老师汇报回课、请求审核。比如我学了王月香老师的《英台哭灵》,然后去找王老师指导,经过她的指导,我学到了她的“弱口起拍”、“调节运腔”等的演唱技巧,并在我的中篇弹词《鸳鸯抗婚》中大胆地启用了“香香调”,而且加入了王老师的慢功唱法,王月香老师听了赞口不绝,很开心。再比如我的业师杨振雄,他生前不厌其烦地把《挑帘》、《太白醉吟》、《絮阁争宠》中各个人物的“喜、怒、乐”的情绪表演以及杨派艺术的唱腔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有高亢的、愤怒的、快活的情绪,我真的是受益匪浅!可是这些情绪里独独没有“哀”,因为没有这样的书。后来在演绎《四大美人·贵妃篇》中《马嵬坡》里杨贵妃的一段唱词时,我非常用心地用“杨派俞调”设计唱腔,低音多高音少,唱出了杨贵妃的壮烈情感,得到内行专家和听众们的一致好评,这也是我给杨老师的一份答卷,不知杨老师的在天之灵是否满意。其实这也是所有流派发展必经的一个过程,周云瑞的《秋思》是给祁连芳老师的答卷,我的《文姬归汉》是给《秋思》的答卷,所以才有祁调的发展。“鹦鹉学舌”到“答卷式汇报”是自加压力的办法,只有这样才能奠定坚实的基本功。第三阶段是改革创新。首先要敢于痴心梦想。为什么要敢于?因为从继承传统到小有成就时容易滋生惰性,我们现在都是“富二代”,因为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东西太多了!20几个流派呢,各个流派唱腔都有套式,它们足以应付各种角色需要,依靠这些流传下来的曲调都能吃一辈子!再加上习惯了,一般人不愿意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更愿意安于现状,所以“敢于”创新不容易。“痴心”是指沉迷于评弹艺术的心思,是你不管遇到什么样的挫折或诱惑都能够坚守评弹的一份决心。“梦想”是指渴望,想要成功的渴望。有了痴心和梦想才有足够的动力去追求创新。前辈流派演员在艺术创新上都是勇者,他们主动迎接市场竞争的挑战,凭着一份强烈的事业心、责任心和意志品质,敢于冲破束缚,成就了各领风骚的辉煌。必须注意,从“敢于痴心梦想”到“美梦成真”之间的桥梁是不断提高自己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追求。“创新”应该是“创美”,如果审美情趣低劣,审美追求混沌,创出的就不是“新”,而是哗众取宠的怪声怪调,“痴心梦想”就变成了“痴心妄想”了。其次,要改革创新必须要经历一个打碎重来的过程。就是把各种流派、各种有益的东西都打碎吸收,吃到肚皮里融到血液里,化为自己的东西,然后再“吐出来”,创造自己的东西。

当然,创新离不开生活,我们需要处处留心、根植于生活、向生活学习。比如我的被行家和观众特别称赞的“凤凰三点头”唱腔就是在生活中受到的启发。我一直觉得用抒情的俞调表达不出小白菜肝肠寸断的痛楚,却又想不出更好的办法。一次我看到一位服务员给听众沏茶,用到了传统的“凤凰三点头”的绝技,冲一杯茶,长嘴铜壶提起放下,连续三次,优美的曲线,连贯富有韵律的动作,轻重交替的冲水节奏,伴随节奏发出的美妙水声,就是一种完美的艺术表演。这让我突然茅塞顿开,我把小白菜的那句唱词在俞调的基础上回环往复形成三个唱腔高潮,一个比一个更具冲击力,像“凤凰三点头”似的组成一组唱腔,把小白菜的内心抽搐和震撼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这也成就了我唱腔中一个重要的声腔。

“创新”是一辈子的事,不是一时的事。“流派”必须要“流”,时时刻刻都需要创新发展,所以真正的流派是“活的”。比如薛调、沈调、琴调都是对马如飞“马调”的发展,是“大嗓子”唱的。俞调、祁调、晏芝调都是对俞调的发展,都是“小嗓子”唱的。我的“晏芝调”也处在不断的变化发展之中。

郑英:现在的评弹界从您的“晏芝调”之后就没有新的流派产生了,您认为是什么原因?

邢晏芝:这个原因很复杂,有客观的原因也有主观的原因。客观的原因是我们现在这个大环境各种诱惑太多,各种商业演出、赚钱的机会多,导致青年演员们追名逐利,静不下心来研究评弹艺术。靠几个开篇月收入都能上万,到舞台上包个边也能出名,人心太浮躁了!再加上主观上有些“富二代”不思进取,不追求艺术发展,更有些人争的是名利、出场费,这样的人怎么能创造出流派呢!

三、 退而不休育后人

做为书坛响档的邢晏芝,虽然在世界各地传播着苏州评弹,但她深谙传承艺脉对保存和发扬评弹艺术的重要性。传承是艺术延续发展的生命线,评弹艺术就是在一代又一代演员的传承中薪火相传的,因为苏州评弹是一门口头的、非物质的视听艺术,它的传承不仅依赖于书目文本的传承,更依赖于演员身上的“说、噱、弹、唱、演”的综合艺术,它是一门活的艺术,只有通过口传心授才能传承下来。(5)徐国强、朱栋霖:《苏州艺术家研究之邢晏春、邢晏芝卷》,第124页。为了保存和弘扬这门艺术,邢晏芝毅然从风光无限的书坛转向了教书育人的讲坛,1985年从常州市评弹团调入苏州评弹学校担任专业教师,进而担任负责教学管理的副校长。她亲自讲课、授业、带徒弟,同时心系传承大任,积极探索、刻苦钻研,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师资建设、教育改革等方面改革创新,培育出一代又一代优秀的评弹演员,使苏州评弹学校成为江浙沪评弹人才主要的培养基地,被金庸先生誉为“评弹艺术的摇篮”。她退休后更是在香港成立“邢晏芝评弹艺术传承学会”、在苏州吴江成立名师工作室,出书育人,成为名副其实的国家级传承人。

郑英:请问您是怎么看待现在评弹的演出市场的?是在萎缩还是有发展的空间?

邢晏芝:现代社会的“快节奏”与苏州评弹代表的“慢生活”之间的矛盾必然导致评弹演出市场的萎缩,这是客观的现实。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未来评弹就没有市场了,关键还在于评弹艺术自身的发展。评弹有吸引力了,就不愁没有市场。为什么我们“聆韵社”大年初六在保利剧院演出的三百多张票(票价有50元、80元、120元)这几天都已经卖光了?一张赠票都没有送。为什么我们的女双档《杨乃武》在上海雅庐书场能卖到站票?这是真正的评弹艺术的魅力啊!现在我们的评弹发展有很多问题,比如为演员量身定制的中篇和一次性的开篇多,没有经典唱段,能够长久流传的少;新创的文艺作品良莠不齐,缺乏文艺批评、缺乏争论;编创人员奇缺,过去都是演员自己编创,现在的演员都没有心思去编创了。

郑英:您认为这些问题该怎么解决?

邢晏芝: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是人,是人才的培养!首先要给长篇留个根,这也是我在评弹学校时力推的一项工作,我提出开设传承班,就是要传承经典的一类长篇,每一届一部长篇,7年就是7部。传承这些长篇不仅是给各个流派留住了根,也是给评弹演员打下了基本功。我们学校不去努力,这些长篇就真的失传了!作为一名评弹演员,想要在业务上有所成就的话必须有一部立足的长篇,以此作为自己的发展载体与研究资料,否则你就是空中楼阁,没有根基的。每一位评弹名家都有一部长篇作为自己的艺术载体,比如徐丽仙老师的“丽调”得益于她长期的《倭袍》、《啼笑因缘》的长篇演出经历,比如杨振雄老师的《西厢记》、《长生殿》等,他通过研究进行创作,又出流派又出书,这才是真正的“出人出书”。

郑英:您在担任苏州评弹学校副校长的时候还做过很多改革创新,您能具体谈谈吗?

邢晏芝:我们学校1962年由陈云同志倡议创办,那时的社会地位很高,考到我们学校的学生都是千挑万选出来的。直到1999年,学校一直都是以培养专业的评弹演员为目标。但是改革开放后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评弹大环境的恶化,1999届的学生一个班只剩下了七八个人。当时省文化厅科教处的吴处长建议我们调整思路、扩大招生,只要我们能培养出有评弹内涵、有评弹细胞的人才,即使将来他不去做评弹演员,我们学校的责任也是完成了。我们想想确实要跟上时代的需求啊!于是趁着学校2001年升格为五年制大专进行了扩招。为此我们调整了人才培养目标,那就是培养社会需要的、一专多能的、以评弹表演为主打专业的多功能复合型人才。有技能不一定要上舞台,他们可以去培养听众、去做管理、去做企事业单位的文化骨干。我们根据学制的变化和市场的需求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课程标准,建设精品课程,开发校本教材。我们开拓了群文、滑稽表演方向。为培养“一专多能”的学生适应市场需求,我们增设了电脑课、舞蹈课、戏剧课,开办了钢琴、古筝、声乐、表演等选修课,特别是昆曲、京剧等选修课的开展,把传统评弹注重的“手、眼、身、法”拓展到了“手、眼、身、法、步”,夯实了学生的戏剧表演基础。

第二项改革是我们首创了实验演出团,融表演、编导、舞台监督、服装道具与管理、化妆、音响等岗位于一体,给学生提供外出实践演出的机会,被教育厅的专家称赞为“原创型的教学思路和理念”。我们还开办了校园艺术节,给学生提供校内演出锻炼的机会。这样的多模块教学能够因材施教,满足了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化发展的需求,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前几天有学生想要参加比赛找我辅导,我只点拨了一两下他们就融会贯通了,主要是因为在学校学习时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

第三是开设传承班。这一方面是因为我的国家级传承人这一身份给予我的重任,传承人的职责就是把自己的艺术传给后辈。另一方面也是基于我们社会调查的结果。经过我们的调查发现,当时(2006年)我们的毕业生只有一个在说传统一类长篇书目,其余的人或者因为跟的师父没有长篇,或者自身基础太差,说不了长篇,多数靠着师父的“吃饭书”吃饭,有了“吃饭书”他就不去研究长篇了,这样长久下去就影响到评弹的发展。吴宗锡老先生就曾担忧地说:“现在说书变成讲故事了,长篇没有哉!说新闻哉!再下去我看是要读报哉!”长篇是评弹的根,所以我们学校必须把长篇这个根留住,把长篇的基础给学生打牢了。正好我们升格后从三年变成了五年,多下来的两年就可以到传承班专门研究、传承传统一类书了。传承班致力于培养研究型、尖端型评弹表演的精英人才,我们也有意识地去挖掘并培养一些难得的研究型人才以弥补编创人员的不足。

郑英:报上报道过传承班的学生受到各个专业表演团体的争抢,成为“香饽饽”,(6)周丽伟:《观察:苏州评弹传承班学生缘何成为“香饽饽”》,中国新闻网,http://www.chinanews.com/edu/kong/news/2008/07-02/1299180.shtml,访问日期:2008年7月2日。那么非传承班的学生就业怎么样呢?

邢晏芝:非传承班的学生就业更加多样化。他们有的考入了北影、上戏、南艺甚至俄罗斯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有的学生获得全国明日之星大赛季军、成为上海电视台的节目主持人,有的学生成为杭州休博会最佳城市代言人,有的进入演艺圈,有的成为专职模特儿,有的成为专业歌唱演员等等,这些学生虽然不以评弹艺术表演为生,但她们都是评弹艺术不同形式的传播者,有着一般人所没有的评弹素养,所以每年毕业前三个月就被用人单位抢光了。

郑英:从演员到教师再到教学管理者,您的角色虽然变了,但成就依然辉煌,也创造了苏州评弹学校发展史上的巅峰。请问您对现在和未来的评弹艺术教育有什么建议吗?

邢晏芝:评弹教育总体来说要遵循两大规律,就是艺术规律和教学规律。艺术规律是我们的本体,要遵循由浅入深、由简入难、循序渐进的规律。比如我们在安排教材的时候,不能一开始就教学生唱咏叹调,我们得先教曲牌、山歌调之类的“初级教材”开嗓子,然后再教“嫁接教材”,比如邢晏春写的俞调开篇《吴侬软语甜津津》,这个开篇调低、腔简单,真假声结合,朗朗上口,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兴趣。这时声乐课训练跟上了,再教上下幅度小的薛调《无题》,这也是我们特地编写的。从小嗓子开到大嗓子,然后再教《义激陈廉》学转气,再然后教《紫娟夜叹》等各个流派的经典开篇,循序渐进。我们在编写教材的时候很注重艺术性和科学性的结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比如候调选曲《楼台会》是我们在上海演梁祝时唱的,我把侯莉君的唱腔按照人物形象设计的需求不重复地集中到这一个开篇中,侯老师听了很认可,也很开心,认为候调后继有人了。我们把这段开篇控制在5-8分钟,刚好符合学生学习的规律,因为太长了学生就没耐心了,所以这个开篇非常适合做教材。我希望学校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和教学规律科学地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并根据人才培养方案实施教学。只有艺术性没有科学性就不需要学校了,就是传统的师带徒了。现代学校就是要把现代化的手段和教学思路、教学理念、教学方式与传统的师带徒的教学模式相结合,接受新事物、新科技并积极运用起来。

郑英:您名义上退休5年了,事实上我们知道您一直退而不休,就像关于您的一篇报道里说的,“传承人没有退休”。(7)王葳:《评弹艺术家邢晏芝:传承人没有退休》,央广网,http://ent.cnr.cn/ylzt/gj/dh/20170605/t20170605_523787013.shtml,访问日期:2017年6月5日。请问您从学校退休以后都做了哪些关于评弹传承方面的工作呢?

邢晏芝:我退休以后定居香港,经常参加一些宣传评弹的社会活动扩大评弹的影响,比如在太空馆讲课、作为香港代表参加了全国第十二届文代会,马上3月初香港苏州同乡会我还要去演出。虽然我人在香港,但是找我辅导的学生却不少,我现在也学会通过网络进行教学了!对着Ipad表演给学生看(像你们年轻人的直播吧?哈哈),通过微信指导学生,帮他们修改唱词、曲牌。

我还在香港成立了“邢晏芝评弹艺术传承学会”,主要进行研究和创作。最近我刚创作了一个作品,我谱的曲,词是习近平主席的《念奴娇·追思焦裕禄》,已经修改了50几遍了,别人说你自己折腾什么呀,又出钱又出力的,我喜欢呀!(关于这个作品)说好话的人也不少,但是我还要听取各方的意见,继续修改。因为我的目标不是一次性的演出,而是要产生一定的社会效应。当时我在兰考看到这首词非常感动,我明白习主席的这首词就是提醒我们要学习焦裕禄的精神,希望我们的党员干部都能像焦裕禄那样成为好干部,特别有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所以我想把它唱出来,把它打造成精品、让它有保留价值。

2017年8月,我和邢晏春在吴江区委宣传部的组织下成立了“邢晏春邢晏芝评弹传承名师工作室”,进行评弹艺术创作、对青年演员进行辅导讲课等活动。有些人笑我们看不穿,都这么大年纪了还在折腾,这是我的初心啊!也是我身为国家级传承人的责任。只要有人想学,我就要教,只要对评弹艺术有利的事,我就要去做!艺术家可以退休,但是艺术没有退休,传承人更是永远没有退休。我是为了评弹事业而生的,我这一生就要奉献给苏州评弹。接下来我们还要把《贩马记》继续传承下去,现在只有一档学生在传承这部书,这是不够的。

讲这番话的时候邢晏芝老师的眼里闪烁着光芒,呈现出一派年轻的激情,这或许就是评弹艺术赋予她的力量吧!苏州评弹是她的初心、她的生命,她毕生奋斗的中心、她灵魂的归属。访谈结束的时候,邢老师给我们播放了她修改中的作品《念奴娇·追思焦裕禄》,70岁高龄的她声音仍如少女般清丽优美,正如著名作曲家常畅评论的:“唱得老道而年轻”。整首开篇有着《蝶恋花·答李淑一》般的深情感人与激情澎湃。但愿邢晏芝老师对评弹艺术的初心能够代代弘扬下去,祝愿她的流派能够活态传承、永留芬芳。

后记:本文初稿成文后请邢晏芝老师过目进行参与者检验,邢老师认真进行了阅读,并在回香港前特地约笔者进行了进一步的商讨与修改。笔者为邢老师这种精益求精、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深深折服!非遗传承人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其文化艺术方面的卓越成就,他们的努力拼搏、顽强奋斗、忧古思今、胸怀天地的敬业和奉献精神同样是值得我们记录和学习的瑰宝!另外,本文在写作的过程中也得到了邢晏春老师的无私帮助和专用术语解释,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猜你喜欢

流派苏州艺术
Pingtan in Suzhou 苏州评弹,值得一听
苏州伴宅
“洋苏州”与“新苏州”演奏和弦
俄罗斯藏学研究的主要流派及其成就
赵建忠《红学流派批评史论》序
纸的艺术
百川何以争流
——关于戏曲流派传承的再讨论
当代诗词“实验体”流派与艺术风格的建构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