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桃花坞年画
2019-12-16叶正亭
◎叶正亭
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是我国三大木版年画之一,有着400 多年历史,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并称“南桃北杨”。2006 年5 月20 日,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苏州的木刻版画最早由徽州传入,最初兴盛则在山塘街。山塘街是当时苏州商业最繁荣的地区,外地商人来苏,总是先到这一地区立足,徽州木刻版画商人来苏州建立作坊也是先进入这一地区的。山塘时期的木刻版画,基本沿袭了徽派风格,主要是单色木刻版画。至明朝中后期开始,延伸到清代和民国时期,版画制作集中转向苏州阊门内桃花坞地区,主要是套色木刻版画,且以年画为主。
好一个桃花坞!吴门画派代表人物唐寅家就住在桃花坞,仇英在桃花坞一家作坊中做漆工,文徵明居住在文衙弄“药圃”,书法家祝枝山住在三茅观弄,他们都离桃花坞都很近。这里书画名家云集,也就吸引着木刻版画作坊向此地集中。同时,这些书画名家又都参与了创作,便极大地提高了苏州木刻版画的艺术水平,也赋予了它独特的雅气。自此,“(桃花)坞中各肆,向为江南木刻画之总枢纽。盖自徽派式微之后,吴中刻工代而起之矣。”(郑振铎《中国版画史》),桃花坞木刻年画,其实还是中国最古老的彩色印刷作品,自然能享誉全国,成为一个响当当的品牌。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的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被称作“姑苏版”,更是享有“东方古艺之花”的美誉,其亦中亦西的风格在日本受到了欢迎,并影响日本浮世绘的版画艺术。
桃花坞木刻年画题材内容丰富,苏州作家王稼句在《桃花坞木刻年画》一书中,收集了大量现存于世界各地博物錧中的桃花坞木刻年画,并进行了归纳。其中:“佛道杂神”“福善喜庆”这两类是年画中的主要内容,此外还有“婴戏美人”,作为家庭内的主要装饰品画;“时俗风情”一类表现社会风俗习惯;“故事传说”摹刻戏曲故事和民间传说。至于尺幅、规格,则有门画、中堂、条幅、斗方等。
最为家喻户晓的题材当属“一团和气”。这幅画原为明朝皇帝朱见深所绘,当时的历史背景,皇室“夺门之变”,朝野人心惶惶。朱皇帝希望朝野各派能以德报怨,团结一致,于是,他就画了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一团和气”图,后流入民间,受到百姓欢迎。苏州桃花坞年画“一团和气”是以朱皇帝的原画为基础,进行了提升和改进,它以黄、红、绿的套色,表现生活的红火、喜庆的氛围、生命的意义;细溜圆劲、淡墨清雅的线条与静默无瑕、洁白如玉的宣纸组搭,则成功演绎了一幅生机盎然的“福庆图”——嘻哈哈的团脸,既袒露着岁月的痕迹,又蕴藏着青春的气息;细眯的笑眼,透出洞穿世事的通达智慧;张咧的嘴巴,寓意笑口常开、凡事看开;而那双肉嘟嘟的福手,捧着“一团和气”四个楷书,道出与人为善的处世哲学;胸前黄澄澄的金锁上则刻着“日月同春”四个小字,那是向人们传递着新春的祝福。这样一张桃花坞年画贴在墙上门前,怎能不令人油然而生祥和快乐之感呢?
一幅年画作品,由构思、起稿到完成,需经过画稿、刻版、套印等一系列步骤,工序繁多复杂。画师画出白描稿,要适宜雕刻,线条清晰,要求构图丰实饱满,形象简洁生动;刻工刻出墨线版和色版,一般分为红、黄、蓝、绿、紫五色。随着先进印刷术的兴起,彩色印刷十分便捷,但苏州桃花坞年画还始终保持着古法木版印制,其意义是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经典技艺的保卫和传承。当然,今天的桃花坞年画的传承人们并没有墨守成规,在题材上、载体上,都在孜孜不倦地开拓创新,尝试众多的探索手法,使作品既能体现桃花坞木刻年画构图丰满、色彩鲜艳、装饰性强的艺术特色,又具有极强的艺术趣味和时代特征,融入百姓生活。
今天的苏州桃花坞木刻年画依旧是苏州人骄傲的文化符号,是“东方水城”一张靓丽的艺术名片。